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长淮诗典545期李世俊专辑

发布时间:2018-5-19 17:41:07   点击数:

李世俊,满族,镶黄旗。年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市。年以来,诗歌作品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出版诗集《简单》和《旁观者》两部。诗人,书法家、摄影家、收藏家、企业家、喜研玄学。曾获年《国际硬笔书法家精品展》银奖。《百年新诗网络诗典》主编,抱一诗社社长。

诗与道(节选)

——“诗道”探索性研究之一

李世俊

 一、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1、过去。中国古体诗,词,曲等写作形式,是时代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

  《诗经》、《楚辞》、《汉乐府》等等都可以配乐歌唱(这是诗歌艺术的外延意义)。其价值有三(不作详论),一是记录时代;二是表情达意;三是   从这些价值与意义中得出一个结论:诗是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诗人努力创造的是什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诗人内心思想和感悟的抒发。而和谐是“道”的其一明义。从而如何认知世界,人生,生活,   2、现实。世间万物万事的生成,发展都具有规律性,变性,内在本原性,表现性,物理性。“道”是阐释这些“性”的重要门径。

  (1)当代诗歌走进辉煌和多元化时期

  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得到“人性化”的自由,涌现出一大批时代的精英性诗人。主体侧重表达心灵和情绪,对于客体是经过描述主体的体验和感受来表达,客体因素做为情感的背景、材料和载体呈现,淡化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真实界限,(内化)或(心灵化)。因此,诗歌的语言不能用寻常的逻辑去分析——实际上本身已经违背寻常的逻辑。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诗歌的语言追求的是“物我合一”的情感呈现,意象是诗的本质和灵魂。

  诗歌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是人类的精神导师之一,是情绪的宣泄方式和通道,是诗人对存在的万事万物进行“奥秘”的探索、传递和呈现。

  这说明了什么?万物万事发展都是有规律性的,必须沿着“自然”大道发展。一切有违自然的事物必将灭亡和迷失。“道”是解开宇宙“奥秘”的密码,也是一把开启“奥秘”之门的金钥匙,诗歌的大道如果遵循自然规律,才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诗歌是个体的呈现,是个体对宇宙、天地、人、事、物的认识和思考。迸发的内心世界走向群体性世界的展现过程,是诗歌角度的进入和艺术提炼的出口。

  (2)诗与道的关系阐释

  道化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宇宙的奥秘“道”可化之,做一个比喻:宇宙如海,诗如沙(沙中金)。

  诗歌游走三个世界(现实、精神、道)。就诗而论(三界的缺口),由诗来充实,使之闪烁智慧的光芒。诗是大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和瑰宝,但也是大海的一粒沙,必由小“道”入大“道”而获得大境和大自由。

  这是诗与道的内在哲学关系,值得所有诗人们深思、研究和开悟。方可悟得: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返朴归真,谓之: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3)创作瓶颈的解决与实践

  诗的流派,像古代的武林,南拳也好,北腿也罢,无论何门何派,都不重要,抵达诗歌的顶峰,才是诗人的目标和方向。那些所谓的“法门”,只是入道之门,最终为“道”。就功夫而言,登峰造极。入化境为最高境界。体现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道法”。

  这就说到诗,诗坛流派林立,个体性诗写明确,如何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和提升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一个包容鲜活的诗歌当下,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广阔发展的空间,诗人是离神最近的空间和维度内的群体。诗人有理由、有责任、有空间写出“经典”的力作。

  诗写的过程,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文化和艺术一旦成技,与机器产品何异?能走多远?

  相信所有的诗人在创作的历程中都遇见过瓶颈问题、迷惘、徘徊、不前、甚至是崩溃和倒退。这样的状况反复出现,是正常的寻真路上必经的沟坎。诗在诗外——只有经过多次突围才会更加明了。因此,诗一定是在诗外获得重生,进入诗之大境。这是道,也是突破诗写瓶颈的法门之一。

  诗坛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诗人和诗歌,高山流水(自然即大道)是诗写的一种境界,也是诗歌创作的一高地。

