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基本简介 >> 宝庆风情鬼节中的梅山纸马
古梅山地区的人们十分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鬼神和天命,所以祭祀活动较为频繁,其目的是为了求得鬼神的福佑,免去灾祸。在古梅山地区,一年之中祭祀活动最普遍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中国人的“鬼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鬼神祭祀节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而西方的鬼节在公历每年的10月31日,被称之为“万圣节”。这个节日,是鬼怪们欢乐的日子。鬼节文化是儒道释多元文化杂交的混血儿,梅山地区也不例外。
能区别中国其他地区“鬼节”的表现形式,唯独是梅山的纸马了。
“鬼节”祭祀神祗与先人时所使用的物品俗称纸马,实质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画,现在演化为彩色的纸贴画,加上纸扎技术,变成立体的模型、人物和动物,其艺术本质属于民间版画和民间工艺范畴。
鬼节梅山纸马所表现的内容来源如下——
01
一、来源于道教的传承
道教将全年的盛会分为三次,合称为“三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孽,让他们能够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按照道教的说法,玉皇大帝掌管着人间的大事,他不断派神仙下凡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仙除了人们熟悉的灶王爷,还有“三官”——天官紫微帝君、地官清灵帝君和水官洞阴帝君,他们分别在三元之日下凡来到人间,考察之后向玉帝汇报。这种考察被称为“考籍”。
道教掌管鬼节的地官青灵帝是七月十五出生,而且分管人类的品德考察,并有着为悔过者赦罪的使命。因此,鬼节也有人类“赎罪”的文化内涵。在道教的法事中,法师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济。按道教的传说,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地官来到凡世,考察人间善恶,因此各地道士都举行"普度"祭仪,超脱鬼魂。这就是道教举行的“中元普渡”。这一天,地官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来,根据神仙、凡人、万类生物平时的表现,一一勾点,记录在案,以便赦罪免刑或加重处治。
因此,梅山地区的人们到鬼节这一天将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各色鬼魂,以化解他们的怨气,不致于祸害人间。人们在鬼节到来时特别地谨慎与虔诚,这也与地官的录奏有关——人们不诚恳认真地对待来自阴间的鬼魂,其人品就得打上问号,这样,上天就会惩处他们的过错。由此,梅山纸马在这一天得到充分地表现,有的大户人家在焚烧纸马简直是竭尽奢华。
2
二、来源于佛教的传承
七月十五日既是道教节日,又是佛教节日。与道教的“考籍”不同,佛教在这一天进行“自恣”。
道教的“考籍”面对的是十方国土上的神仙、凡人及万类生物,而佛门的众僧要在七月十五举行集体性的忏悔,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佛教每年都有一定时间的安居期。汉传佛教规定从农历的四月十六日开始安居,到七月十五安居期满。这一天,众僧聚集一堂,由他人检举揭发自己小小大大的不当之举,同时又进行自省,从而忏悔。这种行为称为“自恣”。“自恣”即有“敞开自己的心怀”之意。因此,七月十五又为“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
佛教的盂兰盆会十分隆重。在七月十五之前,佛家要建起三坛,即中元坛、普施坛和孤魂坛。七月十五日清晨,法事主持人要带领众僧人吹奏唢呐、敲起大鼓、木鱼、引磬、铃铛,开始“演净”,即净坛。接着开坛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佛经,用黄纸书写疏文。继而举行引鬼魂入坛仪式,读疏文。诵《往生经》、《三真言》等经。最后由盂兰盆会的功德主宣布开会。接着“开忏”,诵《慈悲水忏》经文。《慈悲水忏》一般是在家居士为了消除以往冤孽,忏悔今生罪过,请僧人到其家中设坛举行。到了晚上,普施开始,延至深夜。先放一台焰口,然后烧法船、放河灯。
梅山地区的民间鬼节也扮演“放焰口”,就是模仿表现饿鬼的形象。——称为“目连救母”的故事。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摩诃目犍连(俗称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她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助,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动,授给他《盂兰盆经》,并告诉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亡魂。目连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
——梅山地区的人们除了用戏曲(辰河戏,祁剧)表现“目连救母”的故事外,亦用形形色色的纸马做成道具进行焚化,以示真诚。
3
三、来源于中国民间鬼节的传承
