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7-1 19:30:48 点击数: 次
有些母亲会出现这种状况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jiaolvheng/m/50367.html那佛说:肯赤着脚给你开门的人,就是你的佛。那孩子一下子明白了,母亲就是自己的佛,没有别人是你的佛,你要爱着佛其实是你的母亲,是你的父母。所以佛理也讲究你要孝敬父母。禅宗也讲究,你在出家之前,你要对父母如何如何的孝,心中要有一个孝字,你才有资格去谈佛论禅。中国文化也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老子,我刚才也讲了,老子和这个释迦牟尼一样,也是出生的时候充满了异象。但是老子他也有老师,老子的老师是谁呢?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因为老子是西周时期的,他的老师是殷商时期的一个大臣,也活了好几百岁。有人说就是殷商时期的商容。商容是殷商时期的一个大臣。商容临死的时候,老子去看他的老师,听他老师的临终遗言。就问老师:你要羽化登仙,你有什么再教导一下学生?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为什么呢?因为商容说了一句遗言成为老子《道德经》的一个核心精神。商容说:你看我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然后张开嘴又说,你看我牙齿还在吗?牙齿没了。好。你看,到最后坚硬的东西会消亡,柔软的东西会长久。这叫什么?柔弱胜刚强。所以,后来老子有柔克刚的理论。他特别喜欢水嘛,中国水文化的一个源头就在老子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但是大家不知道,商容在说这个口舌,舌头比牙齿要经历久的时候。在这之前他还说了两条。他是要教给老子一些最重要的道理,但是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只是他教给老子的最后一条,不是最第一条,也不是最重要的一条。商容首先告诉老子的是什么?商容说:我要死了,告诉你一个最重要的道理。什么道理呢?“过故乡而下车”,知道吗?“见大树而趋行”,知道吗?老子说知道、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经过故乡的时候,不论你的地位再高,不论你身份再独特,不管你是坐着车来的,不管你是坐着宝马,还是坐的奔驰来的,到了故乡要下车。为什么呢?因为故乡里头有你的长辈,有你的先人,有你的祖先,所以才叫故乡。见一棵大树为什么要趋行?趋行就是很恭敬的迈着小碎步走过去,叫趋行。这在古代是一个见到一个尊长的时候走路的方式。那为什么要趋行,要躬行呢?那这棵大树,我们说千年古树,百年古树也好,这个远比你的生命力要长久的多。他就像佛,他就像一个老人一样,你要尊敬他。所以商容留给老子两大治世的精髓,一个是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但是比这个还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一种孝道的精神、是一种对祖先、对长者、对老者尊敬的精神。所以说中国文化尊老爱幼,对这一点特别强调。所以中国古代文化很多都是从孝里头延伸出来的。就比如说天天配,我们都说他是个标准的爱情故事,其实根本不是爱情。他最早根本不是为了表现爱情,最早提到这件事的典籍是曹植的一首诗,它是东汉末年的一个传说,曹植提出来的。那么这时候,在整首诗里,曹植的《灵芝篇》这首诗里,提到七仙女的不过最后一句,前面一大堆都讲董永是当时最有名的孝子,非常孝敬父母。但是后来父母饥碰到饥荒、灾年,天下流民又有兵乱,流离失所。但是他就不逃亡,他就一直在家里头陪着他父母,没吃的怎么办?没吃的到人家家去打工,甚至捡破烂来养活父母,但是最后他父母还是饿死了。那死了之后,董永一个大孝子面临一个问题是吧?要埋葬,好好的下葬。中国古代我们知道儒家是非常讲究丧葬礼仪的。丧葬跟我现在一样,不是随便挖个坑就能埋了,还有一个礼仪过程,还有花费的。所以现在你看,不仅那个房子买不起,蜗居你买不起,还有那个墓你都买不起,活着不容易吧,死都不容易。