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的文化核心不是鬼,而是孝

发布时间:2020-8-31 12:26:57   点击数:
中科爱心救助 http://m.39.net/disease/a_6105620.html

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PS:香港、广东等一些地方,过的是七月十四。相传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What???!!蒙古人又不是香飘飘奶茶,为什么要绕一大圈跑广东那边入侵??可见,这个“相传”绝对是“误传”。

言归正传。中元节乃是“三元”之一。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分为上、中、下,上元节即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元宵节,而下元节指的是农历十月十五。如今,中元节虽然已经慢慢被淡忘,但不少地区仍有相关的节日活动,比如启东的吕四。

七月十五这天,吕四人民几乎每家都会烧经(祭祀祖先),有的还要包馄饨、饺儿(超大号饺子)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场面甚是庄严隆重。不过奇怪的是,吕四人过中元节,但市内其它乡镇却没有这种习俗。看来,我们小启东不只是方言盛多,文化习俗也是相当的丰富多元。

中元节的传说

相传七月十五这天,地狱大门大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

中元节的感人故事

目连之母在世时贪念不止,死后被打入饿鬼道中,目连念母养育之恩,凭自己的神力化为食物,其母见到,唯恐被别的鬼抢去,一下子吞入口中,哪知这食物又变成了熊熊的烈火,其母痛苦不堪。目连虽有神力也救不了做鬼的母亲,只得求救于佛,佛为目连之母念《盂兰盆经》,并嘱咐目连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为其母做盂兰盆会。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在我国许多地方又有做盂兰盆会的习俗,用以寄托对考妣的思念。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除了前文中提到的“烧经”、“包饺儿”外,“放河灯”更是中元节的最广为流传的传统习俗,既可以寄托人们对先人的思念,还意味着将厄运随着逝水东流,一去不返。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

中元节背后的文化内涵

鬼节可以说是迷信,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背后包含的是对故人的怀念。从由来就可以知道,“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所以它的意义在于缅怀先人,尽孝;教育后人,感恩。

中元节起源于祭祀,其意义在于敬祖!中元节的各种习俗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容,把我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信仰体现得淋漓尽致。

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鬼节的习俗和禁忌相信大家从老一辈那里的人早就有听说过,我们可以不认同旧时代的观点,但千万不要造口业去诋毁,怀着敬畏尊重的心情去对待这些七月半的各种禁忌。

印象沙地,敬候您的光临!

印象·沙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19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