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传统节日知多少

发布时间:2020-10-10 21:43:40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传统节日知多少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绵延数千年,传递着中华民族一贯秉持的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传统美德和价值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那么,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家又知道多少呢?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习俗:祭社神、吃龙食、采龙气、剃龙头、围粮囤。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抬头“,意味着结束冬眠、万物生机盎然,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意思。故自古以来,人们在龙抬头时节,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并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纳祥转运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天

习俗:吃冷食。

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带五色线,做香囊,门上插艾。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女红。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

习俗:中元普渡、祭祖、跳天灯、河灯度孤。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中元节,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也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吃月饼。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习俗:吃饺子,吃汤圆,喝羊肉汤。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习俗:吃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面。

腊八节,其意义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的到来就意味着离中国传统的春节越来越近了,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蔓延开来。在这个芳香弥漫的腊月时分,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仅养生,更寓意丰收美好。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习俗:除尘、吃灶糖。

祭灶意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腊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祭灶节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来年平安。

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习俗:吃年夜饭(也成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传统节日只有得到我们的认可,才能将其发扬光大。不能因为缺少民族认同感,而产生了媚洋崇外心理,传统节日也如此。通过小编的介绍,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中国不但不缺节日,中国的节日更不缺底蕴!况且中华民族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文化底蕴上本身就更胜一筹。

传统节日同样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坚持传承,交流互鉴,并加以创新演绎,就一定能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精气神,从而凝聚起14亿中华儿女拼搏向上的精神动力!

收集整理左明轩刘俊辉

80强军号权威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   管:陆军第八十集团军政治工作部

主   办:政治工作部宣传处

来   源:80强军号

刊   期:第期

总   监:孟令波

主   编:仇成梁

编   辑:魏 熙、刘俊辉

投稿邮箱:lj80qjhwx

.   话:-(军)

      -8(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fsxg/123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