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内容 >> 三种料,混合成的鬼节探究鬼节的历史知
“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鬼神之事,我们总被告诫要敬而远之,不乱谈,不亵渎。但,鬼神总会给我们带来猎奇心理,忍不住去想鬼神是否真的存在?长什么样子?住在哪里?有机会总想去一探究竟。要说,遇见鬼的最佳之处,不一定得一人徒步到荒山古刹里,装一回落魄书生,七月半便是百鬼出没之日。在这一天如果你有阴阳眼,就会把“鬼”看个够,阴门大开,百鬼夜行,四处游荡,地上趴着大肚长嘴、硕腹难食的饿死鬼,檐上挂着容蹙舌伸、索环秀领的吊死鬼,真真好不热闹。
七月半这一日,除了百鬼出没的盛况让我们觉得惊奇,对它复杂多变的称谓更让我们大呼头疼。“中元节”是它,“鬼节”是它,“盂兰盆节”也是它,还有五指也数不过来的别名,“焰口”、“普度”“瓜节”等等。那你可能会问,又不是多国国籍,干嘛非得取这么多的名字?把我们绕晕的同时,还是不知道七月十五这天到底该叫什么。其实,从这么多叫法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把七月半作为一个节日并延续千年的土壤养分,肯定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因素导致了命名的多重性。要弄懂,这些因素到底有哪些,不得不从七月半作为庆祝节日时的出生日期开始层层剖解,去看看这些名字分别来源与哪儿。
很多人都知道鬼节的产生和佛、道两教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事实上,在两教正式出现之前,七月半作为一个特殊日期已经活跃在民间。《诗经·豳·七月》写到:“七月流火”、“七月亨葵及菽”,七月大火西落,天气急转,满月盈天,又正值“葵”“菽”(多为祭祀所用)成熟收获之际,岁时交替、喜庆丰收、祭祀祖先都在这一时段迎来。从七月半划开,原始先人将岁一分为二,前期是播种耕耘时节,后期是冬藏歇息之时。辛苦耕耘在七月之际迎来盛大丰收,这得力于先祖的庇佑、上天的垂青,所以必须要在七月收获时节举行浓重活动,既是祭祀祖先神灵,以表感恩保佑之愿,又是庆祝半年辛苦收获颇丰的喜悦之情。“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诗经·丰年》篇就讲到先民在丰收之日的活动和心理。发展到后来,成为了统治者官方的一项仪礼,“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即所谓的“‘尝’新之礼”,此礼将祖先崇拜和农业丰收相结合,使七月十五这一天成为祭祀的专用日子。并在官方资料通常称谓是“七月十五日”,没有把称谓独放在一家之名,而是将活动与佛、道两教剥离开来,仅仅表示该日的岁时意义。“瓜节”“送麻谷”就是早期民间对七月半的称呼。可见民间的七月半节日传统,不是佛教带来的舶来品,也并非全是道教的衍生物。相反,七月半道德鬼节是佛、道教在本土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演化,而最终形成现在的形式,有着极其深的民间本土根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用“祭祀”和“丰收”来解释七月带来的一切变化已经有些苍白,也无法去解决人们关于自然、生命新的疑惑和思考,形式的改变在所难免。公元前后,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急需找到一个融入中国本土的方式。但就像美国宗教学家太史文所说的“公元初的世纪中,佛教在中国社会完全被置于一种构成家庭的世系连续体之外的地位”,出家为僧,四大皆空,放弃世俗责任,拒绝赡养父母,这种观念最初与中国传宗接代,以孝为大的传统理念格格不入。为了生存传教,佛教不得不与本土伦理结合,遁世僧人也必须成为家庭宗教关键一员的境况。于是“目连冥间救母”的故事应运而生,这也是佛教将鬼节称作“盂兰盆节”的起源。
目连作为佛陀弟子,“神通第一”,为找寻因吝啬贪婪而下地狱的母亲青提夫人,勇入地狱,四处搜寻。见阎罗,渡奈河,闯鬼门关,途径诸地狱。有插着刀刃利剑的刀山剑树狱,有用铁钉扎全身、手抱炽热柱子胸膛坏烂的铜柱铁床狱,借目连之眼描绘出佛家观念中的地域场景。最后,目连在冥界最后一层的阿鼻地狱找到了变成饿死鬼正受酷刑的母亲。目连看到母亲“不见饮食,皮骨相连”,便顿生同情悲痛之感,用钵盛饭给母亲,但“食未入口化成火炭”,不得食。佛陀告诉他,子不得带母受过,且需要集众人之力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和布施僧众并藉功德才可救母亲。