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我叫榆林,这是我的自我介绍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隔河相望,西连与宁夏吴忠市、甘肃省庆阳市相接,南接本省延安市,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
辖榆阳区和府谷县、神木县、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米脂县、佳县、子洲县、吴堡县、绥德县、清涧县11个县、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年)[1]。地域东西长公里,南北宽63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64.1万公顷,为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轻工产品以皮革、纺织、毛毯最为出名。名胜古迹有红石峡、镇北台、李自成行宫、易马城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3]
榆林市年入选首批“中国爱心城市”[4],01年入选“01中国特色魅力城市00强”[5]。
中文名称
榆林市
外文名称
YulinCity
别名
驼城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
神木县、靖边县等1区11县
政府驻地
榆阳区青山路街道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陕西省最北端,毛乌素沙地南缘
面积
平方千米
人口
万(年)
方言
晋语
气候条件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李自成行宫、红石峡、白云山、红碱淖、易马城、大夏统万城遗址
机场
榆林榆阳机场
火车站
榆林火车站
车牌代码
陕K
年平均气温
10.7℃
生产总值
.75亿(年)
特产
陕北红枣、绿豆、土豆、小米
著名小吃
洋芋擦擦羊杂碎羊肉面大烩菜
人均GDP
.94元(年)
行政代码
注音
ㄩˊㄌㄧㄣˊ
目录1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条件
?水文条件
4自然资源
5人口
6经济
?综合
?农业
?工业
?商业
7社会
?城建环保
?文化艺术
?教育事业
8交通
9旅游
?饮食
?特产
10政治
11著名人物
1历史沿革编辑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
战国时的陕北上郡(古榆林)
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6]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公元4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年)改设夏州。[6]
隋开皇三年(公元年),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朔方、雕阴二郡。[6]
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军事屯田
隋末唐初,本市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自称梁国,潜皇帝位。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4年)在榆林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年)撒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
秦统一后,全国郡县制时的陕北上郡辖区
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年)撤郡,复设绥、夏、银、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0年)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6]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6]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年)后,得失无常。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鹿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明成化七年(公元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
西汉与匈奴战争图
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6]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辛亥革命后,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阳区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6]
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政权机构。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年9月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6]
行政区划编辑截至年1月31日,榆林市辖1区11县[7]、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榆林市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图
陕西省榆林市行政区划 区/县名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人邮政编码政府驻地 市辖区榆阳区750363火车站广场北侧辖县神木县神木镇府谷县府谷镇横山县
