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基本简介 >> 通识课堂中元节知多少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又称“七月半”、“盂兰盆会”、“鬼节”等。这一节日源远流长,文化意蕴十分丰富,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按照传统习俗,中元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哪三节合并成中元节?中元节将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民间的鬼月鬼节习俗集于一身,绵延余年,传播至东亚很多国家,至今仍长盛不衰,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寄托,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与生活。
中元之日地官赦罪“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期盼地官赦罪,更有赐福纳祥、消灾解厄的愿景。
盂兰盆节孝慈宽仁道教的中元节,日期上与佛教的盂兰盆节相重。“盂兰盆”是梵文音译,意为“解救倒悬之苦”,典出佛教故事《目连救母》。佛家于每年七月十五举行仪式以超度历代宗亲,后逐渐形成固定法会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或盂兰盆供等。因其所包蕴的孝敬双亲、超度先祖、宽仁众生等道德内涵,与儒家仁爱、孝慈的价值观相通,与百姓的情感心愿相合,因此在民间广泛流传。
鬼月鬼节普度众生在传统民间信仰中,农历七月被视为“鬼月”。人们相信,七月初一阎王会打开鬼门将孤魂野鬼放出,而在七月十五会重新将鬼门关上。因此,在鬼月里,人们把先祖的亡灵接回家祭奠,同时照料那些没有归宿的鬼魂,满足其出行、转世的要求,并于七月十五举行仪式,恭送各类亡魂打道回府。于是,七月十五便成为民间送鬼的日子,成为“鬼节”。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民间的鬼月鬼节与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在长久的历史中,中元节习俗因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而不断发展变化,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元节习俗主要有“放水灯”、“祭祖”、“扎法船”等,在古时候,民间还会组织一些酬神表演。
放水灯放水灯无疑是中元节最主要的习俗。水灯,又名河灯或荷花灯。这种灯一般以纸板或木板为底,形似荷花,其上安放灯盏或蜡烛。每年七月十五,人们在中元之夜,纷纷来到江河之畔,点燃无数水灯,任其自在漂流;甚或形成绵延数里的灯海奇景,光映粼流。
人们燃放水灯,最初的目的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后来随时间演变,更多寄托了人们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
祭祖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民间的祭祖活动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一般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称烧“包衣”,或者还有法事。在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中元普度在我国台湾地区,每年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以告慰在人间游荡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会请来僧、道诵经做法,也有人会请出佛像置于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以消弭亡魂戾气。
哪些中元节入选非遗?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元节(资源河灯节)分别于年和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人盂兰胜会
香港潮人举行的盂兰胜会是祭祀祖先及阴曹无祀孤鬼的祭祀活动,始办于香港铜锣湾的公和堂,后来香港各地区都效法举行,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主要有佛家和道家两种仪式,但其宗旨和形式至今已融汇贯通,异曲同工。
香港的盂兰胜会规模宏大、仪俗繁杂。每年从阴历七月一日开始,人们在不同小区搭起大棚,用于放置祭品、举行祭拜仪式、演出潮剧、宣读经文等。此外还包含福物竞投、吃平安米、撒花及壮观的潮州大锣鼓游行等多种内容,热闹非凡。
资源河灯节资源河灯节源起于资江水道的航运,由中元节而来,是祭祀先祖的一种仪式,也是对遇难河工、水手、放排工的独特悼念行为。它记录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记载着资江水道河工的生存状况,也记载了这条水道的航运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资源河灯节的放河灯有祭祖、制灯、放灯、许愿等一系列的民俗行为,既有中元节的民俗特点,又融合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特征。如今,资源河灯已由放“敬神灯”“莲花灯”“粽子灯”发展到放“龙灯”“宫灯”等各式河灯,增添了观赏趣味,成为中元节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中元节丰富多元的仪式风俗,能历千年而不衰,得以在民间传承发扬,源于其缅怀先祖、照冥拯孤、乐善好施的博爱精神,得益于其劝善惩恶、道德自律的文化价值,是中国民众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号,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认真了解和看待。
END文字综合整理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