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基本简介 >> 龙岩各地区过quot鬼节quot
明天就是七月十五了,马上就要进入传说中的鬼节!不过小编对此还真的没什么概念,因为以前老家是不过中元节的,作为一个甄嬛迷在电视中看到中元节那时候才后知后觉的感慨:原来还有这节日呀!不过自从到了龙岩,才发现原来还是有中元节这回事。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中原节的习俗小伙伴们给小编唠一唠呗!
中元节吃啥喽
在龙岩客家地区每逢中元节家里都会做一顿大餐,当然这大餐中不可缺少就是——芋子包。小编在姐姐家做过一次,捏的个头一个比一个大,最后姐姐都看不下去了说你这个头实在是太大了,怎么蒸的熟呢,于是再一一返工,哈哈!
虽说自己做的芋子包实在是太丑了,不过我也乐的屁颠屁颠的。这次中元节刚好也放假,回乡下也再看看有什么好吃的小编下次再和各位唠!
写到这里突然就好怀念小时候一到过节的“家族串门”:中午在大伯家吃喝玩乐,下午再转战二伯家,第二天再到我家,一群兄弟姐妹上串下跳地恨得的把屋子拆了,人又多,又热闹!
中原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不过现在很少再见,偶有在古老的寺庙一见欣喜不已。
不过话说现在因为干净的水太小了,很多人就选择了放天灯,寄托哀思!
永定地区将旧历七月十五日称作“七月半”,也俗称“鬼节”,村落及土楼的人们“白天敬祖先、晚上祭鬼神”,白天到祖祠、祖堂摆酒食、斋果祭祖先,晚上放河灯并焚烧“金银”施舍给无家可归的鬼魂。现在一些地方已经不做祭祀仪式而演变为亲朋好友互相走动。
连城县城关七月十四、乡下七月十五过“七月半”。相传古时因市上猪肉供不应求,官司打到县衙门,于是县官判定城关乡下错开一天。过去各家在大厅放三牲供奉祖先,晚餐时请祖先入席、晚餐后焚香烛、冥币放鞭炮送行,同时“插路香”施舍孤魂野鬼。近年来开始出现此日不做祭祀仪式的倾向。譬如连城姑田,据沧海了解,现在这个习俗比较少人做了,一是传统观念淡薄了,二是乡村基本铺了水泥路,点香都没地方插了。
长汀的鬼节一般有两天,农历七月十四和七月十五,七月十四长汀有烧包(包有分两种一种是红纸做的,叫“菩萨包”另一种是白纸或黄纸做的,包外面一般书写有**菩萨收或**堂*氏**世祖收等包里一般装的是金银纸折的金银锭等。是烧给死去的祖先。早上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有去寺庙烧早已准备好的“菩萨包”。上午或临近中午许多人都把包放在一个烂搪瓷脸盆或是一口烂锅头里头烧,残灰待冷却后用塑料袋装起。七月节一般是农历十四或十四以前过,农历十五的晚上,有插夜香的习俗,在家门口、小巷、是桥头或是旧时的厕所旁都有插上香烧几张纸钱,因为这一天是野鬼节,这天晚上都家长一般都不让孩子出门。
新罗区的“七月半”。正值夏收夏种结束,农闲之时。谚语“穷年、苦节、丰蔬七月半”。午饭加餐(龙岩有部分张姓人家,不过此节)。是夜,有焚纸点香、拜神祭鬼之旧俗。小孩耍“柚球”(小竹竿上端插柚子、柚上插一圈香火、舞动戏耍)。建国后,迷信习俗逐渐废除。据我了解,现在我们新罗的鬼节习俗就只有做一种用米粉和红糖做成的圆子(一种糕点)祭祖和午饭加餐的习俗了。
中元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但在我国民间一直传承至今,而且在东南亚华人中也有极其广泛深入的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以中元节为基点,整个七月均在祭祀祖先并以各种形式进行中元节庆祝,其三清道教会在中元节举行“缅怀祖先,知恩超本”的“超度大法会”,并积极倡导一种“人道和伦理”精神,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据新加坡报刊文章评论:中元节活动既有缅怀先人、追思功果的作用,也有关怀贫困人群的现实意义。表面上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其实是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bjj/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