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对于刚亡故的父母亲眷我们应如何正确善后
人死后,通常我们最好保证十二个小时之内不要动他的身体。因为虽然生理的死亡时间并不长,但是在佛学的观察中,心理、神识的死亡过程其实是很长的。所以当死亡没有完全完成时我们就动他的身体,有时候会对这个临死的人造成干扰,让他生起嗔恨心。
我们在临死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逐渐瓦解的,其中耳根是最后一个,往往延续的时间最长。所以为什么我们要通过说话来跟临死的人交流呢,因为即使他咽气了,你讲话他也听得到。正在死的人在四大分解的过程中,他自己的感受上有各种境界,这种境界活着的人是不能分享的。所以活着的人跟正在死的人,关于他死亡这件事,他们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正在完成死亡过程的人,他希望别人别动他。那么活着的人不懂,觉得人已经咽气了,就在那里折腾摆弄,你们都知道的,乡下有的习俗大错!特错!帮倒忙!这就是轮回的可怕。
这种习俗有时候就代表了我们的那种愚昧。有一些习俗里面有智慧,但是多数的习俗没有根据,是一种愚昧,因为它不是来自于佛法的,所以这是我们要特别小心的。因此,最好家里的人要懂这个道理,不要随便动他,等他完成死亡的过程,这样他的死就是非常有质量的。在他咽气以后,一定要坚持念佛、念经,人助念最好。我们佛教徒,我们居士们有太多的案例了,家里的人去世以后,因为念佛,然后最终它会表现在这个遗体的状态、神态上。这是一种什么道理呀?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个人虽然死了,他的身体不再属于他,但是他的精神状态在很长的时间内,仍然跟这个身体有间接的联系。他精神状态的愉悦、欢喜和满足会反射到这个曾经的工具、载体上,就是这个肉身上面。这是有关临终关怀的一些问题。
我们来看《利益存亡品》告诉我们怎么来做临终关怀。“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我们犯错误太多啦。“脱获善利,多退初心。”我们做好事很容易退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人做坏事啊,顺水行舟,做好事呢,逆水行舟。“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这里的比喻很形象,就像一个人背着一块重石头在泥坑里走,步履越走越重,脚陷得越来越深,如果遇到善知识,给他减轻负担,或者完全把他身上的负担卸下来,那么这个善知识有大力量,这个善知识就是地藏菩萨!而且还扶助他,告诉他要站稳啦,“若达平地,须省恶路”,再不要走错路啦,“无再经历”。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这句话有根据,因为释迦牟尼佛讲,人道的众生六根是最利的,六根通利,就是它造业的效能最高,这就是是这句话的注解。我们要做恶,“从纤毫间,便无至量”,做善事也是一样。“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父母眷属,宜为设福”,在这个时候还可以给他修福,然后呢,“以资前路”。所以这样大家知道什么是孝吗?我们对父母的孝,在他活着的时候,不仅要解决他的生计问题,让他的心能满足,而且还要让他有精神的皈依处,让他有信仰,让他面临死的时候有方向,有指路灯,心有所系,这就是这里讲的“以资前路”,而且为他、引导他修很多福报。
所以我曾经有一个比喻,所有的父母就好比坐在一辆车上,这辆车要开到哪里去呢?开到北京首都机场。到了机场以后,过安检,然后坐飞机,离开中国,出国了。学佛的人孝顺父母是这样的:早就给父母把护照办好了,给父母选了一个特别好的国家,而且给他准备了盘缠,“以资前路”,看到嘛,路费都给准备好了,而且签证办好了,机票订好了,头等舱啊,很舒服,没痛苦,不疲劳。那边要谁来接?接了以后在哪个宾馆住?早就安排好了。把父母送到北京机场,过安检,准备好签证、护照、盘缠、机票,最后那边有人接,宾馆等等一切都安排好了,不用担心了,这是佛教徒的孝顺。不学佛的人是怎么孝顺呢?父母在往首都机场走,他只管在这一路上给父母准备点水啊、面包啊、榨菜啊。到了机场父母怎么办呀?有护照吗?订机票了吗?他要往哪个国家去啊?那边有人接吗?一概不知道!可能往哪个很倒霉的地方去了。不学佛的人孝顺父母是这样的。所以这里讲“宜为设福,以资前路”。在这种对比下,大家就看到我们应该怎么样孝顺父母。