你要找个地儿好好的埋,经过一套丧葬礼仪过程埋,不容易。当时董永也是这个问题,后来他就到这个傅员外家卖身为奴,然后这个把自己卖身了,获得了傅员外给他的钱,然后把自己父母按照一套标准的丧葬礼仪好好给葬了。葬完了之后他信守承诺,他也不逃,然后他就到傅员外家去做奴隶。这个事被织女知道了,她然后下来要搭救这个董永,然后给傅员外的打赌说,我几天能织好多少匹布,傅员外说那你能织好我就免了他的那个奴役身份。最后她织好了,傅员外是个好人,不是个坏蛋,后来电影里演了,是个坏蛋。原来这个故事里他是个好人,立刻撕毁这个劳动合同,然后让这个董永做了个自由人。然后他到处宣扬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才得以流传民间。所以这个故事彻头彻尾的是一个讲孝道的故事,后来演绎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时候,最美丽的部分是什么?是你我好比鸳鸯鸟,咱们夫妻双双把家还。但是原来它提倡的一个是孝,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本质、中国文化的根性里头,孝道是一个根本。非常讲究的。那么怎么去实践孝呢?禅宗包括佛教文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一些方法。首先一个就是孝,要能做到满足父母的心愿,满足父母最大的心愿。当发展到后来这个愚忠、愚孝,父母一点意思都不能违背,那是过犹不及极端了。但是原来的这个包括宗教,包括佛教,包括儒家都讲究要满足父母的心愿,是要满足他们的人生的大的心愿。佛祖也是一个大孝子,他后来不是锦衣玉食嘛,他想出家,他想出家他父亲就担心,他要出家,就想让他继承王位,就不同意他出家。但是释迦牟尼有大爱之心,看世人在生老病死中无法超脱,还是想要出家。但是他父亲净饭王就想办法不让他出家,他想的办法和一般父母一样,给你娶妻生子,然后你有美妻爱子,你心就定下来了。然后就给他娶了旁边一个国家的一个公主,这公主说起来还是这个释迦牟尼的这个堂妹,又是她姑姑家的女儿。他的姑姑做了这个旁边这个国家的这个王妃,但是俩人从来没见过。等他的妻子在迎娶妻子那一天,他的妻子非常美貌,也非常贤淑,古印度著名的美女。然后乔达摩悉达多一看到他的妻子,平常都想着怎么出家,怎么解救这个劳苦大众,但是一看到他妻子,看到第一眼嫣然一笑,心有灵犀一点通,两个人是有爱情的,一见钟情,然后就结婚了,美满的婚姻。然后净饭王一看儿子这是摆定了,娶了个好媳妇,你看他不提了。哪知道过了一年,乔达摩悉达多又提我要出家,这时候老父亲没办法了,老父亲老泪纵横,对这个儿子说了一句话,说你要出家我也没办法,我不能死拦着你,但是你走了,我们国家怎么办?你是太子,你是王位继承人,你走了,国家怎么办?百姓怎么办?你好歹要给我一个继承人你再走,比如说你生个儿子你再走,这是我老父亲最大的一个心愿。结果净饭王说完这话,乔达摩悉达多,后来的释迦牟尼佛,默不作声转头回宫了,此后一年不再提出家的事,一年之后生了儿子罗睺罗佛祖唯一的一个儿子,后来也是他十大弟子之一。生完儿子之后出家了,这时候他父亲也拦不住他了。最后还是去云游,要寻求解救劳苦大众的那种最终极的方法。所以你看,佛祖也是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要有一个孙子的心愿,推迟了出家的这个历程。释迦牟尼心中也有一个孝道,所以首先一个你要满足,想方设法满足父母亲的最大的心愿。你不能说是对的听他的,错的也听他的,那未必是孝道。但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你应该去满足。第二一个何谓孝?做子女的要尽量的希望父母能够健康长寿,这是一个根本,要保证父母能够健康长寿。所以你像我们刚才讲这个董永,他自己已经饿得不行了,包括后来戏曲里的秦香莲,包括琵琶记里的赵真娘,都是这样的特色。哪怕自己吃糟糠,有一点吃的也要给公公婆婆,给父母,这才是孝。佛祖有十大弟子,有一个弟子号称神通第一叫目犍连。他就是以孝道著称的。所以后来民间有个戏曲叫《目连救母》,他就是一个孝道的一个典范。后来佛家就把他的故事发扬光大,那他孝到什么地步呢?他的母亲其实不是一个好人,他的母亲叫清提夫人,平常经常还杀生犯戒,对下人也不好,脾气也很坏,严格说起来不是一个好女人。所以,早早的也就死了。但不论他母亲是不是一个好人,终归是孩子的母亲。对于目犍连来讲,他是母亲。