  (4)“诗道”理论体系的建立

  诗呈现的:象、境、思,从“神旨”而出。复于真实之中“真象”。诗人,方可入道。何为真象?“神性”即是,而它往往被忽视。诗之道,可窥一斑。奇怪的是: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一直根植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处,却不承认“道”是中国文化的本源,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因此,诗道的理论体系无需自我建立,只需深刻总结和开悟已有的“道”学,及其阐释“道”的《道德经》、《易经》、《庄子》等众多经典,并且在实践创造中不断研究学习,总结和悟道,即可建立起“诗道”的理论体系。

  综观古今,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门类的开创,确立,必是一场革命。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既是悲哀的,也是验证和成长的必由之路,亦是符合“自然”之道。

  (5)诗人的历史价值,意义和担当

  诗人任何历史时期都是精神的悟者、觉者、发现和拓荒者。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是历史的记录者、当先的思想者。其价值和意义被历史铭刻,是时代文化的推动者和劳动者,付出了巨大的智慧和汗水。值得尊重和敬仰。

  诗有何用?应如医,除世人之疾苦。应如师,教化万方。应如食,以飨读者。应如衣,知冷知热——这是诗人的担当、责任和幸福。

  3、未来。“诗道”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需要在原有的诗学理论体系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新领域,甚至是革命性的。

  这是文化史和艺术史的发展共性问题。主要的意义、价值是多元化深入和拓宽。如何写出(不一样或不同)的诗歌,诗歌写到一定高度的诗人,出现迷惘和无所适从,甚至孤独,都不是文化本身出现的现实之痛。诗写是文化艺术巨大箩筐里一粒樱桃,必须离开这个筐,这是突围,是小视野走向大格局。不然诗将有无路可走之感,在现有的诗学和诗的漩涡迷失方向,像机器产出的零部件,像海洋里的水滴一样,只有数量而已。对于诗人而言,是虽生犹死的诗写状态。

  诗写往哪走?“道”,为诗歌提供了广阔舞台、领域、空间、方向。有无限维度可以让诗飞的更高更远,从而传承文化。“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无限的发展原动力和创造力得以有地可踏,不会像游魂一样飘荡。现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甚或对立和敌对。谁会置身事外?烦恼、痛苦、孤独、空虚、不安、敏感。诗人怎样寻求灵魂的安宁?宗教弟子去宗教里寻得解脱或开悟,而诗人只能在诗的迷宫里写着昨日之诗。心灵只在诗的国度里是不能得到安顿的。

  而“道”,“易”将使诗人的灵魂可以有无限着陆空间。可以获得宁静,可以展开无限的探索维度。可以安然抱朴。通过(觉悟)重新认识诗歌创作,将产生从大时空回望小道之感,使诗回归文化之源,归根可以形成深远的发展态势和前景。让诗人走向不迷失的远方。

  由此,“诗道”将获得大自由,大诗境,大广阔,大时空。诗人将进入大境界。在这一空间内获得思想的大自由和大释放。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本,不负自然,不负万物的杰作。为时代留下诗之瑰宝和经典。

…………

(全文见本期最后栏目)

在越来越同质化的诗歌时代,许多诗歌正在丧失特有的东西,这对于诗歌本身来说是悲哀的。诗歌越来越考验诗人,仅仅只是写出了所谓的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写出与众不同的特有的诗,不重复自己的诗,有思维高度、生命维度、情感深度的诗,是许多真正优秀的诗人反复思考的事情。欣喜的是,我在诗人李世俊的诗里不经意地就找到了这种正在丧失的特有的东西。诗人李世俊身兼多种身份,诗人、书法家、摄影家、收藏家、企业老总,曾在年就获得过“国际硬笔书法家精品展”银奖,但他更看重的是他的诗人身份,在出版了两部诗集《简单》《旁观者》之后,对诗歌的思考更走向了纵深。

