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基本简介 >> 老天津人说的妈妈例儿你知道多少
天津有很多老例儿,也叫做“妈妈例儿”,这是是京津冀地区一种普遍的民俗事象。这个“例儿”,是当惯例、体例、规则讲,是应该效仿或者作为依据的。那为什么非得叫“妈妈例儿”呢,妈妈代表长者,从前天津卫妇女很少出门工作,大多数是家庭妇女。换句话说,妈妈例儿就是家里老娘儿们的讲究。有时候人们还加上个“老”字,为了是更加突出这个“例儿”有来历,是经久不衰的规矩。
有人把妈妈例儿判定为“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论”,这样定论未免草率。这妈妈例儿都是来自劳动人民,是一种传承的民间乡俗,也是约定俗成、不成文的一些市井规范。虽然有些老例儿以迷信的形式表现,其中也有民间传说的演绎,但是却表现为合理的形态,并以合理的形态包含合理的内涵,这在民俗学上称作“俗信”。所以我们需要用辩证方法,去看待“妈妈例儿”。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天津有句俗话“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老年间,不管是富人家或者穷人家,都会遵循这个民间约定俗成的惯例。为嘛非得剃头过年呢,因为老人家们说啦“正月剃头死舅舅”,可这剃头跟舅舅有嘛关系,实际上源于一个历史误会。
据史料记载,年清朝入关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旧”,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于是乎,便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伦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误会”也就形成了一种民间惯例。
这里还有两个常人不注意的问题。
其一,老天津剃头匠多出自河北宝坻县。因为宝坻曾是贫困地区,常闹水灾,收成不好时,当地农民就拜师学习剃头手艺,久而久之,剃头手艺越来越精,成为当地的一门特色技艺,名声在外,形成了品牌效应。每逢秋冬农闲时节,当地的农民就卷起理发工具,进城耍手艺挣钱,待到腊月回乡,一定能够过个好年。可您想想,这腊月剃头匠要是都回家了,城里人还不得顶着满头长发过春节啊。一来而去,就留下个“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不然剃头匠都回家过年了,您就是想在正月里剃头,也没有人干这活啊,再结合着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段历史原因,民间也就留下了“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这其二,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剃头了呢?得到了农历的“二月二”,也是传统的“春龙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据说在这一天蛰伏了一冬的青龙开始苏醒(青龙的方位是东,右,代表春季),借这个吉日,男子理发一定能够带来今年的好运。所以每年到了阴历“二月二”,天津城的大小理发店就人满为患,甚至连马路边的剃头摊也出现了排队的景象。实际上呢,正月里剃头师傅都回家过年去啦,过了小年才回来开买卖,再说都一个多月了,人们也到了该理发的时间了,只不过一个“二月二龙抬头”,不知道被剃头的人们运气如何,倒是剃头匠们开市大吉,落了个金银满贯。
