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homework浅谈节气的起源与演变

发布时间:2018-5-15 16:38:16   点击数:

浅谈节气的起源与演变

节气

起源与演变

课程论文

二十四节气对季节和时令的准确划分,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活而言,有着重大意义。只有对二十四节气有明确而清晰的掌握,才能谈得上收获。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它不仅是建立强大农业国家的前提,而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演变,是我们农业文化的反映,更是一张华夏文明历代传承发展的美丽画卷。

节气

物候区分

中国文化和农业起源于黄河流域,因此,与农业相生而生的节气,也是在这个区域发芽孕育。相关资料表明,早在前1万年到前年之间,中华大地已经进入了农业社会。这段时间后期,刚好是传说史神农氏统治时期。那个时期的劳动人们智力水平较低,生活经验尚未有一个较厚的积淀,所以,老祖宗们常常会通过直接的自然生物表象观察——物候区分,来界定节气。此时,二十四节气尚未完全出现,但农业生产指导上已有“四时八节”(春、夏、秋、冬四季为四时,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为八节)。而这八个节气,正是老祖宗通过物候观察而定下的。

《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有云:“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这句话主要意思是燕子定春分、秋分,伯劳鸟定冬至、夏至,青鸟主管立春、立夏,丹鸟氏则主管立秋、立冬。这段话虽出自描述春秋历史的《左传》,但此话语境意在说明上古时期人们定节气的方式。由此可知,在上古时代,进行农业耕作的人们,为了让农业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他们采取了物候区分的方法来进行节气的区分。而当时,就已经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最重要的节气。到后来,炎黄大战之后留下了三百六十字的《握机经》里有“皆遂天文气候背向,山川利害,随时而行”这类运用八卦概念来划分气候的描述,即使如此,这句话还是透着物候分别节气时令的传统,物候还是定节气的主要手段。少旱时观察鸟物候在当时社会中达到了高峰期,甚至将其运用在了官员的命名上面。物候定节气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历史,从神农氏时期一直到夏代,都一直沿用着物候定节气的方法。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据考证,这部著作描述的是夏代时期的物候规律,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最为系统描述物候定节气的成果。《夏小正》共载物候、天象、农事等项,其中星宿位置21项,清代学者王聘珍经过31年的精心研究,用岁差逐一地推算这些星宿的位置,发现除2项误记外,其余都符合夏代天象。虽然这部著作经过了孔子纠正,后人的不断流传,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出老祖宗们利用物候定节气的远古传统,如:“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响,鱼陟负冰,农纬厥耒,囿有见韭,时有俊风……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柳秭,梅杏桃则华……”启蛰即后来的惊蛰。而物候现象则有群雁北飞、野雉活动、鱼在冰河游动等生物节律现象。周初的《礼记·月令》中也出现了“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等明显的生物节律现象描述。此外,《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汉代的《淮南子·时则训》也有类似的时令节气的物候现象描写。

从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慢慢窥探出,远古时代,由于自身思维和生活经验尚未达到后来人们的高度,“以己感物,由眼观物”成了老祖宗们判断节气时令的途径。四季轮回运作,造就了各种各样的“物候”现象,透过直观的“物候”,界定节气,成为了中华民族最早界定节气的方法。但“物候”的判断总会出现偏差,这种方法明显不够科学。于是,在后来的人类文明发展中,判断界定节气的方法有了新的改变和进步。

天象观测

用天象观测的方法来界定节气,可追溯至黄帝之孙颛顼之时。《古史考》有云:“颛顼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立春,五星会于营室。”可见,在颛顼时代,人们开始有了星宿观念。颛顼“裁时以象天”,在二十四节气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以物候观测为重点转移到以天象观测为重点。但此时,天象定节气尚未完全成熟,物候感知仍然是人们最主要的确定节气的方法。

到了尧舜时期,人们开始物候和天象结合起来,节气的界定,开始走向一个更加科学的阶段。《尚书·尧典》有如下记载:“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可见,此时,人们已经懂得通过天象星辰来判断时令的变化,天象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之中。然而,《尚书·尧典》同样记载:“鸟兽孳尾”、“鸟兽希革”、“鸟兽毛毨”、“鸟兽鹬毛”。可见,此时,物候定节气尚未完全被天象观测的方法界定完全替代,而是两者并用,相互结合。直到巫风盛行的商代,天象观测的方法才完全成熟下来。

商代是个信奉天命和鬼神的朝代,殷人事事都要占卜来询问鬼神。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商人对天象有了更加崇高的敬畏,因此而更加注重星空星象区域的划分,现实当中有许多事情,也被认为是星象所控制的。因此,这个时候,节气通过天象来界定也不足为奇了。其中,二十八宿和八卦的运用,是主要方法。通过对星象的划分,运用八卦进行占卜,二十八宿、八卦和节气得以结合起来。根据周代的文献资料,以及后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八个节气星空卦象一一对应的图表:

商人通过以上节气所对应的星象来把握节气。但这种方式运用历史并不长,等到了巫咸之风淡化的时代,节气的界定,又有了更加科学的方法。

太阳划分

进入周代,人们开始利用土圭实测日晷,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或“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或“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者秋分。此时,最基本的节气还是“四时八节”,称为“分、至、启、闭”。而我国西汉时期的科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已经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在日晷上所对应的晷影,如:冬至一丈三尺五寸,夏至一尺六寸等。然而,在此前,二十四节气的系统,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模糊的界定。

