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民间俗称的ldquo鬼节rd

发布时间:2020-9-7 14:04:10   点击数: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作为地官诞辰,相传七月十五这天,地官出巡人间,分辨善恶,并察看人鬼劫数,所以那些饿鬼囚徒也在这一天聚集起来,等待赦罪超度。

道教有“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称为上元、中元、下元,各是天官、地官、水官的降诞之辰,分司赐福、赦罪、解厄之事。相对应的就有三个节日,其中上元节就是元宵节,中元节祭祀先人,下元节是祭祖活动的重要节日。下元节受到“十月一,送寒衣”(给亡者烧衣服包)的活动侵袭,渐渐不受重视。而中元节接着盂兰会的热闹形成气候,相关的活动有抬城隍出巡、上坟祭扫、给亡者烧冥钱衣服等。

“盂兰盆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中元节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译为解救倒悬。来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目连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号称“神通第一”。

他在修行中仍很想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发现母亲已经变成饿鬼,吃的喝的都没有,境况可怜。

目连于是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向佛祖求助。

佛祖对目连说,他的母亲在世时,做了不少恶事,犯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后来佛祖告诉目连解救他母亲的方法。

目连得佛启示,于七月十五日大设盂兰盆会,广泛施食,一切饿鬼,普同饱满,其母得以解厄。流传下来,僧寺例于是日作盂兰盆会,举行放河灯、烧法船、开地狱、过桥、施食等活动。

“放河灯”是为鬼庆祝节日

中元节民间常称为“鬼节”“七月半”。中元由上元而来的。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那么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节张灯和上元节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节张灯是在陆地,中元节张灯是在水里。

由此中元节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古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代表对那已死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是古人慈悲的表现,富有人情味。

道士在这一日的夜里诵经,让饿鬼囚徒得到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就是“盂兰盆会”,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

中元节人们还会“烧街衣”,在入黑后,带着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

宋代刘辰翁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吟咏中元节说:“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之所以认为中元节是第一,是因为对比上元节和下元节,中元节正值一个暑热已经退了,初秋的新凉在慢慢产生,让人心清气爽的时期。

唐诗里说:“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中元节时,初秋已经露出它光洁的额头,虽说白天有时秉承了夏的暴热,但暴热之后那些蒸发的水汽又凝聚在冷空气的周围回到了地面,天地之间顿时清澈明净起来。夜晚来临,中元节的月亮圆如中秋的月亮,月光如水,夜气清凉。

月光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见。中元节的月光照见了心头很多尘埃,却也给生命注入了更多的神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21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