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rdquo清代诗人王凯泰的一首《中元节
对于当下追求个性和创新的80后、90后而言,中元节最大的噱头便是“鬼节”传说这天地狱之门大开,已故祖先可以回家团圆,所以民间在七月十五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这些极具神秘色彩的鬼神之说无疑为中元节增添了不少“看头”,以致于一提到中元节,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鬼节”这主要是源于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于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将原本寓意深厚的中元节活生生变成了以祀鬼为中心的“鬼节”
&ldqu中元节出生的人o;尴尬”的鬼节
血脉的凝结 情感的接力
其实,中元节不仅仅是鬼节,它还是中国古代的“孝亲节”孝亲节,顾名思义,便是孝敬长辈,孝敬父母,孝敬去世的亲人古人并不忌讳鬼,对他们来说,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另一种活法的开始人去世后,就以鬼魂的形式继续活下去因此,我们应该怀有一份虔诚之心,祈祷逝者静心安息,生者平安幸福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清代诗人王凯泰的一首《中元节有感》,道出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欢度中元节的情形
因此,中元节不仅是历史人民心灵追求信仰的载体,也是我国历史人民伦理道德的载体,是我国传统孝文化的2015中元节是哪一天载体
据说在中元节那天,人们会把先人的牌位依次请出来,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而心灵手巧的民间妇女们会用面团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造型,然后蒸熟,俗称“面塑”到了晚上,人们在水流平缓的河面上放一盏点亮的荷花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载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越漂越远中元节的习俗不仅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绵长思念,更重要的是对万事万物心怀感恩之心,感悟传统美德带给我们的美好希望
中元节虽具有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的重大意义,但它正在悄悄消逝也是严酷的社会现实曾经,中元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是我国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如今它已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不仅如此,中元节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元节前一天也正面临着曲解和变质的危险现象其实,中元节活动缅怀先人,祭祀追魂,表面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实际上集合了佛教孝道、道教敬老、儒教仁爱三教思想的义举,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节日然而,对于时下青年人来说,中元节便意味着西方的万圣节,而且,万圣节的活动更为丰富多彩,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悲哀
现代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中元节有这样一段描写:“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寥寥数语,便将中元节中令人闻之色变的恐怖元素尽数除去,留下一个关于爱和救赎的美好剪影
中元节,不仅仅是鬼节
以中元节为代中元节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遇到的空前危机,不仅仅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来自全球化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国人没有对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如何使传统文化节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弘扬,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对于这么一个有着极高文化价值的文化传统节日,我们有必要也应该积极弘扬其文化内涵中的积极正能量,以体现中元节的价值,从而唤醒广大人民对中元节的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中元节的伦理文化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报天地之恩,感祖宗之德”在中国社会中,祭祀和孝道已合二为一,深深融入到各个阶层的民众生活中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成为中元节祭祀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中元节上坟禁忌祭祀的实际意义是为了巩固家族的血缘关系,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余泽,保佑家族延绵发达
中元节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但它来源于佛教,与佛家的盂兰盆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中元节又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节日,而是一个受到佛教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民间节日因此,中元节集本土文化、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信仰于一身它不仅渗透着佛家的文化因子,同时又彰显着中国的本土文化,以及祖先崇拜及鬼魂观念的原始宗教信仰和中国的传统孝文化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以农耕文明为本,在大量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先人们发现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一个果实的成熟,最终离不开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必须常怀一份感恩之情而在现实生活中,对生者长辈中元节的一个习俗的感恩和恭敬变现为孝,而对逝者的感恩则以祭祀为之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咨询白癜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