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礼仪 >> 全国哀悼3分钟,我们是时候和孩子聊聊l
作为医生,我跟Paul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理解,甚至接受诊断结果。我们并没有感到愤怒,很幸运,因为我们早就目睹太多危重的病人,我们知道,死,是生命的一部分。
演讲最后,LucyKalanithi说道:最重要的是,我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一直在思考,当她更大一些如何跟她诉说这些。我会告诉她,Cady,拥抱人生所有的体验——生与死,爱与失去——都是我们要经历的。"身而为人并不能够无视苦难。人生伴随着苦难。当我们能够一起面对苦难,当我们选择不再去回避它,我们的生活并不会萎缩,而是会得到延伸。”该怎样和孩子谈死亡在让孩子理解死亡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早在年就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是不同的,每个年龄段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0-3岁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所以,针对3岁以下的孩子,不必刻意告诉他们死亡的意义,以免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或其他的负面影响。3-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死亡”的概念,但还无法理解死亡是一定的、最终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孩子把死亡看作是可逆的过程,是一种离去,死亡是暂时的。5-9岁这时候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个人,叫做死亡先生(deathman),只有被死亡先生抓走的人才会死。所以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但不认为死亡是普遍的,不希望自己会死。他们认为死亡不是经常发生的,而是神奇的事,死亡和死者被认为是相同的。在帮助孩子理解和认识死亡时,一定要事先了解这些规律,在孩子理解和承受的范围内,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谈论死亡,这样才能让孩子正视死亡,珍惜生命。给孩子做死亡教育时,我们可以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1要实话实说总是说怕孩子接受不了,其实是我们心中接受不了。实话实说我们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更能坦然接受,告诉孩子我们的悲伤,并让他知道原因。图片来源:爸爸去哪儿
2要使用”死“这个字我们通常不愿意用到死这个词,仿佛说出口便是伤心,所以我们会说“走了、去了、睡着了、出远门了。”但这些解释会让孩子非常困惑,走了什么时候回来,睡了为什么不会醒,他便会陷入迷思又找不到答案。3要说的舒服,可以说”我不知道“不过也没有必要把一切解释得清清楚楚,在死亡这件事上遇到十万个为什么宝宝,我们是完全可以说“不知道”。4不要装得若无其事每一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悲伤,即使你不希望传递给孩子,也无需掩饰。要让孩子知道,身边的人去世悲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强装镇定可能会让孩子疑惑:妈妈认为这无所谓么?为什么她不难过呢?5不要切换主题突然切换话题会让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个禁忌话题,这种禁忌感就会强化恐怖的气氛,反倒不如开诚布公,只要注意有孩子在场时的用词和语气就好。
6不要禁止笑声有的孩子的确不能真正明白死亡的含义,也不理解成年人的仪式感。可能会在严肃的场合发出笑声或是打闹等不合适的举动。但事实上,我们真的不能要求每个小孩子都能像大人一样悲伤。我们却可以把欢笑当作一种治愈,一束悲伤的时候能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美国的儿童生活专家AshleighSchopen说:你应该在死亡真的到来之前让孩子了解死亡,以免被打个措手不及。让死亡成为我们正常谈话中的一部分,这对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都有好处。和孩子谈论死亡,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生命的历程和规律,消除恐惧和不解;可以揭示生命的意义,让他们懂得享受和珍惜今天;让他们知道人需要临终关怀,生命需要有尊严地逝去。
马上就是清明节,之后还有中元节、寒衣节,这些祭奠节日的存在,初衷都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却那些已经离开,但是曾对我们给予过爱和支持的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End-
也许你还喜欢
啪啪啪过的女性,90%都会得这个病!有过性生活的都要看!
这个美国禁用40年的儿童退烧药,我们终于禁了!家长速看……
吃饭饭、睡觉觉等叠语会毁了孩子的语言发育?超过这个年龄不改就危险了......
“万”用户的儿童色情网曝光:养女儿,这件事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死亡教育,是我们欠孩子的一堂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