横山镇靖边县张家畔镇定边县定边镇绥德县187837718名州镇米脂县银州镇佳县佳芦镇吴堡县宋家川镇清涧县宽洲镇子洲县双湖峪镇*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年1月[7]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7]人口截至年底[7] 3地理环境编辑位置境域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西邻甘肃环县、宁夏盐池县,北连内蒙古准格尔、伊金霍洛、乌审、鄂托克等4旗,东隔黄河与山西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等7县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志丹、子长、延川4县接壤。地理座标:北纬36°57′~39°35′,东经°8′~°15′。榆林市行政区划版图形似三角形。榆林最东端为府谷县皇甫乡段寨村,最北端为府谷县古城乡刘家坡村,最西端为定边县刘峁塬乡,最南端为定边县白马要乡铁角城。东西最大长度公里,南北最大宽度95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8]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
榆林市地质地貌[9]
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9-10]
气候条件榆林市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陕西省,日照时间
榆林市[11]
最长,年平均日照时数.5~.4小时,东北部最高.7~.小时/年,西部次之.9~.0小时/年,东南部较低.3~.7小时/年,南部最低.5~.4小时/年。一年之中5~8月日照较多,1~翌年月份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异较小,一年中以降冬(1~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缓慢减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长。[1]
气温四季明显,春温大于秋温,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气团控制,气压高、天气晴朗,多高云,冬季平均气温-7.8~4.1℃,气温变化梯度大,梯度方向东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大地封冻期,一般年份冻土深度1~1.米,入春以后,气温明显回升,平均日增温0.℃左右。但由于西伯利亚极地干冷气团仍不断南下侵袭,使得春季温度很不稳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骤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陆气团和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的影响,气温高,天气炎热,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多年平均为~68天。气温梯度小,梯度方向近东~西;秋季在极地气团的侵袭和稳定控制下,迅速降温,尤以10~11月最为剧烈,平均每天降温0.7℃。[1]
水文条件榆林市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均较短小,较大的河流主要
榆林老城区俯瞰
是四川四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汇入黄河的河流以黄河为侵蚀基准,流向由西北向东南(其中无定河上游流向三折),支流呈树枝状并从下游到上游增多。较大的河流下游为基岩峡谷,比降较大,支流少而短直;中游一般河谷宽阔,漫滩阶地发育,河道宽浅,较大的支流多在中游汇集。上游多发育在老谷涧上,河流深切成黄土(部分底部切入基岩)峡谷,比降大,多跌哨,流向受古地形的谷、涧走向控制,支流较多,但一般较直。[1]
4自然资源编辑榆林市矿产资源分布图
截至年,榆林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以煤、气、油、盐最为丰富。煤炭预测资源量70亿吨,探明储量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量4.18万亿立方米,已探明气田4个,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资源量6亿吨,探明储量3.6亿吨;岩盐预测资源量6万亿吨,探明储量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6%,湖盐探明储量万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煤层气、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榆林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3万亿元,占陕西省的95%。[13]
煤炭:预测亿吨,探明储量亿吨。榆林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侏罗纪煤田是该市的主力煤田,探明储量亿吨,占榆林市已探明煤炭总量95.7%,埋藏浅,易开采,单层最大厚度1.5米,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35%)、中高发热(8.-34.mj/kg)的长烟煤、不粘煤和弱粘煤,是国内最优质环保动力煤和化工用煤。煤田主要分布在榆阳、神木、府谷、靖边、定边、横山六县区。石炭一二叠纪煤田是稀缺的焦煤和肥气煤,探明储量54.74亿吨,单层厚度15.47米,煤田主要分布在吴堡和府谷两县。
天然气:预测储量6-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中心主储区在该市靖边和横山两县。气田储量丰度0.66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属干气,甲烷含量96%,乙烷含量13%,有机硫极微,在燃烧中不产生灰渣和地,含没面积平方公里。
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50%,其潜在价值达33万亿元。探明储量亿吨,主要分布在榆林、米脂、绥德、佳县、清涧、吴堡等地。
湖盐:预测储量6万吨,探明储量万吨。[14]
此外,还有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14]
5人口编辑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榆林市常住人口为3360人。[1]
榆林市常住人口:榆林市常住人口为336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年11月1日零时的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人,增长4.8%。年平均增长率为0.47%。[1]
家庭户人口:榆林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户,家庭户人口为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5人减少0.65人。[1]