“或悬幡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这个是“以资前路”的方法,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注意啊!刚才我讲了,临终的八耳根很利,而且这个耳根是最后才失去作用的,就是他咽气了,你说话他还听得到,或闻在本识,闻于他的心。“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但是由于在临终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善缘,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为什么在临终的时候念佛菩萨名号容易消灭罪业呢?因为这个时候人最恳切。人都是这样的,你有困难的时候,遇到能帮你的人,你最容易接受嘛。打个比方说,把面包给一个现在肚子不饿的人,他不重视的;有个人非常饿,你给他面包,他非常重视。临终的人就相当于肚子饿了你给他面包,这个时候你给他念佛、念经很容易入心,一旦入心就能消业。“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你看,我们的习俗、恶俗多可怕,老人死啦还宰猪,还杀生,到餐馆吃饭也是一样杀生啊,“及造恶缘,拜祭鬼神”,佛陀已经告诉我们不可以求神拜鬼,“求诸魍魉”。
“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帮倒忙!“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中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对于有善因善业的人还会受牵连,“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本来就没有善根,他临终的时候,你还以他的死为名义又造很多恶业,那就是帮倒忙,“何忍眷属更为增业。”“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斤,忽遇邻人,更附少物”,这里打比喻来描述我们这种恶习,说有个人从远地来,三天没有吃饭,背的东西很重,然后我们给他背的东西上再加一块砖头,就是这个意思。“以是之故,转复困重。世尊,我观阎浮众生,但能于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如是利益,悉皆自得。”“自得”,注意这句话,我们在庙里住久了,有时会忘记这个话。我们说:现在念经呐,哎呀,不想去。其实念经你也不是给别人念的,不是给方丈念的,不是给常住念的,是给你自己念的,落在你自己心地上了,得利益是你自己啊。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长者,名曰大辩,是长者久证无生”,这个大菩萨辩才无碍,证无生法忍,那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化度十方,现长者身,合掌恭敬,问地藏菩萨言:大士,是南阎浮提众生,命终之后,小大眷属,为修功德,乃至设斋,造众善因,是命终人,得大利益及解脱不?”所以在这个地方,地藏菩萨特别地给我们一个印证,就是我们为临终的人做功德究竟有没有利益?地藏菩萨在这里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说:“长者,我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承佛威力,略说是事。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所以我们孝顺父母、帮助亲戚,我们做这些功德,对存、对亡都有利益,这就是这品经名字的来由。
那么这个道理再次说明了我之前讲的,其实亡故的人,他在我们活着的人的生命中,在我们的基因中,在我们的思想感情中,在我们的内心。这个七分中,说亡者获一,六分活着的人自得,但是活着的人得到这种加持力还是会反射到亡故的人身上。为什么?活着的人不是孤立的,他的生命从生理到心理和死去的人就没有分开过,也不可能分开。你的身上就有你祖先的基因,你祖先的思想感情——爱、憎、好、恶,习性。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你说我的这个习惯是跟我爸学的,你的爸爸可能是跟你祖父学的,祖父是跟你祖父的祖父学的,你身上很多身、口、意三业的习气就来自于他们。当你修行佛法的时候,当你的生命在佛法的加持下进行转化、净化的时候,这种能量它会反射到跟你有关联的已经亡故的人身上。所以,七分之中六分是我们生者,这是相对而言的。
明海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柏林禅寺方丈。(本文根据年中元节报恩法会明海大和尚于文殊阁所讲《地藏经》的开示录音整理而成,题目为编者所加。)
引自云南省佛教协会《彩云法雨》杂志第28期
加盟--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地址哪家白癜风能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