  艺术是相通的,在他这里体现的最为深入,对生命、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和艺术的关系的体悟与反思是他诗歌写作的基本向度,除此之外李世俊还在研究佛学,受佛学与道家的思想影响很深,因此他的诗歌佛道之光处处尽在,任何一个题材他都能以佛道的眼光去化之,去觉悟。他最近写的一组《视。无界》更是令人震撼地把个人化的生命情感融入了佛道之中,起码在我的视界中没有人可以如他这样去写生命之爱,他是在用骨血去写,用灵魂去写,用他的自然之道去写,自然会生发出令人惊叹的效果。首先题目就给人一种高远、深邃的感觉,“视”,单从字面来说是看的意思,但它的延伸是无边的,包含眼界、看待、视野、视角等诸多的维度,而在诗人的视界里,“无界”才是大道,艺术无界,生命无界,心无界,爱无界……独特的是,诗人在“视”字后面加的是一个“句号”,而不是“逗号”,是否预示着诗人跳出了界外,在旁观一种“无界”?还是预示着圆满或者结局?恐怕只有诗人自己明了。但无论是怎样的预示,“视。无界”都是一种特有的品相。另外,李世俊的这组诗的时间性,也蕴含着深意,他的这组诗每首都标有时间而且都精确到了几点几分,这种标注本身就是一种提醒和对过程的重视,对现时,对逝去,对未来……仿佛有了精确的时间就有了生命的真实感与四面八方的无限延伸。在一步一步走来的时刻,生命中的一些发生在那个被锁定的时间段里变得明亮、闪烁,而时间,瞬间流失的时间恰好使那一刻成为永生。

