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百子论文七月十五中元节花椒树下的思

发布时间:2017-11-20 17:17:58   点击数:

台海网(微博)8月10日讯据新京报报道云南省政府昨日发出公告:为表达全省各族人民对“8·03”鲁甸6.5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省政府决定,年8月10日10时起,全省在各条战线上工作的人员及在广场、商场、公园、车站、码头、机场等公共场所的人员就地驻足默哀3分钟,对在鲁甸地震中遇难人员进行哀悼。届时全省防空警报鸣响,汽车、火车、船舶鸣笛志哀3分钟。

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这个国家,又一次因为大地震,人死亡,人失踪,人受伤……这是截至8月8日15时的震后伤亡数字。哀思罹难同胞。悲伤之后,震区的鲁甸,需要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震后的中国,需要在灾难中砥砺前行。

8月9日晚8点半,震中龙头山镇灾民安置点,志愿者和灾民一起为鲁甸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3分钟,且用烛火摆成心形为遇难者祈福。

年8月9日,恰逢中元节到来,当地人称作“老人节”。鲁甸龙头山镇,夜幕降临前的村落,气氛变得凝重起来,部分村民家庭来到河边,把备好的纸钱烧给在此次地震中遇难的死者,愿死者安息。冯海泳/摄

两岁半的刘谨萱乖巧可爱,地震当天,她在和小姨上山采花椒时遇难。谨萱的母亲杨金芳在广东打工,只能把她寄养在外婆家。杨金芳本计划八月中旬就把孩子接来广东上幼儿园,但因为请不到假耽搁了一下,不想再次见到女儿时已是在殡仪馆。地震前一天,谨萱跟外婆说,外婆你要给我准备好面包和水,我要出门打工了。老人吓了一跳,不敢想象眼前的婴儿竟然会说这些话。JongM/摄

一位父亲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失声痛哭,他家十一岁幼女在鲁甸地震遇难,他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冯海泳/摄

唐兴旺带着弟弟妹妹为父母烧纸钱。他们的母亲五年前因病去世,父亲唐天友在鲁甸地震中遇难,兄妹四人如今成了孤儿。地震当天,唐天友摘完花椒回家后就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当时两个孩子正在厨房削土豆,地震来临时他们逃了出去,并开始呼喊爸爸的名字,“叫第一声的时候爸爸回应我了,我又叫第二遍,爸爸就不答应了。”JongM/摄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即中元节,佛教也称盂兰盆节,民间称七月半,也称鬼节。与春节、清明等节日相比,七月十五在当今中国的节日体系中已处于边缘化状态,许多人对其节俗活动已是语焉不详,仅留下一个神秘背影。

七月十五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道教、佛教和民间三方力量汇流而成的鬼节,在一些地方甚至重于过年。

中元节的名字起源于道教,道教“三元说”认为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

道教典籍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即元宵节。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中元节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教于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界。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年5月,香港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香港盂兰胜会这一民俗活动,因保留潮汕文化传统根脉而别具风采,成为现代都市中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情。或许,七月十五进入国家“非遗”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

在节俗祭祖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孝文化起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国家将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思想统治之根基,千方百计将孝文化灌输到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体系之中。而祭祀先人的仪式本身又成为彰显后代孝心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从而为佛、道教以及诸多意义的附会创造了适宜的土壤。

基于民间根深蒂固的孝道观念与魂灵信仰,佛教、道家的思想教义得以迅速生根发芽,所谓盂兰盆节、中元节便是与七月十五节期相附会而产生的宗教活动。公元年,梁武帝在同泰寺举办“盂兰盆斋”,设斋供佛及僧,求其灭罪增福。这是中国最早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一词,来自《佛说盂兰盆经》中的目连救母故事,乃梵文音译,原意为“救倒悬”,也就是解救在地狱里受苦的鬼魂。

佛教徒兴起盂兰盆会以追荐祖先、安抚孤魂。这则佛教孝义传说符合了当时民众的忠孝观念,七月十五也借此更加强化了其祀先、安魂的民俗内涵。

人们以祖先神鬼的名义完成的种种仪式活动,借以调谐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灵世界。这些仪式所以能够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

作为一种文化设置,七月十五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休养生息,缓解疲劳,而是集中调理人际关系,包括整个人与社区的关系,还要借虚拟的饿人鬼关系调整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果社会生活中没有这种调理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化设置,社区传统将难以为继,人的心灵世界也许会变得疑影重重。丰富多元、历史悠久的七月十五,由此对于国民的宗教观、生命观有着极为深厚的影响,也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窗口。

  

  福建长汀客家人中元节习俗:十三、十四日过荦节,十五日过素节,这三个晚上都要设素菜接太公太婆。十三日各家各户蒸发糕、芋子糕,或打糍粑,做黄米粿、灰水糈等分赠亲友邻居,谓之“结缘”。十四日接太公太婆“回家”领取祭品“冥衣冥银”之类,事前买好金银纸箔折叠成金银锭状,做好纸袋,袋上写上祖宗名字,装入纸锭,中午放在门前或天井中焚化,叫“烧包”。有的还烧给神佛,用红纸做包。十五日祭祀“野神野鬼”,实际上是普度无祀孤魂,晚上在门前路上焚烧金银纸张,在房屋四周插香谓之“烧夜香”。

客家刀梯:昔日在乡村要举办醮会,叫“度孤”“放焰口”“打太平醮”等。客地原有上刀梯的风俗。“刀梯”又称“刀山”,用一根长5~6米的木头,两边插36把锋利的尖刀,竖立在方桌上,顶端系4根长绳,分拴在4根土柱上。上刀梯者为“觋公(男巫)”,他头裹红巾腰系红带,空手执刃赤足踏刀峰,一步一步登上刀梯,四周成千上万观众无不为他提心吊胆。爬上刀梯顶端后,觋公表演多种姿势,惊险异常令人叹为观止。

江西客家人更加讲究,在七月半傍晚家家杀一只鸭子,将鸭血洒在纸钱上,然后点燃香烛,将纸钱和冥物一同焚烧,谓之送给阴间的亲人享用。

  此外中元节客家还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是用上过蜡的红纸剪成荷花、鱼、船等形状,里面安上一根纸捻,入夜由僧人带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设坛诵经念佛,敲敲打打,目的是追荐亡灵,祈求消灾降福。烧过祭文后,在河灯里注入灯油,点亮放入江中。

  但客家人习俗在中元节忌放鞭炮,据说中元节上祖亡灵返阳享供,如放鞭炮有驱逐之意,故不能放鞭炮。









































哪里能治愈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ss/95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