性别构成:榆林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970人,占5.80%;女性人口为人,占47.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上升为.88。[1]
年龄构成:榆林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人,占15.9%;15—64岁人口为590人,占76.68%;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7.40%。同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3.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1.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0个百分点。[1]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榆林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人上升为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人下降为人。榆林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人,同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人,文盲率由17.87%下降为7.43%,下降10.44个百分点。[1]
民族
榆林市地接甘、宁、蒙、晋四省区,是陕西省老少边
穷的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1个县(区)共有35个少数民族人,其中以回族人数最多,有人,主要分布在定边县。其他少数民族:蒙古族49人、满族人、苗族9人、彝族71、土家族38人、藏族76人、壮族35人、朝鲜族19人、僳僳族18人、维吾尔族1人、布依族10人、傣族10人、哈尼族7人、黎族6人、土族6人,其他19个民族共43人。[15]
6经济编辑综合新中国成立后,榆林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地下资源发现较迟,国家大的产业项目未在榆林布局,这里仍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
榆林市区(15张)
改革开放,特别是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以及靖边天然气田的探明,榆林的经济从单一的农业型经济模式向综合型经济模式转变,其中煤炭、化工、电力、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较快。年以来,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体系。到年,榆林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68亿元,比年增长18%;国民收入17.57亿元,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11亿元,增长%;财政收入1.51亿元,增长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10倍。[16]年,榆林市实现生产总值.75亿,人均生产总值(GDP).94元,折合.91美元。从各区县来看,神木县、榆阳区和府谷县生产总值(GDP)领先,吴堡县生产总值(GDP)最低;从人均生产总值(GDP)来看,神木县人均生产总值(GDP)为.03美元,位居第一,府谷县和靖边县分列第二、第三位,人均生产总值(GDP)分别为.55美元和.68美元,佳县人均生产总值(GDP)最低,为.85美元。截止到年,榆林市仍有半数县人均生产总值(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
年榆林市各区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及人均排名 县区年GDP
(亿元)
01年末常住人口(万人)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人均GDP排名榆林市 .75.69.94.91/神木县95...99.榆阳区.3.753.1676.府谷县..66730.55.55靖边县35...03.定边县.0...横山县11....绥德县53...57.子洲县48....米脂县46..443..佳县35..401.96.清涧县35....吴堡县15....农业榆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游牧区域,农业不发达。秦、汉两代王朝对这一地区采取屯兵守卫和移民实边的垦殖政策,这里遂成为农牧交错发展或亦农亦牧地区。[18]
东汉末年,战乱纷繁,陕北地区因汉族南迁,农业又退居次要位置。西晋以后,历经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榆林地区仍然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唐朝时,奖励农垦,榆林农业得到发展。北宋时期,延安、绥德、神木等地实行屯军募民,垦植耕种,农业生产继续有所发展。但唐、宋两代榆林地区仍是农牧交错、亦农亦牧之地,尚有一些森林资源。人口虽较前增加,但水土流失尚不严重,垦植尚未过度,大体维持生态平衡。[18]
明王朝建立后,明政府为解决部分军粮,陆续扩大开垦规模。到明万历年间,榆林地区北部6县境内就开垦屯田万亩,相当北6县现有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延、绥两地军垦面积达万亩以上。农业成了社会经济构成的主要成分,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破坏。[18]
清朝在榆林地区境内也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农民在长城内外开荒种地。随着长期移民和军屯的增加,内地的农业技术也随之传入;晚清和民国时期,以开荒扩耕为增产手段、广种薄收的不良做法没有改变,植被继续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唐宋开始特别是明清以来的过度垦植,形成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8]