——宫白云

李世俊诗选

人的一生就是数着数字

山的水的,风的雨的

霜雪的,饮食的白天和夜晚

病的健康的,喜忧相渗

成败依存,长点短点

数着数着,数驼了背,数瘦了目光

数白了时光和心情——

无论你是否愿意,你时刻都离不开

这无处不在的数——

数里有路,在荒原的远方

在波浪的上面,在空空的回忆间

喔,多数的人没有挺进

数中的数,那里有地球中的全部细微

数中有三角,平面,梯形

四边多角的性状

植物数植物的,动物数动物的

我们数着我们的,缺失的

圆满的——人生陌生的从来不认识自己

我们不清楚体内的岸

河床上奔跑的水

汹涌的不过一些欲望的泥沙

年10月11日下午3点52分

取决

天平不取决于天平

取决砝码

也不只取决于它

取决平衡螺母

刻度横梁

也不仅取决于他们

取决底座

更取决指针刀口

还有托盘呢

真的:取决于安装制做的人

取决于使用的人

取决提供材料的人

取决良心

也不完全取决于良心

哪一天地球

失去了引力

取决的——

不过一些因与果

年10月8日晚8点31分

高等植物

波浪叶子翻动神秘的春秋

漫山的树木,满地的种子的滚落

细胞的空间,不能自由穿过

凯氏带,叶绿体伸长的气孔

营养每一片叶

皮质包饶中央柱,根的次生长

韧皮内始式的发生和毁灭

外皮内皮吸纳外界水分

年轮的印痕与孤独

一棵树,天南地北的分生区

根毛区,伸长区,这些帽状的根冠

上下皮表,栅栏的组织

海绵的组织,薄厚壁的组织们

填充了脊的数目

多原的髓,感受重力

别想控制细胞的分裂,纵切面

谁能看清楚,根不止在土里延长

地表的气生根离开土壤

招摇过市,端坐高堂

苔藓的,蕨类的,藻类的,真菌的

地衣的没有叶脉啊

根交错着……假的侧的,直的须的

不定的初生的,次生的

一张张枯荣的网,与土壤的摩擦力

在叶片指引下扩大

树冠尺寸,阴影

这一望无际的生命线

美好和破败连着根系的毒瘤

细菌,蛀虫缠绕着绿

背阴面,时光的诊脉突突地响

根叶,内皮外皮,水和枝干

暴露扩散的癌细胞

经过的风回头望了一眼空气

年10月11日下午3点45分

伪装 

什么也没发生

平静地像一张白纸平放在桌面

我的脸上,平静地和美好

不差半分色调与情愫

白天一如往昔的白天

夜晚长了太多,秋风仿佛可以伸进

过去的时间,一把一把掏着心

一刀一刀割开伪装者的皮肉和经脉

年10月20日晚9点59分

其实 

什么都没有了

什么都还在

一切都是空,可又盛装着满满的实

啥都是云烟,云烟看不见

什么都结束了

什么又都开始了

其实

真的假的,长的短的

都一样,不过时间的长度

岁月的宽度

其实

不知道一切是谁的一切

什么意义都不在

而仿佛一直都呆在那

等你经过

其实

都一样又不一样

这之间的空间

属于维度本身

不属于人类,不属于自然

其实属于其实

年10月19日晚5点52分

点灯

我不知如何让一盏灯亮起

但懂得怎样使它黑下去

并且一直亮不起来

说来也怪,每一次违背了本意

都觉得水可以往高处流

花可以败后开

而且根可以在空气中扎下触须

吸水喝氧,空中有土

它可以稳稳地站立

以水的姿态,大地的广阔

为地球修一修不平的边沿,开一条

通向球心的大道

在内部点亮一盏灯

年9月23日晚6点35

坐秋风

一定走失了什么

一片叶的枯黄坐在火炉上

一些村庄的麻药

阻断江流中的鱼影,赶路的钟声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脚印

一寸一寸超过额头

秋风运送的白雪

没有染白冬季

年9月27日上午9点57分

你的血管流着我一半的血

就算几十年没见

相隔几万里

闻着血液味都能把你找到

当夜晚来临

你还是麦田梗上奔跑的小阿妹

我还是坐在一旁帮着你

数灯火的大男孩

年9月22日中午12点45分

落日近来一直在观察我

好长的傍晚,静坐窗前

看——日落,每一天

都新鲜,都不同

比想象来的突然,击中我的心

一刹那可以宣布——

白死黑生

出生的太阳,我怀有对母亲的感恩

可是——逃不过从红里走向

黑,这一点点的痛

让我爱落日像爱朝阳

我知道,他们观察我的目光

怀有慈悲——

年8月29日晚7点38分

秋分

神说——别分了

分合合分

岂是一秋事

况本身的玄奥几人得见

我想了又想

本命年,多好啊

可以与前世丢了的我

一起分出今生

年9月23日晚7点15分

一些景象只能倒回少年

我可能真的病了

走哪都是文明的痕迹

这可怕的钢筋

灰色的豆腐

火柴盒,鸟笼子的灰鹦鹉

遛狗的壮年

也没有更高的目标

满眼

流淌的大自然

我梦中的少年——

年8月27日下午5点31分

细微城堡

轻轻一碰

就碎了,细微的天地

细微的生活

我躲进心门之内看

走出心门之外听——

忘了思想的品尝

尘世的喧嚣,方外的清音

路过风景的风和沙

一一拾起

回炉,铁水浇灌的绿地

一座城堡

鸟儿在那里安居——

年9月9日晚6点56分

多少时光斩断剑气

一柄废铁

半壁江山

煅一世眼神

指向自己——

年8月11日7点55分

酒徒

石头端坐白云

空气壁立

不灭不生,枯荣外

清澈回甘一粒粒红高粱

发酵的时间

一面陡峭的酒旗

从寺院推门出来的人

拐进巷口

旋转的大街。倒悬天空的

鬼胎

年7月14日8点37分

中元节

多数人白天画圈

也有晚上画的

大街小巷

乡间,地头

深草丛中

怀念那些站在圈里的人

点燃金砖,银条

我惊奇地发现

一个个圈

一个个人间句号

今天,统一了阴阳柔软的那部分

汇成不灭江流——

年9月5日晚9点45分

游,医巫闾山

风景浅出

一座山的威名

一位道士,一个农夫模样的人

玩楚。玩汉

马。炮。兵

阵法

一张悲欢的烂鱼网

时光倒回近千年——

改弦更萧,后来大辽的

太后呢

在哪个马蹄窝下找寻

一盘残局的

姓氏

年7月9日下午3点50分

注: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县,是辽代萧太后时期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历史上有七朝皇帝登临此山。