二月二这一天,天津讲究吃素食,主要是吃“焖子”,把焖子切成小碎块,放在平底锅上用油煎,煎到有一层黄色脆皮时,盛在碗里,浇上麻酱汁,撒上蒜末,就着大饼、烧饼一吃,味道好极啦。过去讲究的人家,还得烙春饼炒鸡蛋、绿豆菜炒韭菜,再熬上一锅豆稀饭,好吃又舒服。这也是借着这个节气,调理一下正月里油腻的饮食结构,还是比较科学的。
说起来,这个老例儿也不是无懈可击,您说正月剃头有舅舅的死舅舅,那没舅舅的呐,横竖不能死别人的舅舅吧。其实我倒是觉得这个老例儿值得推崇,第一是号召人们讲卫生,干干净净过春节,第二是春节过后理理发,人也显得利索,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何乐不为呢。
壶嘴不能冲着人
您看啊,别管是下饭馆,还是在家里请客;也不论是茶壶,醋壶、酱油壶,反正是壶嘴不能冲着人。一旦壶嘴冲谁,谁就会自己拨开,冲着没人的方向,实在人多没有空档,持壶人一般都把壶嘴指向自己。
可是为嘛壶嘴就不能冲着人呢?我请教了一些老人,也查阅了一些资料,结果还真是众说纷纭,不尽相同,索性就一起写在这里,供读者自己斟酌。
按照老人们说,其实说不嘴不冲人,就是说喝茶的茶壶,跟醋壶、酱油壶没关系。因为京津两地讲究喝茶,也讲究以茶待客。一壶清茶,宛如一杯薄酒,君子之交,都在其中。一边喝茶,一边谈论学问或者生意,大家都能心平气和,端杯相邀,更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如若是生客,且话不投机,斟完茶将壶嘴冲着对方,对方便理会是主人送客了。此乃一种礼节性的暗示。
按照《接待礼仪中》解释,.持壶人把壶嘴对着谁,有向对方挑衅意思。或者是持壶人看不起、鄙视壶嘴对着的人。也有暗示“送客”、“不受欢迎”的意思。
其实我理解,壶嘴不冲人,还是以暗示送客为主要的忌讳。看古装电视剧或者电影,很多时候都是主人一端茶杯,下人们就来送客,那如果是客人先端茶杯,岂不是送主人离家出走了,笑话。再说了,那主人和客人情投意合怎么办,就不能端茶喝水叙旧谈天了。所以端茶送客只是文人们笔下的一种描写,为的就是突出那些不受欢迎的人出现的时候,能迅速地将其轰出大门。
分析来分析去,其中有两条可以凭信。
其一,既然主人和客人还可以坐在一起喝茶,一起喝茶就得端杯,但因为其他原因(比如另有急事,或者身体不适)不便直说得时候,就可以暗示一下,客人见到,就会知趣地告辞,主人当然还得虚情假意的挽留,然后送客,大家都落得轻松自然。
其二,如接待礼仪所言,其中含有对方不受欢迎的暗示,将壶嘴冲着来人,来人如若知趣,便可以自动离开,免得发生不愉快。
至于“向对方挑衅”、“看不起、鄙视壶嘴对着的人”的说法,颇有点西方扔手套,发出决斗信号的意思,中国民俗中,还没有这样外在表现意识的先例,只是著书者的主观臆断罢了。
不过天津卫有个“壶嘴不冲人的由来”的传说,是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李云冲老师,在其著作《九河下稍的传说》中讲述的,故事挺有意思,特抄录在此,供大家欣赏。
据说当年黄三泰住在鼓楼西镇署实胡同,每日外出经常从鼓楼底层穿心洞路过。
这一天黄三泰擦黑才回来,他的轿子路过鼓楼颤动了一下,杠头说:“落轿。”等撩开轿帘一看,吓傻啦。怎么回事?坐在轿里的黄总兵的首级没啦。
随从马上报告了官府,官府立即派人前来察看,并紧闭四个城门、捉拿凶手。官府像篦头发似地挨门挨户地搜查了个底掉,嫌疑人抓了一帮,也没有找着真正的凶犯。捕头儿的屁股都被打肿啦,一点线索也查不到。上边限令十天破案。眼看到期了,急得他吃不好睡不着。难道凶手上天啦?入地啦?这一天他又来到鼓楼探访,见一个老头摆了个茶摊卖大碗茶,就要了一壶,坐了下来,边喝茶边向老人打听案情。
老头不说话,只是将壶嘴冲着旗杆。他斟完茶把壶嘴的方向变动了,老头又把壶嘴掉转过来,还是冲着旗杆。捕头儿挺纳闷儿,这是什么意思呢?他顺着壶嘴指的方向一瞅,见旗杆上端有一个刁斗,莫非刁斗有问题?问卖茶的老头,他还是摇摇脑袋一句话也不说。也是路上说话草里有人,让侠客知道了,他还不吃不了兜着走!
