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Word天邓小平的祖籍地也在高安
邓小平的祖籍地也在高安
常听人说“高安人杰地灵”,这话其实一点不假。翻阅史册便知,从古至今,高安不知走出了多少学界精英、艺坛奇才、商海大鳄、政界要员。据原高安市文化局副局长兼博物馆馆长与书记的刘裕黑多方考证,不仅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祖籍地是高安,连现代伟人邓小平的远祖都是我们高安人。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主要成员,不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年和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人都有自己的祖先,而且任何一个家族,其祖先都不止一个,这是因为水会分流,枝会旁生,人也会繁衍分家,四处播迁。到最后,每个姓氏都可能同姓同祖不同宗。也因此,一个家族的祖籍地便会冒出好几个。要弄清自己的先祖是谁,源起何处,如果不看家族谱牒还真不容易搞清楚。但对于那些旁系家族来说,即使有家族谱牒,想要找出自家最早的先祖也是很难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家族,只有嫡传子孙才是家族主干,才能堂堂正正的记入家谱,才能一目了然的记载本主干的源流。如果是旁系家族,而又没有连续自修家谱的话,那寻起根问起祖来就不那么顺畅了。
例如,邓小平的家族源流就是如此。按网上爆料,邓小平早年所撰《郡城邓氏重修家史序》中说是河南南阳;邓小平的胞弟、曾任武汉市副市长和湖北省副省长的邓肯接受媒体采访时则亲口说是湖北麻城;邓小平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记述,她们四川广安的这个邓氏家族源自江西吉安。同一个家族,其祖籍地竟然有三个说法。按邓榕的解释,就是因为她的家族是旁系,一本能够查到她家四川广安一世祖起源的,由嫡传子孙编写的《邓氏家谱》也还是从明朝开始编写的。因此,邓榕除了从中知道她们家族一世祖邓鹤轩是明朝来自江西吉安庐陵外,想再往上寻根问祖便无能为力了。于是,她寄希望于社会上的有识之士,能帮她寻一寻更远些的祖先。
年9月的一天,我市考古专家刘裕黑在阅读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时看到了这段文字。毕生从事考古工作形成的素养让他当即对这个信息产生了兴趣。于是他闻风而动,在9、10两个月里花了30多天,先是在高安城乡调查本地邓氏的发祥情况,又分赴省图书馆、袁州、分宜、安福、吉安、吉水等地城乡查阅史志谱牒,实地调查,访问拍照,顺藤理蔓,最终从大量地方史志、数部《邓氏宗谱》及多地实地采访中,把邓小平的远祖发源地追溯到了我们高安的筠阳街道锦水街。
从刘裕黑的考证中得知,邓小平的高安远祖叫邓镛,生于南北朝时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年)5月,隋朝初立时即为筠州建成尉,居县城锦水街。建成,即今高安,从西汉高祖刘邦(公元前年)起至唐武德五年(公元年)止,“建成”一直是高安的古县名。“筠州”也是代指高安的古别称。“筠”是州名,“州”是比县大一级的行政机构,筠州的州政府就设在高安城,曾管辖高安、上高、宜丰、万载、樟树等地。“尉”是平行于县长级别的军事主管。“锦水街”即今天的城南锦水路。原来,邓镛就是邓氏家族的筠阳开基祖。
邓镛从何处迁来,资料未能载明,只记载其生育二子,长子邓廷诗迁居广西,为高安筠阳邓氏家族向外迁播之始。次子邓廷礼则为高安筠阳邓氏的延续人。邓廷礼生于隋开皇八年(公元年),考取进士后官授国子监主簿、修史学士。致仕后爵封忠信伯,卒葬高安华林胡家山。邓廷礼共生育8子,除老大文瑞、老二文祥、老七文轼三个留居高安外,其余五子均迁往外地:老三文吉迁建昌新城(今江西抚州黎川县)、老四文茂迁盱江(今江西抚州广昌县)、老五文英迁吉州(今吉安市吉州区)、老六文辅居新余、老八文翰迁临安(今浙江杭州)。留居高安的,以老大邓文瑞较为出名。
邓文瑞,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年)10月出生,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年)7月卒,墓立县城碧落山。曾举孝廉为汶水令,以筠州为食禄地,赠通议大夫。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年)中元节,高安著名道仙孙智谅受聘来其家中做法事,夜见七星,游于井畔,智谅大惊,对文瑞说:“此天昱德耳”。“昱”指太阳的光辉,“德”自然是指德性、德行。此话意思大概是说:“怪不得您家五百余口,四世同居,长幼敦睦。原来您家有这样的祥瑞萦绕,这都是您忠顺好义的德性啊。”由此乡邻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朝廷。朝廷正想树立这样的典型,于是皇上便御赐其“义门忠顺之家”称号,其所在乡名也改称“旌义乡”。
邓文瑞生一子:邓元;邓元生三子:邓恭、邓俭、邓让;邓恭生二子:邓泰、邓和;邓泰生三子:邓璠、邓玙、邓佩。这邓璠又是一位邓氏家族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多地史志、族谱都有他的记载,说邓璠于唐咸通六年(公元年)中进士离开高安。在朝历官至尚书后,至唐中和元年(公元年),恰逢黄巢叛乱,遂由尚书特授江西节度使,代理袁州(今宜春)政事。他乱中治世,颇有政声,遂班爵中奉大夫,实任本州刺史。后见国势渐衰,便无心理政,致仕归田,在袁州白芒(今分宜县)立籍定居并活至岁终。
纵观高安邓氏源流,概括说来,邓镛是筠阳一世祖,其次子邓廷礼为筠阳二世祖,邓廷礼的长子邓文瑞是筠阳三世祖,邓文瑞的长子邓元是筠阳四世祖,邓元的长子邓恭是筠阳五世祖,邓恭的长子邓泰是筠阳六世祖,邓泰的长子邓璠是筠阳七世祖。邓璠娶有二妻,与原配李氏生二子:一个落户分宜,一个迁往福建。与继娶罗氏生有三子,这三子中的老大老二均在高安落户,只有老三官居尚书,赠太子太傅,徙居修水。如此看来,邓璠与继妻罗氏所生的老大为高安筠阳八世祖。
邓继先年轻时,正值唐朝灭亡,五代十国争霸天下的动乱年代。考虑到乱世里家族太盛为时所忌,很易树大招风,引来麻烦。于是三兄弟商量决定,原先祖上形成的四世同堂、五百余口合住的局面必须打破,家族人口宜化整为零,散布各方。于是,筠阳邓氏家族从此各奔东西,有在本县乡下避祸立足的,有赴外省外县求存定居的。邓继先便移居邓城(今高安大城?)建宅立居,死葬谭源(今大城长源?)邓墓岗。其太太太公邓文瑞创下的田园宅邸,全部腾出,留作祭祖宗祠之用,宅名“玉虚观”(城西北40里处,具体地点无考)。
至此,若想顺着邓继先一脉往下寻求邓小平的家族先祖已断了线索。不仅如此,高安的邓氏家族源流至此也没了下文。但回到从高安走出去的邓璠,从他与原配夫人所生的长子邓霖入手,便又有了清晰的脉络。由邓霖可追至其第四代次孙叫邓嘉,又顺着邓嘉往下可追至其第10代嫡孙邓鹤轩。这邓鹤轩就是邓小平家族的四川广安一世祖。他是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年)以兵部员外郎的身份离开江西吉安老家庐陵县(今吉安县),到四川广安姚平定居的。(全文完)
本文由谢华平老师向中国高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ss/1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