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那些我们都该知道的事儿

发布时间:2016-12-13 22:26:52   点击数:

今天中元节,

也就是传说中的“鬼节”,

话说你的腿边是否已经感觉到阴风阵阵了呢?

那是因为秋天到了,

天气变凉快了!

中元节

俗称鬼节、七月半,

佛家所说的“盂兰盆节”,

一个极富传说色彩的节日,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地位一度“置顶”!

已被列入民俗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中元节到底是什么?

中元节简历

中文名:中元节

别   称:鬼节、七月半、盂兰盆节

节日时间:农历七月十四日、七月十五日

节日起源:祭祀

节日意义:敬祖

为什么说中元节很重要!“祭祀”中元节由来的佛教传说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中元节本身源自祭祀,意义在于敬祖!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祭祀先人的意义你可能并不知晓:“传承和孝道”

中元节,亦是孝义之节,依据佛教之说,中元节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宣扬感恩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蕴涵我国的文化精髓——孝道文化。儒家祭祀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绝非是驱逐鬼神之类的迷信。中国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及适宜的气候、高产量的平原、先进的耕作方式。所以在任何时期,对于尽孝去繁衍后代!祭祀祖先,让家族传承的意识深入骨髓!尽孝和祭祀的地位越高,对于家族的传承就越有利!

中元节都吃什么?让文明祭祀成为习惯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是人们祭奠逝者、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我市八部门联合印发倡议书,引导广大市民文明祭祀。今年也是我市推进文明祭祀工作以来的第二个中元节。从近几日记者深入基层的采访看,文明祭祀理念深入人心,鲜花祭奠、集体共祭、网络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受到市民普遍欢迎。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把思念的星星之火,转化为文明的潺潺心泉。缅怀先辈可以流下思念的泪水,但不能留下满天飞舞的纸屑烟灰。祭奠不仅是一家人的事,也是我们大家的事。一家人的不文明举动,烧纸、烧花圈、燃放鞭炮等等,既污染了市容,也给城市大家庭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希望每个市民都有一种“大家”观念,多从城市环境和安全大局考虑问题,成为文明祭祀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

弘扬传承传统民俗责无旁贷,但这种传承需要理性的回归,需要文明的方式。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敬祖孝先的优良传统,在民俗中体悟美好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认识到,烧纸磕头未必代表虔诚敬祖。这种形式上的效仿,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存在且合理,但如今已不合时宜。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文明祭祀,是将古老的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结合的产物。移风易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这里面有太多情感的寄托。但它又是我们必须去逐步引导和改观的。追思的形式虽然更新了,情感的虔诚并无一丝的削弱。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能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为传统民俗辟出一块文明的空间,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更是对民心民意的尊重,尽管政府部门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注入文明的基因,传统民俗才能获得新的生命活力,我们才能在祭奠先人的虔诚中,获得内心平静和心灵净化。今天我们所为之改善和努力的,受益的不仅是我们自己,还有我们身后的子子孙孙。希望广大市民响应倡议,让文明祭祀成为习惯。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思念的根脉发达,让祭奠的意义更深远。









































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白癜风怎样快速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ss/51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