建国以后,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因合作化运动发展过快,不少农民适应不了形势的迅速变化,农业增产实际效益不高。特别在年开展的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左”的影响,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加上历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水平徘徊不前,农村贫困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年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振兴农村经济的政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建立各种类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年榆林各县先后出现了许多科技户、专业户、专业村(重点村)。农业生产已开始由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向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转化,由封闭式自给生产向开放性商品生产过渡,全地区大部分农户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年,榆林伏旱连秋旱长达80多天,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5.44亿公斤,仍比年增长6.7%。[18]
01年,榆林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5.8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9.7亿元,增长5.8%。在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48亿元,增长7.0%;畜牧业产值85.60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5.94亿元,增长13.%;渔业产值0.84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86亿元,增长6.9%。[19]
01年末全市耕地总资源.55万亩,常用耕地面积.94万亩。[19]
工业新中国成立前,榆林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除国民党军开办的几个小厂外,其余均系私人开办的小手工业作坊,生产工艺落后,质量差。年榆林有各类工业企业6个,总产值33.9万元,主要产品仅有原煤、食盐、陶瓷、地毯、食油、纯碱等6种。[0]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年代的恢复和发展,60年代的调整,70年代的重点发展和80年代的全面改革,现已形成纺织、皮革、卷烟、食品、化工为主的30多个行业门类,产品达千余种。0年有企业个,职工人,固定资产原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乡以上企业),是年工业总产值的1.6倍,实现利税万元。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7个产品获部优质产品,37个产品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0]
01年,榆林完成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3.6%。其中,全市6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7亿元,增长17.9%;增加值.01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7.71亿元,增长9.3%;增加值39.40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7亿元,增长17.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7%;轻工业完成产值39.80亿元,增长3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19]
商业榆林商业活动开始较早,在尧帝时人们就在井边进行交易,在战国时期榆林就有交易场所——市、市内有各种各样的“肆”,秦时榆林肤施已成为秦都咸阳与西北地区联系的冲要。晋义熙9年(),赫连勃勃征发岭北各族人民10万人在今靖边县白城子营筑统万城,此后一个时期,统万城成了“九域贡以金银、八方献其珍宝,万方辐辏,集于辇下”,财富集中、商业繁荣的城市。[1]
宋淳化3年(99),占据榆林西北部地区与宋朝抗衡的党项拓跋部物资匮乏,首领李继迁请宋朝解除陕北边禁,设立集市,得到宋廷的允许。党项人以“马、牛、驼、羊之产”,宋朝则以“金银、缯帛之货,互通有无,各得其所”。次年,宋朝又取消了不许党项人所产之青、白盐入境的禁令,允许党项人在宋朝沿边以青、白盐交换谷物。宋大中祥符元年(8),党项拓跋部首领李德明请求宋朝在陕北等地、宋与拓跋部交界处设“榷场”,得到宋朝的允许后,在榆林今榆林市碎金驿村、佳县通秦寨、神木等地相继设置了榷场。[1]
西夏建国后,除沿边互市、榷场的贸易外,西夏常常通过派遣使节,深入宋朝内地进行贸易。乾顺时,“夏国进奉使入边,辄鬻其所乘马,边人以价值贱,争市之,于是使者带马日多”。西夏、宋朝即使在两国进行战争期间,边民间的贸易从未停止过。[1]
从元代直至民国时期,榆林市一直是西北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经济贸易交换的重要通道。明代,在榆林长城沿线,先后设立有红山市、神木市、府谷皇甫川等市。从清朝直至民国时期榆林的蒙汉互市都非常活跃。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在榆林镇川、鱼河、神木、安边等地设立物资“统制”站,置哨卡禁止物资进出陕甘宁边区。但陕甘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发展了经济,并制定优惠政策,使边区商业日益兴旺。[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由于国家对市场统得过“死”,榆林商品流通不畅,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年后,国家逐步开放市场和下放一些商品的管理,榆林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市场日益活跃,商品流通渠道不断增多,商业日益繁荣起来。[1]
01年,榆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餐费收入30.30亿元,增长11.1%,商品零售39.90亿元,增长17.0%。批发业实现销售额.90亿元,增长10.9%;零售业实现销售额60.30亿元,增长31.1%;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3.60亿元,增长7.6%;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5.90亿元,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5%。[19]
