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星云法师佛教对ldquo中元节ld
年10月6日,星云法师在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与一千多名信众座谈,针对“佛教对‘民间信仰’的看法”提出精辟见解。后收入《星云法师谈当代问题》一书,这里仅节选一部分,已获授权。
“中元节”是中国三大节日之一,一般神庙都会在中元节举办普渡、抢孤、放水灯等活动。请问大师,佛教对于这类祭拜鬼魂的仪式有何看法?
答:拜神祭鬼是民间信仰的重要活动内容,一般的庙会、建醮,乃至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农历七月,一般俗称“鬼月”。根据民间的说法,七月一到,鬼门关大开,所有无祠孤魂鬼众都会返回人间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来普济无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此称为“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普渡则是鬼月祭祀活动的最高潮。中元普渡又称“中元祭”,其实是融和佛教“盂兰盆节”和道教“中元节”而成的民俗节日。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元”之一,也就是农历元月十五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紫微大帝诞辰日;七月十五为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虚大帝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阴大帝诞辰。依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间,判定人间善恶,这一天道士会日夜诵经,举行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灵饿鬼,称为中元普渡。佛教的“盂兰盆法会”则是起源于《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犍连为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亲,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后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
盂兰盆有“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所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缀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
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献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实由于其强调藉供养十方自恣僧以达慈孝双亲,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不谋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导,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间,由佛教节日成为民间节日了。盂兰盆会的启建兴设,到唐代都还谨遵佛意,主要在供佛斋僧以报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间的盂兰盆会却与道教“中元地官节”合一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如此则更着重于超度亡灵、祭祀祖先,而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兰盆会的性质也因此由“孝亲”变成了“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却改以盆施饿鬼了。此习流传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间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间还有“放水灯”的活动,目的在为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陆地共享普渡,这是基隆、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动。另外,农历七月最后一夜的“抢孤”,意在关鬼门前请走孤魂野鬼,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头戏,头城、板桥、恒春、澎湖等地通常会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
中国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称之。为了让好兄弟在七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解除饥虚,于是天天杀猪宰羊,广设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无数生灵成为人们刀下、嘴边的牺牲品。其实,杀猪宰羊来祭拜亡者和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可见如果为了祭拜亡者而杀猪宰羊,等于又为他造杀生之业,对亡者而言只有害处而无益处。尤其,人的生离死别已经很哀伤了,为何还要把这种痛苦加诸在猪羊等动物身上呢?所以,佛教为了导正民间不良习俗的作风,以提升信仰层次,除了积极发扬盂兰盆节主要的供养三宝、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为“孝道月”外,也配合节俗举行“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普济十方一切幽灵、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的佛事法会。法会当中除了解除饿鬼的饥虚之外,最主要的是为他们说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见,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脱离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门中的施放焰口与民间祈安免难的中元普渡,其目的与意义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济、庄严隆重的法会,接引更多人,获得更多社会人士的共识和参与,而达到改善民间杀生、浪费的“普渡”风俗,诚可谓“生亡两利”,实应大力推广。点开“阅读原文”,收听“中元节,星云大师亲诵为神鬼灵祗祈愿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