而“盂兰盆”在佛教中是指度祖先脱离地狱悬挂之厄运而置放贡品施与僧众的“钵”,因此这一天叫做“盂兰盆节”。又因为布施僧众、广结善缘被称为“普度”节。在节日起源故事里,目连作为一个孝子形象出现,符合中国传统伦理观。但,直接将食物给母亲遭遇失败,必须要借助佛教仪式供奉十方神佛和“布施十方自恣僧”才能减轻母亲罪恶。这里既是将佛和民间传统“孝”伦理相结合,又把僧人纳入家庭宗教的核心。人们不能直接供奉祖先,必须要由僧作为第三媒介,布施僧人,即是供奉先祖神灵。这一天也是僧人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日,称为“自恣”(僧众需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在这一天布施僧众,其功德广大,可令七世父母等皆得解脱。后来,佛教的“盂兰盆节”慢慢的也规定下来了。
佛教并非是在七月孟秋满月之日操办供施祭祀神灵先祖的唯一组织化宗教。道家亦把这一日作为一个重大节庆,即所谓的“中元节”。关于佛教和道教七月半节日谁先谁后,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结论。学界普遍都认为佛家早于道家确立了七月十五的特殊意义,而道家为了融入民众生活,也在这一日中“大做文章”。道教结合佛家已有形式,再添新内容,并在其中宣扬自己的观念主张。把佛教原本救母积功德变成了“地官”生辰,赦罪祭鬼的解释。道教称有“三官”,一是“天官”,诞辰为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主要为人间赐福;二是“地官”,即是“中元节”,诞辰为七月十五日,主要为人间赦罪;三是“水官”,诞辰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为人间解厄。道家传闻,该日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至人间。百鬼到人间,定然会引起活人的恐慌和惧怕,为了不使鬼魂作恶人间,又有祭祀祖先的传统。人们在这一天需到道场等地,大肆举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各家都需祭祖先,有新丧的还要上新坟,就算是孤魂野鬼,这一天也会有人们祭祀。百鬼重回人间与佛教因果轮回实际上是存在相悖之处,一个主张人死后灵魂可滞留,不管是阴间还是阳间都能收留他们;一个是死后轮回转世,前世因果都在轮回中消散。但他们之间相互吸收整合,将祖先纳入这相互悖论处去解释、调和矛盾,所以祭祀成了佛、道两教在七月半这一日共同心照不宣的存在,尽管他们要求的仪式、场所并不相同,同时“祭祀”也是七月半这一日民间信仰、习俗中早已有的古老形式。三者在“祭祀”上不谋而合,共同将鬼节推向了经久不衰的节日名单中。
如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七月半这一天的节日已经将佛、道、民俗三者深深的融汇在一起,相互渗透其中,最终形成现在节日的模样。河北省在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将麻谷洒向田梗,遵行“荐新送羊”的传统;江苏省吴县用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上海放河灯,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浙江桐庐县,在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各地方鬼节的形式,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但这些形式里都能找到佛、道、民间三者的身形。而这些形式的背后,寄寓着我国文化最大的精髓——孝,鬼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在今天,孝道文化依旧经久不衰,缅怀祖先正是对孝文化和血脉温情的传承。
THEEND
从专业看生活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
回复关键词:抑郁、焦虑、情感、空心病···
如果你也喜欢从书中看世界
回复关键词:金庸、刘震云、斯文赫定、高罗佩、性、儿童、亲密行为·····
如果你想看到影视剧中的深刻剖析
回复关键词:漫威、刺客、电影回顾、星战····
总之,我们是一群搞科研的人
想和大家说说这些专业和非专业的事儿
不狗血,但不一定不精彩
如果你也喜欢小曲的调调
欢迎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10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