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全国哀悼3分钟,我们是时候和孩子聊聊l

发布时间:2020-8-29 16:07:06   点击数:
作者丨小新妈妈妈妈,你也会变成骨灰吗?死亡,在年的第一个季度,就成了频繁提及的热词,这两个月我们经历了太多悲伤和恐惧。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在明天(4月4日)10点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哀悼那些在抗击新冠肺炎斗争中牺牲的同胞。死亡的降临总是让人唏嘘不已,面对生命的骤然逝去,我们除了心痛惋惜,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想到前几天女儿问我的问题,我也开始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告诉孩子,“死亡”这件事。武汉开放骨灰领取的新闻上热搜时,我们一家正好在电视上看到了。当时女儿就问:“什么是骨灰?什么是殡仪馆?”我说:“死去的人就会被烧成骨灰,殡仪馆就是处理死去的人和放骨灰的地方。”女儿又问:“死了的人都会被烧成骨灰吗?”我说:“大部分都会。”女儿继续问:“那妈妈你也会变成骨灰吗?”我说:“是。”女儿听了,眼神里露出一种茫然:“那你变成骨灰了,我怎么办?”我知道,女儿在害怕,现在的她完全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她该怎么办。我把电视节目调到了动画片上,搂住她:“我会很久很久很久之后才会变成骨灰,我会陪你很久很久很久的,你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都在的。”生病了就会死吗?朋友的孩子比女儿小,身体不好,隔三差五就生病,吃药打针、输液住院是家常便饭。但小家伙很坚强,从来不说药苦,也不嫌针疼。但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小家伙变了,非常害怕生病,对打针吃药也很排斥。不管朋友怎么软磨硬泡,医院,不想吃药,撒泼打滚,哭闹不止。朋友没忍住,吼了一句:“你不听话,医院,病就好不了了!”孩子彻底崩溃,撕心裂肺地吼:“我医院,医院不会好,医院会死……”朋友当时就愣住了,赶忙先安抚孩子。等孩子平静下来,朋友问他为什么会说医院就会死?孩子一边抽泣一边说:“新闻里说,医院,最后都会死的……”这下朋友明白了,眼前的小人儿觉得“生病”“去医院”,就一定会“死亡”,深陷未知的恐惧,害怕得不行还不敢说。朋友抱着孩子,一边给他擦眼泪,一边说:“生病的时候,身体就会跟病打架,去医院是为了让医生帮助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快点儿战胜病,我们打赢了,身体就好起来了。”“就像以前你每次生病,医院,吃了药,会快快好起来。大部分时候,身体都会打赢病的。”“虽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病会战胜我们,医院,会努力帮助我们的。”“你知道吗,医院出生的呢,医院不是个让人死去的地方,医院是一个让更多人健康起来的地方。”“而且妈妈可以保证,你的身体一定可以打败病,每次都能赢的,好吗?”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医院。事后朋友和我讲起,一直在说,孩子都是因为不清楚才会怕,其实让他知道了,他就不怕了。前段时间,我看了TED上一位耶鲁医学博士LucyKalanithi的演讲,她分享了自己与身患癌症的丈夫Paul的故事,讲述了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在死亡面前,怎样生活才更有意义。丈夫日渐憔悴之后,LucyKalanithi坦言:

作为医生,我跟Paul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理解,甚至接受诊断结果。我们并没有感到愤怒,很幸运,因为我们早就目睹太多危重的病人,我们知道,死,是生命的一部分。

演讲最后,LucyKalanithi说道:最重要的是,我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一直在思考,当她更大一些如何跟她诉说这些。我会告诉她,Cady,拥抱人生所有的体验——生与死,爱与失去——都是我们要经历的。"身而为人并不能够无视苦难。人生伴随着苦难。当我们能够一起面对苦难,当我们选择不再去回避它,我们的生活并不会萎缩,而是会得到延伸。”该怎样和孩子谈死亡在让孩子理解死亡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早在年就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是不同的,每个年龄段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0-3岁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所以,针对3岁以下的孩子,不必刻意告诉他们死亡的意义,以免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或其他的负面影响。3-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死亡”的概念,但还无法理解死亡是一定的、最终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孩子把死亡看作是可逆的过程,是一种离去,死亡是暂时的。5-9岁这时候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个人,叫做死亡先生(deathman),只有被死亡先生抓走的人才会死。所以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但不认为死亡是普遍的,不希望自己会死。他们认为死亡不是经常发生的,而是神奇的事,死亡和死者被认为是相同的。在帮助孩子理解和认识死亡时,一定要事先了解这些规律,在孩子理解和承受的范围内,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谈论死亡,这样才能让孩子正视死亡,珍惜生命。给孩子做死亡教育时,我们可以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1要实话实说总是说怕孩子接受不了,其实是我们心中接受不了。实话实说我们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更能坦然接受,告诉孩子我们的悲伤,并让他知道原因。

图片来源:爸爸去哪儿

2要使用”死“这个字我们通常不愿意用到死这个词,仿佛说出口便是伤心,所以我们会说“走了、去了、睡着了、出远门了。”但这些解释会让孩子非常困惑,走了什么时候回来,睡了为什么不会醒,他便会陷入迷思又找不到答案。3要说的舒服,可以说”我不知道“不过也没有必要把一切解释得清清楚楚,在死亡这件事上遇到十万个为什么宝宝,我们是完全可以说“不知道”。4不要装得若无其事每一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悲伤,即使你不希望传递给孩子,也无需掩饰。要让孩子知道,身边的人去世悲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强装镇定可能会让孩子疑惑:妈妈认为这无所谓么?为什么她不难过呢?5不要切换主题

突然切换话题会让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个禁忌话题,这种禁忌感就会强化恐怖的气氛,反倒不如开诚布公,只要注意有孩子在场时的用词和语气就好。

6不要禁止笑声有的孩子的确不能真正明白死亡的含义,也不理解成年人的仪式感。可能会在严肃的场合发出笑声或是打闹等不合适的举动。但事实上,我们真的不能要求每个小孩子都能像大人一样悲伤。我们却可以把欢笑当作一种治愈,一束悲伤的时候能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美国的儿童生活专家AshleighSchopen说:你应该在死亡真的到来之前让孩子了解死亡,以免被打个措手不及。让死亡成为我们正常谈话中的一部分,这对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都有好处。

和孩子谈论死亡,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生命的历程和规律,消除恐惧和不解;可以揭示生命的意义,让他们懂得享受和珍惜今天;让他们知道人需要临终关怀,生命需要有尊严地逝去。

马上就是清明节,之后还有中元节、寒衣节,这些祭奠节日的存在,初衷都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却那些已经离开,但是曾对我们给予过爱和支持的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End-

也许你还喜欢

啪啪啪过的女性,90%都会得这个病!有过性生活的都要看!

这个美国禁用40年的儿童退烧药,我们终于禁了!家长速看……

吃饭饭、睡觉觉等叠语会毁了孩子的语言发育?超过这个年龄不改就危险了......

“万”用户的儿童色情网曝光:养女儿,这件事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死亡教育,是我们欠孩子的一堂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19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