房产大厅

复印签字按手印

不动产登记

注册

一个人的沉默

一男一女的争吵

煮沸的大厅

一个档案袋

把这一事件登记在心

为缺席的

审判

一个子宫

年8月9日10点33分

玉米仓

49岁了,人生只享有

一次

可以幸福地死去

上初一时

中秋回农村老家

一看满地玉米

妈妈一个人一袋一袋往家

我也去扛

直到黑的不见五指

最后一袋在梯子上停了三停

拖曳进了玉米仓

那一刻

梯子仿佛插入云天

我在玉米仓里躲了十多分钟

趴在玉米棒子上喘气

挪动下地

进屋竟然上不去矮土坑

好不容易爬上去了

放开四蹄,闭上眼睛与天平行

躺一会空白

成就和欢喜慢慢升腾

累死

多么幸福啊

至今再也没享受过——

年7月19日晚

永生

太阳与月亮没有共谋

从两个轨道,两个方向

冲向一点

谁都知道,结果了

由此,震惊

世界的恋情

炸得,天昏地喑

年4月21日晚10点9分

可以

生命倒退的身影

回哪找寻

苦水浸泡的本草,生长

甜蜜的声音

可以握住的太多,无法丢弃的太少

子弹调头,射向枪膛

击中的灵魂在哪里游荡

可以,可以,可以

母亲节记

没尽头,一条天路

永不枯寂的鲜活

一种呼唤:妈妈

尘音未寂

母性分娩的阵痛

一槌一槌,敲深墓志铭

环绕,天地时空

现实让世界为之惊愕

偶尔

能听清神说的

从未领略神

人话

诗与道

——“诗道”探索性研究之一

李世俊

  

  诗歌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来源于古代人劳动的号子和民歌,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新诗发展到现阶段,诗写方向广阔,流派和风格犹如浩瀚星空,成群星荟萃之象,蔚为大观,实乃时代之幸。本文旨在探索、研究诗写的一条途径和一种方向。阐释“诗与道”的内在之理也。从而提出“诗道”之说。

  何为“道”?道做为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阐述“道”的本体。道是天地万物的原始“混沌”。什么是混沌?自然和谐,“无分别状态、原始状态与和谐状态——”(这里不做详述)。道即是无,无生有,而衍生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哲学史公论之理论之一。老子的“道”是对宇宙,事物,世界,人类的神秘直觉。从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深邃奥妙,有与无的关系,不可做为研究方向(古今学者已有相同认识),而要剖析其中的真理,解开宇宙之密码,从而得到对万物万事的真正认知。所以老子希望人们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要只研究有与无的关系,重在如何剖析真理。

  韩非子《解老》中指出: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道。

  老子指出符合宇宙的发展规律,这是人类立身之本。道的永恒性,创造性和神秘性。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悟道初始之句,后因避恒帝(刘恒)的讳(王粥改为现在大家熟悉的)——非常道;非常名,解释道的“变”性,规律、发展,《道德经》中——道经和德经。道经部分阐释——什么是道。“使人找到真正的自已,积极应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让人生有意义和价值”。德经部分阐释——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用于指导当下和未来。“从道到德,德分上下——辨证关系”涉关政治、文化、生活。一切一切皆可起到认知,开示之功,造福人类。

  《庄子》是庄子及后学思考的结晶,庄子本于道,倡无为,法自然,重养生。也可以说庄子是道的持守者,也是证见和坚持者。对大道的述说大多借助寓言的形式,以文载道,庄子的文风,被古往今来所推崇。

  这就说到了文化,诗歌是文化载体之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自古而今,从今而未来的不灭定义。“只要人类存在”现实,未来都有诗歌的发展和存在的空间。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诗歌。因此,诗歌的创作(诗写)的方向,就值得从诗学体系“新诗”进行思考。

  怎样拓宽新诗写作的领域性,方向性,突破性(诗写的高境到底在哪里)……这些都值得诗学家、诗人和理论研究者必须面对、思考、研究的重大课题。三十年的诗歌写作,三十年的问道,学习过程,使我对诗学和道学有了一点心得,或说认识。

  一、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1、过去。中国古体诗,词,曲等写作形式,是时代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

  《诗经》、《楚辞》、《汉乐府》等等都可以配乐歌唱(这是诗歌艺术的外延意义)。其价值有三(不作详论),一是记录时代;二是表情达意;三是   从这些价值与意义中得出一个结论:诗是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诗人努力创造的是什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诗人内心思想和感悟的抒发。而和谐是“道”的其一明义。从而如何认知世界,人生,生活,   2、现实。世间万物万事的生成,发展都具有规律性,变性,内在本原性,表现性,物理性。“道”是阐释这些“性”的重要门径。