那捕头儿把刀子叼在嘴里,像个猴子一样噌噌地就爬上高高的旗杆,往刁斗里一看,黄三泰的人头就在里边啦。他脱下褂子包裹好,背在身上,又稳稳当当地下来,总算交了一半的差。
原来这黄三泰也曾是绿林中人,后被官府招安。他杀了盟兄霸占盟嫂、用暗器伤了窦尔敦,两家结仇。他们议定比武定输赢,却又盗走窦尔敦惯用的得心应手的武器双钩。窦尔敦失去双钩,只好持单刀出阵,后中奸计,结果被擒。在押解进京途中,又被杀害。窦尔敦的女儿发誓报仇,三下天津卫踩道、深入黄府,因戒备森严未能得手。她一直呆在刁斗里藏身。等待机会。功到事成,她终于取下黄三泰的首级,放进旗杆上的刁斗里,报了杀父之仇。
传说终归是传说,壶嘴不冲人已然成了天津卫一个比较特殊的民俗,如果冲人,就意味着不吉祥、不礼貌,对人不尊重。
窗户门不能对着窗户门
为了使这个规矩能切实实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门对门,净死人”的妈妈例儿,后来有人加以发挥,发展成“窗户门对窗户门,不打官司就死人”。
这种妈妈例儿,看似一种民俗禁忌,甚至带有不可思议的迷信色彩。可凡事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比如这句话,其实是在用一种民间要约,反映出一种建筑规程。
过去的大院,有很多都是面对面的盖房,我家南市老宅就是这种形式的民宅建筑。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两家门窗相对,恰巧一家男孩多,另一家女孩多,是不是很不方便。居家过日子,谁家都有点隐私,至少有些不愿别人看见的生活细节,或者暧昧的行为。比如,夏日炎炎,家人在居室内难免袒露上体,或者洗洗涮涮,不可能随时紧闭门窗。再比如,一对年轻夫妻,干柴烈火,难免有些亲昵的行为,都应该在个人隐私权的范畴内。
过去盖房本身间距就小,像我原来住的还不是大杂院,两排房相对也是两米多宽的院子,邻里之间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幸好盖房子的时候,遵循了“窗户门不对着窗户门”的原则,一个院子七八户人家,出来进去的还都算方便。
可有些大杂院就很难做到“窗户门不对着窗户门”了。本来院子就住了很多人家,各家又各自搭建了私有小屋,就难免产生门窗相对的情况。于是有一天,张家二哥叉着腰,瞪着眼,站在院里骂闲街,“好么,二郎神你还三只眼。大雪花你还飘(瞟)起来看。”“有闲功夫看你自个儿娘们去,往别人屋里瞅嘛!”对面李家大嫂子也不含糊,撩起帘子就迎战“也不尿泡尿照照,就你那娘们躺在地下也没人要。”好家伙,紧接着张家老婆冲出来应战……一个满不含糊,一个满不在乎,这边说“有捡金子捡银子的,还真没见过捡骂的。”那边说“老娘吃过见过,跟我开骂,我骂化了你!”于是乎,从“缺大德”到“挨千刀”,从“后娘养的”到“不是人揍的”,乃至升华到“我啐你一脸韭菜花”,“我啐你一脸酱豆腐”,我地妈呀,这都唱的是哪一出,谁跟谁、哪对哪啊。
末了两家男人大打出手,归了派出所,还真应了那句“不打官司就死人”的老话儿。
其实,这都是门窗相对惹的祸。如果当初盖房的时候,遵守了咱天津的老“妈妈例儿”,把门窗相互错开,或许就不会发生这种纠纷了。可见得这条看来十分迷信的妈妈例儿,还真道出了某些生活的真理。
现如今,社会发展,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即便是门对门,或许都不认识,也不打招呼,更别说邻居串门,拉家常了。想一想,过去的大杂院虽然有它居住不便的一方面,但留下更多的还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温馨回忆。
1、大年三十晚上不许动针,怕扎财神眼!