在《逸周书·月令》中,开始出现“蛰虫咸动”(即惊蛰)、“地始冻”(即小雪)等节气描写,但此时除“八节”之外的节气尚未完全成型,某些节气还没一个完整的名称。而在《管子幼官图》中的描写以“四时八节”为基准,十二天为一个节气,由此而划分出三十个节气。然而,三十节气的系统并不成熟,并没有广泛使用。

到了春秋时代,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定位开始确定下来。据史料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年》开头有曰:“二十年春,王二月己丑,日南至。”其中“日南至”就是“冬至”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到,此时,“冬至”时节竟在二月己丑之日,这个与月历是大为不相符的。据资料,不写“冬至”而写“日南至”正是左丘明当时写《左传》时的特别考虑,因此才引出了“节气定位”重要性的问题。二十四节气系统得以开始确定。

该系统基于太阳的运行周期来确定。节气在太阳黄道上的定位,基于十二次进行,每次划分为两段,由此而生出二十四部分。太阳进入了某一宿次,成为节气,到了宿次中点,称为中气,一一相间。节气天文的确定,那么各节气的名称也开始了有了定型。人们根据某物候、气象、气候等来给节气取名,而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和顺序也在发展中变化不断,直到《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之后古代人们就沿用了这套名称和顺序,直到今时今日,为了顺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顺序,今人才把“立春”作为第一个节气。

我国农历纪月方法采用了月亮阴晴圆缺的方法,而纪年则用太阳。二十四节气与太阳纪年一一对应,并加以闰月进行调整的方法,就避免了上文所提到的“冬至”出现在“二月己丑”的情况。阴阳结合是我国农历的特点,因此走到今天,二十四节气则用公历相对应。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相差1-2日。并有两句口诀: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自年清朝《时宪历》开始采用定气法,定气按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到了今日,仍沿用了定气法,但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对节气的在太阳上的定位,已经上升到了精确的“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确定阶段。二十四节气的变迁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定。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通常用来确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为腊月、雨水所在月份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为二月……以此类推,直到小雪所在的月份为十月。根据现代的科学精测,中气之间的时间约为30日5.25时,因此中气日之间的时间为29日或30日,一个月内要么一个中气要么没有中气。因此,中气可以直接来确定月份及闰否,无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在现代的定义中,节气简称“节”,中气可简称为“气”。现有节气与农历月份关系表如下:

根据这些,人们可以进行相应的农事劳动。除此之外,二十四节气跟我国农历相生而生,有确定闰月之作用。

二十四节气民俗传统

二十四节气旨在指导农业生产,然而,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二十四节气也逐渐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相应的民俗,有的节气甚至成为了一个传统节日,融入到了我国节日文化当中去。

立春,是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民间一到立春之日,便会有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中国民间称其为“立春节”,在这天大多数地方的人们都会进行“咬春”的习俗,北方吃春饼,南方吃春卷,表示了人们对“开春之喜”的美好祝福。除此之外,民间还有“打春”的民俗,即在塑制“春牛”的时候,把五谷等塞进春牛的肚子里,当牛被打烂的时候,五谷流出来,预示仓满粮足。

雨水反映的是降水现象的节气。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清明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清明又称“踏青节”。如今,清明已经成为我国法定节日之一,在这天,人们常常会回老家祭拜祖先,以示自己对亲人的怀念。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小满是夏季第二个节气。江南一带有“小满动三车”的说法。它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总结。所谓“三车”即水车、纺车、油车。在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裕程度,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24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夏至日,白昼最长。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期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湘东南地区则流行一句广东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即“凉粉草”,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用它做成的“烧仙草”在外观、口味、疗效上均与龟苓膏类似。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之俗,乃是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立秋,预示着秋天的开始。在我国一些地区都有“吃秋”的习俗,就是在农历的立秋那天用灯心草煮水,再放入黑豆同煮,最后才加入切成丁的芋头煮熟即可,据说吃后有清心降火、解表散邪、祛风清热明目的功效。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除此之外,福州还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另外,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秋分吃秋菜”是岭南地区不成节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会一起出动去采摘秋菜。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寒露和重阳节相隔不长,而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寿”。古时登高源于“避祸”。

顾名思义,霜降便是“打霜时节”。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立冬讲究吃饺子。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有的地方立冬有吃南瓜或软枣的风俗,在天津河东“老天津卫”聚居地,人们吃倭瓜馅的饺子。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杭州人往往会趁着这个节气开始腌制酱鸭、腊肉。

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大雪节气天气寒冷,在不易保鲜的古代,人们发现此时腌制肉类食品不易变质,于是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就忙着腌制咸肉,以迎接新年。受此习俗影响,大雪节气前后,肉类食品价格常会有小幅上涨。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与之相似的是广东会吃“糯米饭”。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除此之外,大雪还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以庆祝一年的丰收。

这就是节气在人类发展中而演变成的民俗活动,其中只是一小部分,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的习俗。它们不仅指导了我们劳动人们的农业生产,而且形成了文化传承与情感枢纽的节气习俗,成为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节气始于黄河流域,而今,二十四节气已经普遍于华夏大地,深入到了各个民族当中。古往今来,二十四节气不断地出现在古典诗词当中,它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更是人们情感文化的纽带。二十四节气如今依旧在指导着我国农业生产,某些地区,甚至在过节气时节这天举办隆重的宴会。可见,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传承与发展二十四节气,对我们文化的保护也有着重大意义。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上海哪家好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101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