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中元节的发展: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中元节是什么时候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人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魂,悠游于天地之间中元普度祭拜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让牠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热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元节禁忌趣谈博爱」的延伸而结合目莲救母的故事,亦有助于孝道的宣扬因此,中元节可说是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节庆
自从提倡改善民俗、节约拜拜,各地普度的盛况和规模已大不如昔,但由中元节原来所欲强调的观点来看,现代的中国人所要努力的, 应是减少浪费,发扬中元普度的善道
中元节的意义:
中元节的发展: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