2、大年三十晚上的规矩很多,不能扫地,主要是不能倒垃圾,据说倒垃圾就是倒财。
3、三十晚上女人不能出门,可是现在三十晚上出来玩的遍地都是女的。
4、三十包饺子不许剩下馅儿---不然来年有心事。
5、正月里不许买鞋,说带邪气!立春前才能剪头发,过了立春,只能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再剪头发。
6、窗花或者“吊签儿”,这个和贴对联是同时进行的,过年嘛,图个喜庆,大部分过年家里都贴对子(对联)和吊签儿,一般就是家里当年本家(同姓)近亲有死人的,就不能贴了。出了正月“填仓”那天,需要把它撕下来,然后叠好,放到米囤或者粮仓底下,求得当年的好收成。现在人们都不种地了,所以也没有收成这一说了,所以城市里的人好多都是叠好了放到床垫下面,求个平安吉祥。
红事系列:
7、新过门儿的媳妇当晚不许洗澡---冲了喜气。
8、结婚姑不迎姨不送。
9、新娘从娘家炕上下来的鞋得婆家姑子给穿。
10、结婚被窝里放花生是要"花着生"---又生男孩又生女孩。
11、结婚新郎给新娘鞠躬要3个一组,千万别鞠4个---神3鬼4。
12、洞房的被要有“全科人”给铺,然后要有童男童女给“滚炕席”,就是在床上来回滚,也给红包的。然后才能入洞房。
13、女子出嫁的时候,临下床要咬一块糖,半块含在嘴里,半块放在床被下面。
14、女子出嫁的时候,临出家门之前要回头跟爸爸妈妈说一声:“爸爸妈妈,我走了”,这时候要哭,叫“离娘泪”。一般这时候都不用说,基本都会哭。
15、结婚不超过天的新人不能见面,如果见面,必须先交换个礼物,一般看到的都是换个苹果或者手绢什么的。很多结婚没超过天的,去参加别人婚礼的时候都先不能看典礼,等典礼结束了,让新人在门口交换礼物,然后才能进去参加婚礼。
16、伴郎和伴娘不能当多了,当多了将来自己娶不着媳妇或者嫁不出去了。
17、男女联姻有很多的“例儿”,比如属鸡的和属猴的,就不能在一起,“鸡猴不到头”;属龙和属虎的不能在一起,“龙虎斗”;两个属虎的也不能在一起,“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但也有人说两个属虎的在一起好,说是“虎虎生威”。等等,还有很多说法,各种版本都有。
18、怀孕的女人不要坐喂奶母亲的床,会蹭走人家的奶水。
19、出了门子的姑娘不能回娘家生孩子---会抢走娘家哥哥或弟弟生的孩子的风水。
20、坐月子需要在家里呆整一个月,不能出屋子,不能洗头,更不能洗澡。
21、怀孕的一般不能去看望坐月子的人,即使去了,也不能坐人家的床。
22、如果坐月子期间出门了,到别人家,会给别人家带来晦气的。坐小月子的(流产)也算。
23、看孩子去是都给钱,给钱的时候都说一句:别把孩子看丑了吧。
24、结婚的车要双数,接亲的人是单数,回来的时候带上新娘子就是双数了。
白事系列:
25、出殡去火化场的车要单数,出殡的日子也要选阴历的单日子。去火化场的路上的所有车里都不能空着,必须坐人。
26、在天津郊区的一些地方,有“结阴婚”的风俗。就是家里如果有没结婚的男的死了,是不能进坟地埋葬的,只能埋葬坟圈子外边。所以就要找一个年龄相当的,也死了的女的,结阴婚。这个具体仪式很复杂,每个大了的办事流程也不太一样。大致就是两家把两个人的骨灰合葬,然后就能进坟地了。然后这两家人从此就结为亲家,经常走动,和正式的亲戚一样了。
27、送葬回来要口含糖迈火---省得鬼跟来。
28、家里办丧事不许吃大饼烧饼---不然死人会翻个。
29、死了丈夫的寡妇如果跟着去火葬场烧人将来不许再嫁---不跟着可以再嫁。
30、如果死者是女方一定要长房长孙去娘家报丧,娘家如果没跟你回来就表示不满意,娘家不来人别想烧人,娘家还可能在半路截住灵车---截丧。
31、娘家来奔丧上楼要一步迈三个台阶。
32、死人起灵出门后要留下个人将支床板的凳子踹倒。
33、老人死的头一个要单日子送葬,死的是第二个要双日子走。
34、90岁老人的丧事叫老喜丧,带喜字跟结婚带的一样。