后来他成为佛祖的十大弟子神通第一。他就看到他母亲在哪儿呢?因为他母亲不是好人?就不在天堂。在哪?在地狱。在地狱受的那个罪、那个苦,难以忍睹。尤其是他母亲在地狱,沦落在饿鬼道,饿的要命。据说他母亲生前最好吃,什么都吃也不忌讳,杀生、吃肉什么的都不忌讳,所以,她最后死后沦落饿鬼道,饿的要命,饿的天天在饿鬼道哀嚎。别人没办法碰到这种情况。目犍连不一样,他神通第一嘛,他有神通。他就取了食物送到饿鬼道给他母亲吃,孝心。他母亲看儿子送东西来吃,每次抢着就要吃,饿的要命。但是饿鬼道里头的恶鬼吃不到东西。每次食物一到嘴边立刻化为一团火焰,烧尽了没有了。一张到嘴边就化尽了。所以后来有个鬼节,七月十五鬼节又叫焰口。那这焰口指的是什么?他那个饿鬼,吃东西一到食物一到嘴边一团火焰吃不着。所以这个目犍连虽然他神通第一,他可以把食物送到母亲的嘴边,但他母亲还是吃不着,这儿子痛苦,看着母亲受这个罪,他就想解救他的母亲。他母亲只要能吃饱了,她就能脱离一个轨道,就能进入轮回上天堂了。然后他就没办法,怎么办呢?他就向佛祖请教,佛祖就教给他一个办法,每年七月十五盂兰盆节,这盂兰盆节怎么来的?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就是每年十七月十五这一天,天下所有的僧众,都可以在这一天许愿,给地狱的鬼吃东西,这大家的十万僧众的这个愿力非常大,在这一天你发动所有的僧众一起发这个愿给饿鬼道的,给死去的仙人吃东西,然后他们就能吃到这个东西了。然后目犍连就在这一天,发动十万僧众然后给母亲准备东西。所以我们现在有个习惯嘛,就七月十五叫做鬼节,又叫做中元节。上元节是元宵节,下元节是十月十五。那个七月十五就叫做中元节鬼节。要扎裤,给鬼起食。所以目犍连发动了十万僧人的愿力,天下僧众的愿力,他母亲终于吃到了东西,然后他母亲脱离了饿鬼道。这就是《目连救母》。后来演绎成民间传说戏曲很多,他最早是一个佛经故事,佛教大力宣扬。我们没见到目犍连其他的神通是什么?这个神通,就是孝的神通。心中有孝道的一种神通。那么这个禅宗讲究孝道,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我觉得他提供了一种思路很有意思,就是你不知道父母这个温饱,无所事事就可以了,你还得让他有一种生命的价值感。也许人老了之后,他退休了,他没事做了。他很难有自我这样子认可了。禅宗有一个故事特别有趣、有意思。在这个唐代的时候,这个江州别驾崔护有一次到一个寺庙里去,他喜欢逛寺庙,然后这个寺庙的老和尚主持,然后就出来接他,然后把他引入禅堂,坐下聊天整个过程中崔护就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这个老和尚有个弟子,有小和尚,小和尚一会儿过来给这个老和尚说,师傅,客人来了别忘放茶。然后当进了香堂了,那个小和尚就悄悄的来给老和尚说,师傅,那香炉的香落下,别忘擦一下。老和尚说,好。临到中午了,小和尚又进来给那个老和尚说,师傅,别忘了留客人吃饭。老和尚说,好。崔护看了纳闷坏了,实在憋不住了。后来就问,大师,刚才那小和尚是你什么人?老和尚说,这小和尚是我徒弟呀,不对吧?那你是徒弟,还是他的徒弟呀?那佛门不一定以年纪大的是师傅,以道行来算,你有时候道行很高。崔护就觉得是不是那小和尚是主持,道行高的,老和尚是弟子,老和尚说我是住持,他是我弟子。哪有弟子都要吩咐师傅做这个、做那个的。你还听他的吩咐,我觉得你是住持,肯定不是。然后这个老和尚说,你不知道,崔大人你不知道我这个徒弟可好了,可孝顺、可孝敬了。他怕我操心,他什么事都干好了,但他又怕我对什么事都不了解,什么都来跟我说一声,他说师傅让我别忘了上茶,看茶已经沏好了放在那,让我端给你。他说师傅,那个香灰你别忘擦了一下,他香呢刚刚您来之前他刚放好了香,最后我擦一下,他说师傅你别忘了留客人吃饭,他已经做好了饭了,让我给你说一声。他为什么嘱咐我呢?他什么事都做好了,但他嘱咐我最后留点事给我做,你知道吗?我老了,我要什么事都不做呢,我会得老年痴呆症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儿,下一讲,我们接着说,往期回顾:1.身若溪水,闲下自清2.你若不疑,人间不寒。3.心系当下,由此安详!4.我跟春天有个约会5.父母才是真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38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