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别光顾着吃元宵,这天还
年
正月十五
2月26日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古代又称“元夕”“元夜”“上元节”“春灯节”,民间又俗称“正月半”。正月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古人常称为“元月”,又称夜为“宵”,每月的十五日为月圆之夜,而正月十五日是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节”。天官赐福
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标志,这一天家家张灯结彩,人们赏月赏灯。张灯的习俗与神灵崇拜有关。元宵节最初起源于对“太一神”的祭祀。太一神在远古是太阳神,掌控宇宙的至尊之神。万物生长靠太阳,先民在初春祭祀太阳神,用灯火来娱乐神。因正月十五又为道家三元日中上元之日,故又称上元佳节。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道家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道家奉天官、地官、水官,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说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至南北朝时“三官”与“三元”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元,本也”,为万物发生、化育之本,故而至尊至贵,道家尊为“三元”。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亦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天官大帝全称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玉清境,总主上真自然玉虚皇皇上帝、诸天帝王、上圣大神。据南北朝所出之《因缘经》等所载:“正月十五日,上元宫主一品九气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同下人间,校定罪福也。”
灯又是光明、喜乐、憧憬和希望的象征。
天官大帝出巡,会同地官、水官大帝检校人间罪福。
人们最宜献供、焚香、供灯、诵经、忏罪,为过去洗濯愆尤,为将来祈祷祥瑞。
朴实无华,万物均安
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烟花。烟花甚至有后来居上,超越花灯的势头。火药发明以后,在南宋时,元宵节放烟花已经成为习俗了。烟花的美,“火树银花,光彩照人”,相比花灯,更加绚烂得有声有色,也更为短暂易逝。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暂的,都是无常的,反过来说,很多事物,也正是因为短暂无常而美好。人在尘世,不过匆匆几十年,所能把握的不过是与物无伤,自取安好而已,其他的都是妄念,容易坏了人心。与物无伤是为了更好地聆听这个世界的声响,珍惜世上所有擦身而过的缘分。人若与万物为友,便是得了万物。为何要因一时口腹之欲,而残杀生灵。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万物生命的尊重,建立一个万物均安的世界。老子《道德经》有言:“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光阴是不老的,老的只是人心,朴实是最好的状态,最朴实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元宵节作为过年的尾声,在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自然也是徒有虚名。生活方式变了,传统节日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命运,如今有多少人愿意在这一天守着传统遥望远方,还有多少人可以兴致勃勃地讲述,或者倾听关于节日的起源与民俗文化?如今传统节日不再是我们计划内的生活部分,如今我们对传统选择遗忘,不再有所感触、有所思考,我们越走越远,内心也越来越浮躁不安。内心平静需要文化来支撑,传统节日文化是温暖的、平和的、直抵人心的,可以缓解或者消除我们内心的焦虑情绪。《易经》里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行是化育万物。警醒着人们要对诸天神灵有敬畏和感恩之心,对天地万物的守护,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这是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完美诠释。
每一个渺小的生命,它的存在,就是宇宙间的最大价值,这是一种必然,一种意志。很多人困惑: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其实,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就在于对“天地之大德”的感恩。
几千年来,华夏先民早就从大自然中领悟到天地之道就是“生生不息”,万物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永不止息。生活本应该是简单的,脚踏大地,仰望星空。只要回归内心,回到那个“生生不息”的源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宛如初生,可以笑,也可以哭,迎一场春雨,等一片春暖花开!
为什么叫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还有出门赏月、猜灯谜、舞龙、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特别是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最为普遍,“元宵”最早叫“浮圆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南方叫“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美满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馅有豆沙、白糖、山楂、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等,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骰子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沾水在粉成面的米粉里像雪球般滚动成了元宵。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为什么叫春灯节?
起源自汉武帝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独特习俗。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2.“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3.耍龙灯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4.舞狮子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5.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6.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除此之外,古代民间过元宵节,还有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祭门祭户、元宵夜妇女相约出游走百病祈健康、迎厕神紫姑、逐鼠等习俗。命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