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1 10:39:38 点击数: 次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面,重阳节一定是最清纯最不做作的,因为它不放假呀!可正是因为它不放假,以至很多人不把它当节日,连重阳节到底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和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一定有一个了不得的传说作为背景,不然怎么跟工作日区分来呢?关于重阳节的传说,发生在东汉的汝南县,一个叫做瘟魔的大魔王,让没有任何技能的村民突然得瘟疫集体组团死掉。有个叫做桓景的人,他的父母也得瘟疫死了,因为主角光环桓景不但没有感染,他还活着到了东南山拜师。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还没有出现信任危机,师傅完全没有怀疑他有没有感染,不但没有把他隔离起来,还送了他一把光听名字就知道很厉害的,降妖青龙剑。有一天师傅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了,你回去杀了他,别丢我的脸。还给桓景一包茱萸,一瓶菊花酒,带回去给老乡作为打怪装备。于是九月九那天,他领着乡亲父老登到山上。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据说这样能把瘟魔隔离到五米以外。菊花酒每人喝了一口,就可以避免感染瘟疫。最后,桓景用降妖青龙剑与瘟魔决斗,爆头KO瘟魔。于是,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佩戴茱萸和喝菊花酒的风俗。这故事真不是知音君瞎说的。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有记载。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登高游玩观景的记载。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也极为普遍,菊花可以祛寒、祛毒,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在清廷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中,再现了宫廷嫔妃们九月主要活动就是重阳赏菊。唐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聚会饮酒,赏菊、绘画、吟诗的日子。出现了大量吟咏重阳节的诗词。清初画家石涛,根据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创作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除了饮酒、赏菊、登高外,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宋朝,人们过重阳节时,除了要互相馈送重阳糕外,对于重阳糕的装扮也多有讲究。据《梦梁录》卷5《九月》记载,重阳糕出笼后,在顶上插一面小旗帜作为装饰。除了这些从古代流传下来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独特的过节形式。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讲了这么多,你不难发现,最早的重阳节是没有敬老之意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年12月28日,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从此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今天,你敬老了吗?趁着中秋节还没结束,给家里的老人打个电话吧。更多城市记忆,尽在。—End—文知音君关于知音号《知音号》文化大剧由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投资,联合全国“印象系列”总导演、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核心创意小组成员樊跃共同打造。与传统实景演艺不同,投资方根据导演的设计,以上世纪初武汉民生公司的“江华轮”为原型,打造了一条上世纪20-30年代风格的蒸汽游轮,并复建一座汉口老码头,船和码头即剧场,今后的演出以在长江上漂移的方式进行。船剧同名的“知音号”,取意源于大武汉“知音之城”的历史和武汉人海纳世界的情怀。
北京市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fgold2012.com/jrss/24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