本来中国民间将农历七月十五、清明、十月初一合称为“三鬼节”,但由于佛、道的影响,逐渐僧、道、俗合流,形成了从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五中国民间“鬼月”的独特风俗。
鬼节是源于人类的鬼魂崇拜。
民间的鬼节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同时,“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梅山地区的人们在这个节日中,不只是单纯信仰鬼魂,而是更多地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和对未来吉祥康泰的祈望,人们祈求的是祖先保佑,合家平安。由此梅山地区的人们在“七月半”“烧包”及其纸扎文化别具一格。
自七月之初,在梅山地区的城镇与乡村就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祭品,冥钱,冥衣,灵屋,线香和各种纸马艺术作品,琳琅满目。一般,七月初十就在门外跪拜“接祖宗”,叫“接老客”。到了十三日,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祭奠新逝的长者;十四日晚或十五日是送祖之日,晚烧包“送老客”,叫“荐包”。人们常常把这种燃点香烛、供奉祭品、焚烧冥衣、冥钱、灵屋的祭祀仪式,称之为“烧包”。由烧包引发的“纸扎文化”,成为了一项民间手工业技术和民间艺术,成为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列入邵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梅山地区的城乡遍布纸马店,也叫纸扎店。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故事、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在梅山纸扎中,常被人称道的是“灵屋”。
胡光曙在《梅山地区的纸马文化》一文中记载了自己祖母去世时焚化的一座特大型五彩灵屋——“那灵屋竟耗资一百大洋,请了众多纸马匠,费时一月有余,建造得面积宽阔,由多栋‘房舍’组合成一大院落。那些‘屋柱’均用整条楠竹锯成,院墙高大,门楼雄壮,院内长廊环绕,楼阁毗邻,栋栋飞檐翘角,金碧辉煌。屋内各种家具摆设,无不应有尽有。一支僧道队伍,竟能在灵屋中穿堂入室,进到每间房间中泼洒‘净水’,履行法事。其二年后,纸马匠们谈起他们这一杰作时,仍然眉飞色舞……”(《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讲座会文集》P,内部资料。)
近年来,随着民间文化的复苏,梅山地区纸马匠(纸扎艺人)也开始复苏这门丢失多年的手艺。他们所扎的灵屋,均为楼堂亭阁,雕梁画栋,前有八字门,后出西湖景,中有回廊,室内床柜桌椅锅碗瓢勺一应俱全,大门上有“阴阳同日月,天地共乾坤”之类的联语。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开始纸扎“别墅”——别墅内有空调、电视机、电冰箱、沙发等现代生活用品,在庭院之内,还配置有豪华的“宝马”车!
当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付之一炬时,往往引起围观人们一阵阵叹惋之声——可惜了!
今年66岁的胡如运,家居隆回县六都寨镇,是梅山纸马凿花艺术的第五代传人,从小就与纸马凿花结缘,自幼受父亲的熏陶,爱好绘画,喜手工、善编织,十多岁开始制作纸马,专攻凿花,虽说只有小学文化,但凭着干一行钻一行的韧劲和五十多年的点滴积累,在总结先人技艺的基础上注重赋予时代内涵,现在他的梅山纸马凿花,摒弃了千人一面的公式套路,镂金彩绘,玲珑剔透,图画优美,形态各异,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其独到精致自成体系,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质。
胡如运纸马凿花制作流程看似简单,实则十分讲究,也颇有技巧,全程都是纯手工制作,连刻板,连凿刀,都要自己亲手制作,因此他集篾匠、雕匠、剪纸、凿花、绘画、书法于一身,相当不易。首先要将香油、蜡、香灰、羊油、木炭等原料烧热熔化,倒在四方定框、软硬适中的松木上定型成刻板,然后在一张硬纸板上自己设计绘制出图案,再将图案贴覆于五色金银纸上,最后才能用专用凿刀沿图案细细凿划,他的刀法准确且流畅,十分注意处理细节。他极擅长刻制不同品种、富有立体感的纸马凿花作品,他的纸马凿花造型取材广泛,注重写实,以对称图案为主,图案以人、事、生活和神话故事为主体,或“八仙过海”、“蟠桃献瑞”,或“鸳鸯戏水”、“龙凤呈祥”,或“二龙戏珠”、“狮子滚球”等,自创和继承了包括“喜鹊、荷花、回弯格、双龙缠牡丹、蝴蝶冬瓜窗、楼门花窗、小帐檐”等数十种的纸花产品,特别是在鬼节用来装饰悼念亡者的“灵堂”,其工艺精细,好评如潮,堪称梅山纸马中的隆回一绝。年9月,胡如运被隆回县人民政府授予了“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称号。
伟大诗人屈原在与隆回相邻的溆浦生活了十六年(屈原《涉江》“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曾被楚地梅山地区的文化笼罩,但他最后还是选择鬼节投江自尽。尽管那鬼节与现鬼节的具体时间有所不同,仍可见鬼节对屈原的吸引力以及梅山纸马的文化源头有多长——“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
——我想,鬼节中的梅山纸马,也许折射楚地远古文化的光芒!
头部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南昌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