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热门人文七月半开鬼门儿鬼门开了出鬼怪

发布时间:2018-5-15 16:38:16   点击数:

(此文只为宣传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与封建迷信无关)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童谣:七月半开鬼门儿鬼门开了出鬼怪鬼怪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鸡蛋磕磕里面坐个哥哥哥哥出来上坟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掉进河里回不来

七月半送鬼魂儿鬼魂送了关鬼门鬼门关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鸡蛋磕磕里面坐个哥哥哥哥出来收尸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喊魂吊在树上回不来

年9月5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

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提神醒脑,先来重弹)注意!请在大人陪伴下收看!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既然“中元节”自古就有,那老祖宗留在的就一定有它的意义。

一、关于中元节、盂兰盆节和鬼节有很多传说,你知道哪些呢?

(阎王与小鬼)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早年间,大部分人会把传统民俗和封建迷信混为一谈。随着时代发展,大部分的人已经冲破思想,传统节日的流传只是让我们不忘祖先,承前启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鬼节为什么要烧纸?

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三、“鬼节”的前世今生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四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国的“四大鬼节”

在中国古代,鬼神观念尤为普及,民间很早就有针对鬼而设立的节日,即为“鬼节”。“鬼”是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形象,“鬼节”的起源也多与民间传说有关。中国民间有四大鬼节,即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

清明节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扫墓,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也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除此之外,清明节还发展出许多娱乐性的习俗,如踏青、折柳、放风筝等。

七月十四/十五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民间相传,每年的七月十四/十五,是鬼门关大开之日。阎王会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七月也称为鬼月,这个月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关于这个鬼节的来历,民间也有传说,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是道家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都与鬼有关。

道家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这一天也是被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地官”的诞辰,地官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而中元节正是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祖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现在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中国鬼节:祭祀祖先,庄重肃穆

在“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文化中,“鬼”是忌讳,死亡更是一种禁忌。人们还不习惯跟“鬼”开玩笑,更不习惯活人“装神弄鬼”。而在西方文化中,生与死被视为大自然的规律,死并不可怕,“鬼节”是可以庆祝的节日。为了节日的好玩有趣,增加节日气氛,同时让小孩子从小不怕鬼,即使是年过六旬的老太太,也会装扮成“幽灵”,恶搞一下。这对于生活在西方历史传统下的人们很好理解,但是这对我们“敬鬼神而远之”的东方国度却不一定合适。即使那些旅居在外很久的华人,很大一部分仍然坚持认为,入乡随俗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国情在孩子身上的烙印。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但是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此“鬼”非彼“鬼”,中西方在鬼节文化的背景和内容上是迥异的,

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中国也有自己的“鬼节”,但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和西方人的万圣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鬼节文化以我们绵延不绝的宗法血缘传统为土壤,更和我们的慎终追远的传统息息相关。在基督教里面,对于祖先的祭祀是不允许的。而中国人的鬼节彰显的是对先人的怀念。相应地我们的鬼出来的目的主要还是接受人们的祭祀而不是寻找再生的替身,这种信念构成了中西方迥异的鬼文化。

和西方人的鬼节不同,我们的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鬼节”因孝心而起,一个民族的习俗和传统,都是某种文化和观念的反映,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也许会找到更好地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祭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西方的万圣节也有着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但是如果把这个节日移植到以祭祀文化为特征,并围绕着祭祀文化构建道德体系的中国则有点水土不服。其实不唯是看着怪怪的,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在感情上和理性上来接受这件事情。

中国的文化源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古人的祭祀分为对祖先的祭祀和对自然界万物的祭祀两类。由于祖先之鬼和自然之神在先民心目中都是保佑他们生活安宁,及活的生存必需品的无形力量,先民就希望通过向鬼神贡献牺牲来祛除灾祸,获得福佑。另一方面,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作用下,对祖先的祭祀就像孝道一样成了道德的根本。后来祭祀又与政治挂上了钩,成了教化之本和国家政治的关键。

祭祀是国人生活的重要内容,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通过祭祀活动,追忆先祖,传承孝道,涵养德性,在对生命表示敬畏的同时,表达报本感恩之情,抒发弘道扬善之志。这一祭祀文化现象,对于世道民风的敦化,对于个体生命的教化,都具有特别功能,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但是,现在在一切都可以拿来娱乐的时代,道德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正在遭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

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相应地,中国古代儒家现实政治生活中便有儒家对应的“三祭”: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可以这样说,对待祭祀活动和祭祀文化,从来都是严肃的,认真的,这关乎我们信仰和我们道德的源头。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文化巨人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吾人之祭父母、圣贤、天地,皆非因自觉自己有罪,以之为赎罪之仪式。亦非因自觉有苦痛,求其废除。吾人之祭,唯在使吾人之精神,超越吾人之自我,以伸展通达于祖宗、圣贤、天地,而别无所求者。”这就是中国人祭祀文化的精义所在。

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以祭祖寄哀思为主,请不要与封建迷信混为一谈。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巅疯医院
白殿风好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101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