7社会编辑城建环保01年,榆林市市域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
榆林在陕西的位置[]
效。榆林中心城区实现全覆盖,7个路桥项目建成通车,条巷道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6%,气化率达到83%。空港生态区、西南新区、芹河新区、东沙新区组团式开发建设拉开序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通过验收,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技术评估。锦界、东坑两个省级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11.4亿元。振兴南部工程投入振南资金4.5亿元,投资额是“十一五”以来的总和,带动各方投资近10亿元,创历年新高。[3]
01年,榆林城区二级以上天数天,比上年增加1天,其中达到一级标准天数为50天,比上年增加8天。全市各监测断面无劣V类水质,其中无定河米脂断面水质由四类改善为三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5]
文化艺术榆林地区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曾一度形成两汉
榆林
时期的文化高潮。由于榆林地理位置独特、且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榆林的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政治动乱,经济凋蔽,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本世纪0年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杜斌丞、魏野畴、王森然等人的极力倡导,伴随着思想解放,榆林一扫过去沉闷的空气,文化事业出现了转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进入中学课堂,进步文化社团开始出现。年以后榆林大部分地区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展新文化运动,秧歌剧、墙头诗、新民歌十分活跃,文化事业充满生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受到党和政府重视,发展迅速。在群众文化、民间艺术、文学艺术、图书、电影、戏剧诸方面出现了崭新局面。[4]
民俗
榆林地区共有1县,习惯上有南北6县的说法。北6县是: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北6县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之,北南风俗有明显的差异。北6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当比重,畜牧业素来发达,群众住柳笆庵子、砖瓦房,喜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喜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颇喜起动;南6县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但以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热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业、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5]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民间艺术
榆林剪纸、陕北秧歌、绥德石雕、榆林唢呐
教育事业榆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山西和京津的文化影响较大。开化程度显然高于毗邻地区。榆林内,历史上南边的6县比北边6县发达。榆林最早的官办学校——儒学,唐初建干绥德,而靖、定、横儒学创建较晚。明朝中叶,随着延绥军事政治中心北移,榆林的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起来。民国时期,杜斌丞创办榆林中学。[4]
年以后,榆林教育大体经历了这样3个阶段:卓有成效的17年(~),遭受重大破坏的“文革”10年(~),拨乱反正和改革提高的1年(~)。到年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其中小学所,初中所,高中6所,农业职业中学14所,技工学校1所、中专8所,大专所,成人学校4所,成人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人,职工人数达到人,其中专任教师人。[4]
截至01年末,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其中,高等学校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17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所,幼儿园54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招生37人,毕业16人,在校学生数人。在校学生中,小学人、初中615人、高中人、职中(高职)人、特殊教育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人,代课教师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8%和99.7%。[19]
榆林主要学校
榆林学院、榆林中学、榆林第一中学、榆林市卫生中专学校、榆林财贸学校
8交通编辑榆林地处
榆林市综合区位示意图[]
青岛——太原——中卫——河西走廊——乌鲁木齐新亚欧大陆桥中腰,包西铁路(包头——青岛)、青银高速公路(青岛——银川)我国北方两大通道的交汇处,居于国家正在规划的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重点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是国家“两横三纵”城镇群和青银联系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地理和经济区
榆林市公路网规划图[6]
位比较重要,具有建设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区域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基础和条件。[]
