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中元节 你知多少?
中元节 你知多少?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那末中元节到底是什么节?中元节的风俗是什么?中元节的来历又是什么?下面中国太平整理了有关中元节的由来和风俗,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由来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7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国自商朝以来,就非常相信鬼神。虽然在他们的信仰中除人鬼以外,还有天神和地祇的存在,但是却以“人鬼”作为中心信仰。中元节,即是和人鬼有密切关系的节庆。传说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观察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因而就应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惋惜饭菜1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类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知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很多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1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气力。因而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步构成一种民间风俗,每一年到了农历7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长此以往,就构成了鬼节的风俗。风俗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7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先人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7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其实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7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逐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空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攻击,取得秋季大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很多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行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乞求自己全年的太平顺利。较为隆重者,乃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鬼节”吃鸭是由于,传说去世的先人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因而,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长此以往,也就构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后来被不同地方的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大体上就是驱魔辟邪之意。意义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和风俗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两重的意义:1是阐扬怀念先人的孝道,1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动身,很有人情味。现在,中元节也逐步剔除迷信色采,保存祭奠情势,作为对先人的深切缅怀和祭奠。(内容参考新华、搜狐等媒体)
著名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看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