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他是你一生只会见一面的人
如果可以
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你是希望在耄耋之年,看着儿孙满堂,欣慰地闭上眼睛,还是更疯狂一点,不愿面对自己的老去,让给世界留下你最辉煌时期的背影?
万千世界,似乎每一个人都逃不过这个问题的追问,因为每一个人都逃不过这样的结局:
走完人生这一程,我们都将离去。
死亡,这个人生中总要经历的站点,似乎一直以来都是充当着一个非常忌讳的话题。人们往往赋予了死亡太多的衍生的幻想,以至于不再去思考死亡本身,而是一味地恐惧于那些内心怪力乱神的幻象。
出生成长死亡假如人生可以归类于这三个部分的组成,那死亡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它并不特别。
而很多时候,即将面对死亡的那短暂一刻,许多人表现出的痛苦,甚至远远不如你在这世上经历过的所有肉身疼痛的千万分之一,我们这样来看,那死亡,其实并不代表着多么深刻的痛苦。
往往人们很多关于死亡产生的怪力乱神的幻想,已经不再是忌讳“死亡”本身。我们选择避而不谈,仿佛这就是远离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
但不要忘记,其实,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都一直是在直面着“死亡”这个问题。
在中华文化里,甚至有两个节日,是专门有关于“死亡”这个主题的。
清明节中元节但同样是两个与“死亡”这个沉重话题相关的节日,这两个节日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却又是大相径庭。
清明,是拜祭先祖,祭奠早逝亲人的日子,我们印象中的清明,似乎并不是伴随着“死亡”这个话题所带来的忌讳,相反,清明更像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尤其在海南很多地方,敲锣打鼓的祭奠盛况,甚至看起来有些热闹非凡。
中元,传统称呼中的“鬼节”,一直以来仿佛就是蒙上一层阴影一样,到了中元节,按照小时候的传统,有着诸多规矩和禁忌,特别是到了日落后是不允许出门玩的,直到如今,中元节的到来,都仿佛是空气中都带着些禁忌的味道。
细细想想,这两个同是跟“死亡”这个话题如此贴近的节日,为什么就有着如此大的差异?
我想,这是因为,中元节,传统观念中是“亡魂”的节日,所以生人勿近,避之不及。
而清明,更多的,却是寄托于送行和留念。
而为何清明节就显得如此的隆重?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逝者为尊,人的一生,总要来到这个终点。
既然无可避免的要走,那么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一场隆重的送别,在传统的观念里,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关于送行,我们都知道,在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一刻,留在身边送别的,都将是此生至亲至爱的人,就像是将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都留在身边。
可是
还会有一个人
他也许与你平生素未谋面,更谈不上与你情深义重,他就像人海里茫茫的细沙中的一颗,不曾交汇,但他,总是会站在每一个已经告别的人身边,做最后的送行人。
他叫殡葬师。
一个注定永远饱受争议的人。
殡葬业,很多时候,这是一个我们“闻之色变”,巴不得退避三尺的职业,仿佛它就是一直带着浓厚的“死亡”的余味,挥散不去,我们总是忌惮害怕这样的气息,从而对这整个“近墨者黑”的行业讳莫如深。
但我们是不是都搞错了,殡葬师,并不是会带来死亡的职业,相反,它是给那些已经告别人世的人们,一个最庄重的告别,他们是在对死亡这个不可挽回的事实,做最后的一场体面的装饰。
他们,与许多人都素昧平生,但到最后一刻,他只是一个最尽心的送行人。
电影《入殓师》里有一段话:
“死也许就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为什么医生迎来新生儿的诞生,会被人所热爱和歌颂,但殡葬师送走逝去的人,却备受争议和世俗的排挤?
他们就像是站在生命端口的两个人,一个在前方,负责打开门,让你进入这个世界,一个在后方,一样打开门,送你离开。他们只是人生两个不同关头的引路人。
而在每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辞劳累,他们努力着,只是为了让每一个身体和灵魂更体面地跟这个世界告别,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应该受到世俗眼光排挤的职业,相反,我觉得他们与迎来新生的医生一样的高尚。
机缘巧合,收到了几个海南中学的学生投来的视频。
他们走到了这些备受争议的殡仪人中间。
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拍摄技法仍带青涩,但非常的有心。
愿更多的人,能有心,去了解这些平凡而高尚的人。
《殡仪人》由海南中学学生徐硕、王杰已执导,海口市殡仪馆监制。编导们6次深入殡仪馆,通过记录世俗对殡仪人的不解,殡仪人工作的艰辛、对行业的执着、对生死和生活得深刻认识。发掘社会问题,传播殡仪人的热忱与苦衷,旨在呼吁更多人了解本行业,尊重行业平等。
注:本文由心发现编辑整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表示敬意。(编辑/墨嗷嗷)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即行删除或者协商许可使用事宜。我们的邮箱是: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