01年,榆林货运量16.5万吨,比上年增长8.1%,货物周转量.3万吨公里,增长9.7%,客运量.万人,比上年增长39.1%;公路运输中,货运量.00万吨,增长1.3%,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增长18.4%,客运量人次,增长3.9%,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增长6.3%;民航运输中,货邮量67.40吨,增长73.1%,吞吐量为.63万人,增长17.1%。[19]
航空
年1月
榆林榆阳机场
开工建设的榆林新机场名为“榆林榆阳机场”,位于榆林市区西北方向,工程概算总投资万元,为4C等级的民用支线机场。机场跑道长米、宽45米,可满足波音和空客31及以下机型的起降。航站楼建筑面积41平方米,拥有5个登机口、3个廊桥,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35万人次,年货邮运量为吨。项目总投资.59亿元,资金由国家补助和陕西省筹措解决。[7]
铁路
榆林铁路有3条,包神铁路(包头——神木)铁路全长公里,境内48公里;神朔铁路(神木——朔州)铁路全长74公里,境内公里;神延铁路(神木——延安)铁路全长公里,境内99.9公里。[8]
公路
截至01年末,榆林市公路总里程公里,比上年增加公里。在总里程中,高速公路公里,国道公里,省道公里,农村公路公里。在农村公路中,县道公里,乡道公里。[19]
9旅游编辑饮食在饮食习惯上,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
榆林
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饷、搅团、圪、凉粉、碗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
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虽有一些迷信色彩,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月初一大拜年,初五送穷鬼、迎财神,初六小年,初七“人情”,十二老鼠嫁女,十五元宵节。到了元宵这一天,喜庆活动到了最高潮、闹秧歌、转九曲、观灯、垒火塔塔、放焰火,锣鼓鞭炮、哨呐秧歌,到处是火树银花,欢声笑语,红火热闹。正月十六“燎百病”,家家户户在院里燃火堆,燎衣物,大人小孩跳跃火堆,祈求吉祥。二月二龙抬头,早上吃龙眼窝窝,全家人分吃馍块叫“咬鼍头”。
室食清明吃“摊黄”。北部各县用面捏成青蛙、蛇、鱼、雀等动物,寓意万物复苏。五月端五吃棕子,门前插艾叶、菖蒲避邪。六月六,新麦登场,农家尝新。七月十五中元节,农人携瓜果上坟,五更在地里选择庄稼长得最好的地块悬黄白纸幡,预示丰收。八月十五中秋节,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瓜果。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十一月冬至熬猪羊骨头叫“熬冬”。腊月初八,吃焖饭称为腊八粥。腊月二十三送灶君,旧时用糖粘灶君牌位,以盼望灶君大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过后,人们就开始筹备年货,忙碌地准备过年了。年三十除夕,早饭后祭祖上坟,回来后贴对联,挂红灯、垒火塔塔、点长夜灯、合家欢乐吃年夜饭守岁,给小孩枕下放压岁钱。
榆林饮食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造就了这里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在市区和各县、乡以及主要景区附近大小酒店、餐馆林立,相当普遍。榆林本地特色风味有:羊肉系列(如烤全羊、烤羊肉、炖羊肉、羊杂碎等)、荞面系列(如荞面饴馅、荞面讫铊)、小米、豆制品系列(如豆腐宴、水煮豆腐)、土豆系列(如土豆宴)、红碱淖特色水煮鱼等。
豆腐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明代,榆林古城为长城线上
的九边重镇之一。随着城市的扩大,兵民日益增多。由于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不同于外地的是,榆林豆腐是用“酸浆”使蛋白质沉降。食之白嫩、细腻,味香可口,与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样,慢慢就成为军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食品之一。榆林豆腐吃法也比较多样,有烩豆腐、炸豆腐、炒豆腐、清蒸豆腐等。特别是炸豆腐奶,色黄、皮脆、肉嫩、味香,真是色、香、味俱全,入口不腻,百吃不厌,是豆腐菜中的上品,为酒席上款待嘉宾的上等名菜。这儿“豆腐宴”,更是中外美食家的欢迎。尤其是榆林的水豆腐,制作工艺和风味别具特色,实为榆林饮食应该大力弘扬的一朵奇葩。
马蹄酥
马蹄酥是榆林市佳县的的风味小吃。用油、糖、水和面,揉团擀薄切片做成马蹄状,入油锅文火炸成。甜香酥松,是馈赠亲友和宴席上的佳品。马蹄酥制作时将饼贴在竖炉壁上烘烤,饼呈马蹄形,故称。清代诗人就写过“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蹄也自香”赞美马蹄酥的诗句,说明它历史悠久并受人赞赏。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带的轻便食品。它是燥热物品,饴糖又有营养,用麻油炸过,又是妇女“坐月子”的热补品。
手抓羊肉
榆林定边县紧靠内蒙古,受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影响,这里也有吃手抓羊肉的习惯。手抓羊肉,就是将羊肉按个人需要量,切成大块,做好标记,置入锅中炖熟,每人拿上标有记号的大块肉。即便是白水煮食,也清香可口,味美不膻。
定边羊羔肉
定边羊羔肉也叫崽羔肉(滩羊羔出生40天左右的公羊),这个风味小吃是定边人待客的上等菜,古今有名。羊羔肉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清蒸法,即将羊羔肉带骨肉剁成一寸见方的块,将清油至锅中烧七八成熟,放入花椒面、姜丝、蒜片、葱丝等,爆出香味,投入肉块,用旺火烧约10分钟左右,待肉块呈白色状,加入面酱,再烧二三分钟,待锅中水干(肉本身水)后,将肉置入盆内或碗内,入笼蒸熟,撒上味精、芫荽即可食用。这种吃法最佳,味道鲜美,酥嫩清香,久吃不厌。二是清炖法,将肉块投入烧至七八成熟的油锅里,烧10多分钟,待肉质呈白色状,加面酱再烧至肉本身水分消失,再加温水、盐等,用温火炖1小时左右,放少许味精、葱丝、芫荽即成。
菊花锅
菊花锅是榆林市的传统名菜点,花卉入菜在我国历史悠久,菊花做菜更有多年的历史了,屈原早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唐元结《菊谱记》中记载:“在药品是良药,在蔬菜是佳蔬”。古人吃菊的方法很多,隋唐时代,宫廷御膳在火锅中放置鲜汤、鱼丸、鲜肉、鸡脯,把菊花掰撕成瓣,盖锅闷煮,片刻可食汤鲜肉嫩兼有花香,相得益彰谓之“菊花锅”。