35、办丧事隔一辈的孙辈带一个红球,隔两辈的重孙辈带两个,依次类推。
36、去丧事吊唁之后不能直接回家,要去小超市或小商店逛一圈再回家,说是怕把不好的东西带回家。
37、没结婚的小伙子在丧事帮忙的时候不能跟着抬死人。
38、丧事后跟着抬尸体的人都带白线手套,抬完以后用白酒洗手。
39、守灵的时候一定注意,灵堂不能出现小狗小猫等小动物。
40、一设灵堂,香就不能断,必须连续点着。(不能断了香火)
41、家里有丧事设灵堂的时候,把所有镜子,电视等反光的东西都用报纸或者布盖起来。
42、出殡的时候打帆儿的长子在临出发上车去火化场之前要摔一个花盆。
43、家里一个家族的人相继死亡不超过天的,要宰一只公鸡。
44、过去老人死的时候,都应该是换好装古衣服(寿衣),然后在活着的时候躺在挺尸的床板上,让他知道自己即将死去。经常有的老人被换衣服搭上床板好几次都没死的。
45、人死以后,岁数小的和晚辈要穿孝,有重孝和轻孝之分,现在还有很多家里不穿孝,只带黑箍。黑箍分男左女右,是死的是男的就带左手,死了女的就带右手。如果低一辈的人带黑箍只有一个“孝”字,低两辈的孙子孙女带一个红绒球,外孙子外孙女带一个蓝绒球。低三辈的带两个绒球。男的带孝帽子,女的带头箍,亲儿女头上要扎麻,男的有白布腰带,不能系扣,只能缠绕,然后一别。穿孝的规矩很多,每个大了的方法也都不一样,每家的讲究也不一样,花地钱也不一样。现在都是殡葬一条龙负责了,所以的东西都他们办了,也比较省事。
46、关于丧事打帆人选问题,一般人都知道是长子,然后的顺序呢?如果长子没有了,那就是长孙打帆,如果也没有,那才到次子。如果没有儿子,招女婿的可以让女婿给打。如果没有招女婿,那就只能让女儿给打了。有的也可以变通,有的地方就让侄子给打。
47、汉民在人还有口气儿的时候就换装裹是怕那人到那边没衣服穿,要衔接上。
48、办丧事不能吃面条,也不能吃烙饼。一般就是米饭和馒头。
49、去火化场之前口袋要带硬币(以前是铜钱,现在没有了),还有小馒头,有的还给一小缕麻。到火化场烧花圈的时候扔到火里。以前都是扔到坟坑里的。
50、从火化场回来之后到家门口所有人都要迈火,一般在门口点一盆火,每个人迈过去,然后有一个人发小糖馒头,有的还发一块冰糖或普通糖块。
51、人死了以后,不能哭,得先上到房顶上喊魂,喊不回来了得烧倒头纸,然后就是换衣服,入殓,再去到十字路口烧轿车,这时候才能哭。还有入殓的时候不能掉眼泪,要是有泪水滴到亡人身上,亡人的魂灵会回家作祟。出殡前棺材停在家里时,下面要放一块石头压住魂儿;等等好多规矩。
52、送路也是去的时候不能哭,烧“纸活儿”的时候才能哭。然后回来的是不能走原路,也不能回头。
53、家里死了人,后辈穿孝很有讲究,亲生子女的孝帽得缝严实,不能露头顶,脚上的鞋子也得缝上一层白布,子女的要缝成四面毛,即毛口毛边,侄子侄女的只毛口,不毛边,关系越远的毛的越轻。孝衣也有讲究,关系越近孝越重。已婚的男性后辈,配偶的娘家也要来人挂孝,即给自家的姑娘姑爷各送一块布披到身上,这块布也有讲究,子女的必须得是白布,孙辈的可以是花布。挂孝也有实孝、虚孝之分,实孝就是这块布送出去就不再要了,虚孝则送葬回来还得拿回去,但披过的人得从上面抽一根线。披布时子女用麻系上,孙辈用黑线系。送葬时孝子手里都拿一根哀杖,下葬时扔到墓坑里一起埋了。
54、在农村去丧事吊唁,去的时候要买一叠纸钱,天津话叫“烧子”,其实就是“烧纸”的齿音字。买这个的时候别看几块钱,也必须各买各的,不能让别人花钱。也不能请客。丧事随份子也必须个随个的,即使到不了让别人垫上,也必须尽快给别人,即使是亲兄弟,这个钱也必须得给。
55、每年上坟(扫墓),烧纸的日子:春节,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鬼节),阴历十月一(寒食节),祭日。
56、天津风俗,至亲亡故,不过年更不拜年,以前是三年后来慢慢变成现在的一年,也就是当年。这是古礼,所谓“居丧”守制。
57、窗户对着门,必定死人。
其他:
58、睡觉时不能托腮或捂脸。据说这样会有愁事。估计是人们看别人托腮睡觉感觉想发愁一样,所以不想看到小孩托腮睡觉。
59、睡觉时不能手捂胸口。这个有点科学道理,手捂胸口睡觉容易让人胸闷憋气,容易做噩梦。
60、送东西来了出门要压住篮子---别人拿篮子给你家送东西来了不能让人家篮子空着走。
61、大厨上汤给红包,请厨子来家做喜寿年夜饭最后一道汤大厨会亲自端上来,主家该在这个时候给工钱以外的红包---除非吃得不满意
62、小时候有的小孩长“痄腮”,学名“腮腺炎”,据说让属虎的人给抓一抓就能好。(这个有点扯)
63、小时候还有个说法,被狗咬了之后,把那个狗的狗毛剪下来烧成灰抹在伤口上,好的快。
64、小时候换牙的时候掉下来的牙,上牙床的牙要扔到房顶上,下牙床的牙要扔到“阳孔眼子”(就是下雨时从平房院子里往外流水的通道)里。
65、六十六吃闺女一刀肉,母亲六十六岁这一年,做闺女要去买块儿肉,只说剌块儿肉,卖肉的给剌多少都别计较,回家剁了给母亲吃,能保母亲平安。
66、借别人家的煎药用的砂锅不能还,要还的话,得放进去一把粮食给主家。
67、手背露筋即静脉曲张的没福气——青筋露骨,一辈子受苦。
68、小孩儿不能照镜子,小孩儿的衣服晾在外面,到晚上一定要收进来---不能见星星。
69、大脚趾旁的二趾长于大脚趾的对妈不好---二趾长不疼娘。
70、生下来就长着牙的孩子克妈,得认个干妈去,克到别人家去。
71、孩子手越小越有福气---小手抓宝大手抓草。
72、孩子嘴巴长得越大越有福气---大嘴吃八方小嘴碾谷糠。
73、孩子后尾巴骨那儿还有个坑儿有福气---前仓谷子后仓米。
74、女孩子耳朵边儿上长个小肉瘤有福气---栓马桩才漂亮。
75、左胳膊长痦子扛枪,右胳膊长痦子受伤。
76、搬新家稳居之前要请一些老太太给“踩屋子”,就是去到房子里转转看看,说一些好听的,比如“这房子很好”“住这房子将来多福多贵”“住这房子将来准发财”之类的,图个吉利,最后给老太太们买点苹果,烟,糖之类的作为答谢。
77、吃饭时不能把筷子插到米饭里放着,因为这样像烧香。
78、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或者勺敲碗边,因为要饭的才那样。
79、天津人把四种动物当成“仙”:狐狸-狐仙;黄鼠狼-黄仙;蛇-柳仙;刺猬-白仙。遇上这四种动物是不能杀害的,否则会有报应。
80、两个人不能分一个梨吃,得三个以上的人吃才行,或者让第三个人咬一口。给别人送礼的时候不能送梨,和“离”谐音,如果要送,必须找人家要钱,要一毛钱就行,也算花钱了。
81、天津人当自己的孩子被吓了一跳的时候,会摸着孩子的头说:划拉划拉(音为葫芦葫芦)毛,吓不着。现在也一样。有的时候大人开玩笑的时候自己吓一跳的时候还这样哄自己。
82、家的大门要冲东---进来神仙。冲西进来鬼。
83、家内的门要在5个以上---不够做壁厨凑数。
84、有人知道什么叫“比科儿”吗?就是两手手指相对,中间是空的。好像说“比可儿”叫灾,也有的人说比棵儿不长个的。
85、拿筷子距离底部越远,将来搞对象就搞的越远,反之则越近。
86、本命年穿一身红。红内衣内裤,红袜子。
87、吃鱼籽不识数。
88、闻臭味儿长大个。
89、吃耳屎变哑巴。
90、有痒痒肉的有人疼,没痒痒肉的人没人疼。
天津的“妈妈例儿”很多,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有些“妈妈例儿”已经逐渐成为了历史。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族妹工资就涨5毛钱!
幸福生活靠大家!
求赞求广告!!
“天津族”综合整理自网络,转载请告知
你还知道哪些天津的“妈妈例儿”呢?留言分享一下吧!!
99%的天津人都喜欢惊悚!天津恐怖传说,心脏不好的人慎入...
日本少年的天津“生活记录”
“洋气”的五大院,你感受到了吗?
北京中科医院假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