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節的來由

发布时间:2020-10-19 23:42:59   点击数:

前言: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又相關於上元和下元節。天官、地官、水官。上、中、下三層,氣動相襲而有級別。於王道教化,又稱為天觀、地觀、水觀。

其一,中元節

老子有雲:人法地,故地觀即是人觀。人倫中,首重孝道,能以孝道而鼎天地者,唯有舜帝。故列舉正傳,以全崇敬之意。

人命已生者,皆有父母。祖上追崇,更有無數。

經載:人死曰鬼,往者皆有死,世人復崇敬,發乎情,止乎禮,端荘得宜。實踐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教導。萬民仿效聖賢君王行儀久矣,普化生民,有此中元祭典,並非源自其它詭道邪說。在漢人倫常中,祀近有袓墓,崇遠皆普渡。於此間念天地人倫,共有情愫。

當今,民智大開,文化振興之時,魑魅魍魎,怪力亂神之說,若人,其智未開,剛難得清明。需洗心日新,不可任流任誣。

須知,人之初,性本善。何有罪業,須償還?過往愚民之術,要從此止住。但若為人,不學無述,無福受生,又心中賊不除,則難免糊塗,罪惡滋生。故此,闡述正道來由,廓清不明,晦澀之處。複正人倫,風行禮樂,常行敦化。其嚴明刑政,備而不用,條例規則與時俱進!如此,王道在世矣。

其二,下元節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孟子云:惟智者能以小事大。

老子云:上善若水。下行之氣,稱方為水觀,情義致理。能以治水而鼎天地者,惟有禹帝。故列舉正傳,以全崇敬。

其三,上元節

炎黃子孫,以農立國。土生土長之物,無非風調雨順,日月輪替,升降節氣後,而能滋養成長。

老子云:地法天,天法道。若人道以自然,而健行天地之事者,惟有堯帝禪讓,可與之比擬。故列舉正傳,以全崇敬。

其四,周循年輪總論於人

天地人,王道三才,素王匯集,垂教自然,敦厚民生。

故自然節氣,與聖賢相符相映,剛格局清楚,道脈正經。

上元節氣行於天,故祭堯帝,於一月十五日。

中元節氣行於地,故祭舜帝,於七月十五日。

下元節氣行于水,故祭禹帝,於十月十五日。

如此,一一陳列,隨時應運,自然天命,行祭得義,現成人事。其時,其局,亦運數有度。

惟人飽德,懷仁而可聽,奉教崇敬,執道而可行。

禮經,祭統有云: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又論語雲: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我們知道,完整的祭祀,是端正行祭人的心思,是古人設計的一種在生活中執行教育的利器!不是有個鬼神,在無盡幽暗處作妖作怪。而是人需要時時保養正氣,紓通天地。

自然感觸世界觀,道德觀,人生觀——備齊完整!

天時、地利、人和若都無所阻礙,又有什麼憂愁,困惑?哪時會驚懼,悲苦呢?

文化不是一本書籍,而是一種生活。

傳承不只是增進瞭解,更是一種身體力行。

END

瓊林幼學私塾坐落於東莞植物園旁邊,周邊樹林蒼翠,草木蔥蘢、環境優美。一年四季春有百花、夏有蛙鳴、秋有皓月、冬有落英。古語雲“人擇鄰而居,鳥擇林而棲,友擇誠信而交”。私塾有其優美的生活環境,又是接受中華優秀傳統的經典教育,是幼兒所嚮往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所以私塾從年創辦至今,一直秉承“擇瓊林而居,擇善書而讀”的教育理念。

歷經多年的實踐,結合自身條件優勢,形成一套非常完整的教學體系。私塾課程系統提倡“關聯萬物”,堅持“蒙以養正”傳統教育之道;讓孩子在原生態樹林中感受四季的變化,釋放天性和感悟生命;在生活美學中發現美的心靈,提升鑒賞力和表現力;也在快樂的習勞中培養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瓊林幼學私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fsxg/124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