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资料记载,民俗学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它源自英语的Folklore。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LoreofF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成“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民俗学是一门针对风俗习惯、口传文学、传统技艺、生活文化及其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世代沿袭的生活文化事象。民俗研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民俗学与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诸多重要的文化信息。因此,有关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一切民俗都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过去社会中的宗教庙会,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都属于民俗现象。至于各地的年节风俗,如中国传统的新年(春节)、元宵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除夕等岁时活动,人们一生中所奉行的诞辰、做寿、成年礼、红白喜事等仪礼,以及各种民间赛会、文学艺术活动,从来就被列在风俗、习尚之中。传统节日一向是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文人墨客所描述和记载的主要对象。两宋时期的诗歌详细记载了各地的民风民俗,广泛反映了宋代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是研究宋代民俗风情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浙江绍兴籍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一生著作宏富,存诗九千余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记载或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因此,陆游的诗作在南宋时期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且里面也包含了极大的民俗学的信息,可以说,其民俗诗歌创作是当时民俗学集中反映的代表。我们不妨以其诗作中所反映的民俗学内容为切入点,对当时的民风民俗作一粗浅研究。《岳飞像》拓片清代拓山东中国文学博物馆(藏品)陆游(—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歌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诗歌创作量多质优,共存诗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战国时期的屈原、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唐代时期的杜甫和北宋时期的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其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其诗作一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里,笔者拟对陆游诗歌创作中所涉及到的宋代节日民俗进行大致的梳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陆游诗中述及较多的除夕、元日、上元、端午节和社日的民俗活动。陆游众多诗歌中所涉及的民风民俗的诗篇,我们姑且称其为“民俗诗”。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即为脍炙人口的《游山西村》,全诗如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五言律诗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端午日,山村正是“五月榴花照眼明”的美好时节,表达了作者愉快的心境;“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就是说包粽子和用艾草装饰冠帽的风俗。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人们便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保健卫生的内容。而且某些习俗一直传承至今。元旦即今之春节,是我国的古历新年。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zhuānxū),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的诗句。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元、旦合起来,比喻一年的岁首,也就是一年开始之日。但将哪一天作为岁首,我国历代有不同的择定。宋代杭州人吴自牧在其《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中也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年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辛亥革命后,改公历纪年,将阴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古代元旦有贴春联的习俗,贴春联自古迄今一向是春节这个节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陆游诗中自然也颇多记叙,如其《己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一夜细雨融化了残雪,太阳放晴,将天空和心中的阴郁一扫而光,在这清新的日子里,把酒临风,虽说天寒地冻,呵着笔写春联,但辞旧迎新,仍让人感觉好不惬意。诗中所描绘的“桃符”指的便是春联。陆游还有一首诗《除夜雪》也写出除夕之夜瑞雪兆丰年的生动景象: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的瑞雪正好赶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诗人依旧在灯下用草书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春联)。春节写春联寄托着诗人的美好愿望,以陆游为代表的诗人诗作正是对这种
风俗习惯的生动记载。宋代诗人宋伯仁在其诗作《岁旦》中对写春联的习俗也有所记叙:居闲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诗中所写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从这首《岁旦》诗中,可以看出宋代诗人宋伯仁知足常乐、与世无争、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王安石的《元日》(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也非常著名,迄今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首诗取材于民间习俗,他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春联)。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今天它还具有古代民俗学的价值。《苏东坡像》拓片山东中国文学博物馆(藏品)宋代另一诗人毛滂的《元日》写到: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该诗构思新颖,饶有情致。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该诗同样也涉及到了一些民俗学的内容。待续
图文来源于《聚雅》第三期
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fgold2012.com/jbjj/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