榆林拼三鲜
主料:猪肉、羊肉、鸡肉。 配料:水木耳、水黄花、海带丝、韭黄、菠菜等。 制法:1、将熟猪肉切片,红烧红焖各半,洋芋炸成片,粉皮切成条。 、用生肉加调料制成水丸子、炸丸子、酥肉块。 3、待肉汤加水烧开后,放入猪肉、羊肉、鸡肉、丸子、酥肉块、粉皮、水黄花、海带丝等一起煮开即可。 特点:色泽鲜艳、醇香味浓。
羊杂碎
榆林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烹调经验,有许多佐餐佳品受人喜爱,逐步形成了诸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其中有绥德式的油旋、清涧的煎饼、镇川的干烙、定边的养面饸饹等,特别值得品尝的是羊杂碎(也称羊杂烩),是由羊的血、心、肝、肺、肠、肚等混合烩制而成,故得此名。羊杀后其内脏均以副产品处理,因此,也有“羊下水”的俗称。
黄米馍馍
“黄米馍馍老酵头”,这是清涧河流域的婆姨们嘴头上最爱说的一句话。意思大致就是说,黄米馍馍蒸得好与坏,那发面时的一份酵子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可是,这黄米馍馍是清涧人过年时所吃食的一种年茶饭。 年关将近时,把家中新碾的黄米拿出来一两斗,在清水中泡一夜,到第二天太阳下来时,把从清水中已捞出来一两小时的黄米,在大碾子上一遍一遍碾成黄米面,再加进那个非常关键的“老酵头”,在很热很烫的大炕上包上被子好好发一夜。这么着,次日早晨老公鸡一叫,就可以蒸黄米馍馍了。
传统十二件菜
座盘(凉盘)1、三鲜;、菠菜炒肉丝;3、鸡羹;4、白面子(或清真羊肉);5、八宝饭;6、四喜丸子;7、户辣鸡;8、肚丝汤;9、炸糕丸子;10、黄花汤(金针汤)11、红炖(或棋盘肉);1、海带汤(注:座盘为佐酒菜,正式菜为十二样,故称十二件)。按所排次序上菜,另有一碗大米饭,最后上一海碗高汤。每桌座六人,清末以来榆林城举办婚礼待客食品为十二件,一直流传至今。
特产大红枣
榆林大红枣是驰名中外的陕西传统名优特产之一。其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质脆丝长,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泽鲜红,水分较少,贮藏期长,品质优良。真乃“味夺石蜜甜偏永,红迈朱樱色莫论”,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红枣。平均单果重1.6克,大者达35克,鲜果含可溶性糖43.48%,还原性糖40.8%,蔗糖.53%,核肉比为0.5:.5,好果率达90%以上。在《中国枣树志》审定会上,榆林大红枣享有很高的评价。
洋芋(土豆)
榆林洋芋好,美誉满三秦。榆林是著名的“洋芋之乡”,各县市都产洋芋,尤以榆林地区南部的佳县、清涧、绥德、子洲、横山、靖边等6县为多,品质较佳,驰名全国。全地区年产量在15亿公斤以上。主要种植红皮和白皮两个品种,因其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外皮光洁,色泽艳雅,个大肉肥,质地细致,营养丰富,含淀粉较高,比其它产地高%,耐贮耐运,品质优良,食用加工均宜,在全国洋芋品种中名列前茅,是深受洋芋产区欢迎的热门良种。
绿豆
榆林具有绿豆生长发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产的大明绿豆粒大、整齐、色泽好,是国内外市场上的名牌产品,无毛绿豆、无硬实豆,千粒重6.6—7.6克,是籽食和生豆芽的上乘产品。
横山绒山羊
横山县绒山羊是从年始引进辽宁白绒山羊作父本、以陕北黑山羊作母本,以提高产绒性能为目的,采取简单育成杂交,经杂交改良、横交固定和选育提高培育而成的具有产绒量高、绒纤维细长、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白绒山羊新品种。 它的主要外貌特征是:全身皮毛白色、毛绒混生,具有银丝光泽、体格中等、结实紧凑,头轻小,面部清秀,额顶有长毛,颌下有髯,公母羊均有角,以拧撇为主,颈宽厚、颈肩结合良好、胸深背直、四肢端正、蹄质坚韧、尾瘦而短、尾尖上翘、乳房发育良好、乳头大小适中。公羊头大颈粗、腹部紧凑、睾丸发育良好。
荞麦
“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霜打就回家”。这是广泛流传在陕西荞麦著名产区——榆林黄土高原的一首歌谣。它栩栩如生地把荞麦的特征特性描绘了出来。
海红果
海红树是本县的传统果树,属世界稀有树种。海红果色泽鲜艳,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含钙量高,为水果之冠,素有“钙王”之称,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之功效。全县共有海红树67亩,已有0万株挂果,年产鲜果-吨。利用海红果制成的饮料、果脯、罐头、果丹皮、海红干、果酒、糖葫芦等,是天然的绿色食品行销北京、上海、广州、贵阳、西安、浙江等10多个省市,年收入多万元。
10政治编辑市委书记:胡志强;市府市长:陆治原[9]
11著名人物编辑榆林历史上先后涌现出大禹治水时期,建立过神木石峁文化的姒禹氏族、大夏国缔造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名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张献忠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民主革命时期,更是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烈、知名人士,如中共第一任省委书记李子洲、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抗日儒将邓宝珊等等,和党的众多高级干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山东省、青海省副省长,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中共北方局/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书记尤祥斋、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张达志将军、王兆相将军、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闫揆要将军、部长安子文、省长贾拓夫等,和市政协主席/医学专家尤仙航和新起的无数科学精英,知名科学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胡启恒。榆林还哺育了柳青、路遥等中国文坛的文学巨匠。[8]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榆林市区(15张)
陕西省榆林展园...(1张)
榆林湾景点图片(1张)
榆林景点图片(1张)
白癜风能治好吗白癜风光疗对人体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