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基本简介 >> 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风俗:
系统考察我国的鬼节,探索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还使我们了解到鬼年复一年的活动过程,从鬼的行事方式来说,作为岁时节令的鬼节,其时序应该是:始于农历七月中元,经农历十月寒衣节,迄止于农历三月清明节
在我国民间,每年的七月十五晚上,按照追先悼远的俗信,家家户户都要放“水灯”“水灯”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灯笼内点上蜡烛,飘浮在河水之上,借以普度孤魂
中元节和清明节区别在哪里?
清明、中元两大鬼节所在的农历三月、七月,处于水气“生”、“壮”、“死&r中元节出生的孩子dquo;过程中的“死”与“生”两个关键阶段从水气的“生”、“壮”、“死”过程来看,子月即农历十一月,是水气也就是阴气“壮”的时期,或称“旺”月在这样一个阴气旺的月份,鬼的活动理应频繁,因此,俗信中鬼在农历十一月也有所表现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清明时节多忙于春耕播种以扫墓为主要内容的清明节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
特点:
鬼节(又称阴节、冥节),是指以鬼为主题的节日,其主要风俗与鬼信仰有关溯源清明、中元:非佛亦非道,乃出自于我国民间传统的鬼信中元节是哪一天仰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农历三月太阳黄经等15度的一天为清明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祭祖: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道教有关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正好与我国本土文化、礼俗相一致,因而才迅速得到了民间社会的广泛认同道教“中元”这一名词也为民间所接受,成为这一节日通行的称呼
冬至、十月朔和道教下元节
相关阅读:
冬至并不是重大的鬼节,但在冬至之前的农历十月,却有一个鬼节,与清明、中元并称为我国三大鬼节,这就是十月朔的寒衣节民间十分重视这一节日,据史孝进、刘仲宇主编的《道教风俗谈》记载,上海白云观“十月朔前后最忙,前来做道场的中元节出生的孩子人比过年、清明、中元都要多”
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中元节祭祀的是五代以内的先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农历十月还有一个节日与鬼节有关,就是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下元节出于道教,是道教“水官解厄”的日子下元水官全称“五气三品解厄水官”,总管九江四渎、三河五海、十二溪真中元节习俗圣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记录众生功过之条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水官考籍,按照众生善恶功过,随福受报,随孽转形道观在此日设斋建醮,禳解厄难,超度死者但是由于下元节与十月朔相距甚近,都在农历十月,而且节俗都以祭祀为主,与鬼有关,所以民间难以区分清楚,时常有将二者混淆的情况
起源:
清明、中元也是佛、道教融合于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体现
但寒衣节与下元节节期毕竟没有合而为一,一方面,从民间心理来讲,送寒衣既要当令又要趁早,故而安排在十月第一天;从道教来讲,三元皆在月圆的十五另一方面,农历七月十五,佛道相争相成,造成巨大影响;而下元节期没有佛教参与,无争亦无息,其影响不足以将民间的送寒衣活动吸引过来
至于农历十月初中元节的一个习俗一的鬼节之所以要送寒衣,是因为由生者而联想到死者,农历十月已进入孟冬,人人需要御寒加衣,鬼自然也需添衣御寒
农历十一月中的重要节令为冬至有些地方的冬至节还是保存了一些鬼节习俗的如在安徽桐城,冬至节要上祖坟烧纸钱祭祖,并在这天修坟整墓,对已故未葬者可在这天举行仪式安葬
清明节祭奠的亡者是自己的祖先亲人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阴阳五行观念是无所不在的文化要素系统考察我国鬼节,探索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发现,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正好与我国本土文化、礼俗相一致,因而才迅速得到了民间社会的广泛认同应该说,农历七月鬼信仰并不源自佛教或道教,相反,极有可能是佛教和道教主动地适应民间世俗文化如果没有佛教和道教的影中元节的来历50字响,有明确节期的农历七月鬼节迟早也会形成,只是佛教和道教对农历七月鬼节的最终确立起到了推动作用一个节日的确立需要确定固定的节期和拥有特有的节俗,佛、道两教一同确定了农历七月鬼节的固定节期,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的打醮等仪式活动又成了这一鬼节特有的节俗内容,同时,道教“中元”这一名词也为民间所接受,成为这一节日通行的称呼
白癜风网址北京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