  (1)当代诗歌走进辉煌和多元化时期

  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得到“人性化”的自由,涌现出一大批时代的精英性诗人。主体侧重表达心灵和情绪,对于客体是经过描述主体的体验和感受来表达,客体因素做为情感的背景、材料和载体呈现,淡化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真实界限,(内化)或(心灵化)。因此,诗歌的语言不能用寻常的逻辑去分析——实际上本身已经违背寻常的逻辑。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诗歌的语言追求的是“物我合一”的情感呈现,意象是诗的本质和灵魂。

  诗歌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是人类的精神导师之一,是情绪的宣泄方式和通道,是诗人对存在的万事万物进行“奥秘”的探索、传递和呈现。

  这说明了什么?万物万事发展都是有规律性的,必须沿着“自然”大道发展。一切有违自然的事物必将灭亡和迷失。“道”是解开宇宙“奥秘”的密码,也是一把开启“奥秘”之门的金钥匙,诗歌的大道如果遵循自然规律,才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诗歌是个体的呈现,是个体对宇宙、天地、人、事、物的认识和思考。迸发的内心世界走向群体性世界的展现过程,是诗歌角度的进入和艺术提炼的出口。

  (2)诗与道的关系阐释

  道化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宇宙的奥秘“道”可化之,做一个比喻:宇宙如海,诗如沙(沙中金)。

  诗歌游走三个世界(现实、精神、道)。就诗而论(三界的缺口),由诗来充实,使之闪烁智慧的光芒。诗是大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和瑰宝,但也是大海的一粒沙,必由小“道”入大“道”而获得大境和大自由。

  这是诗与道的内在哲学关系,值得所有诗人们深思、研究和开悟。方可悟得: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返朴归真,谓之: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3)创作瓶颈的解决与实践

  诗的流派,像古代的武林,南拳也好,北腿也罢,无论何门何派,都不重要,抵达诗歌的顶峰,才是诗人的目标和方向。那些所谓的“法门”,只是入道之门,最终为“道”。就功夫而言,登峰造极。入化境为最高境界。体现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道法”。

  这就说到诗,诗坛流派林立,个体性诗写明确,如何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和提升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一个包容鲜活的诗歌当下,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广阔发展的空间,诗人是离神最近的空间和维度内的群体。诗人有理由、有责任、有空间写出“经典”的力作。

  诗写的过程,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文化和艺术一旦成技,与机器产品何异?能走多远?

  相信所有的诗人在创作的历程中都遇见过瓶颈问题、迷惘、徘徊、不前、甚至是崩溃和倒退。这样的状况反复出现,是正常的寻真路上必经的沟坎。诗在诗外——只有经过多次突围才会更加明了。因此,诗一定是在诗外获得重生,进入诗之大境。这是道,也是突破诗写瓶颈的法门之一。

  诗坛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诗人和诗歌,高山流水(自然即大道)是诗写的一种境界,也是诗歌创作的一高地。

  (4)“诗道”理论体系的建立

  诗呈现的:象、境、思,从“神旨”而出。复于真实之中“真象”。诗人,方可入道。何为真象?“神性”即是,而它往往被忽视。诗之道,可窥一斑。奇怪的是: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一直根植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处,却不承认“道”是中国文化的本源,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因此,诗道的理论体系无需自我建立,只需深刻总结和开悟已有的“道”学,及其阐释“道”的《道德经》、《易经》、《庄子》等众多经典,并且在实践创造中不断研究学习,总结和悟道,即可建立起“诗道”的理论体系。

  综观古今,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门类的开创,确立,必是一场革命。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既是悲哀的,也是验证和成长的必由之路,亦是符合“自然”之道。

  (5)诗人的历史价值,意义和担当

  诗人任何历史时期都是精神的悟者、觉者、发现和拓荒者。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是历史的记录者、当先的思想者。其价值和意义被历史铭刻,是时代文化的推动者和劳动者,付出了巨大的智慧和汗水。值得尊重和敬仰。

  诗有何用?应如医,除世人之疾苦。应如师,教化万方。应如食,以飨读者。应如衣,知冷知热——这是诗人的担当、责任和幸福。

  3、未来。“诗道”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需要在原有的诗学理论体系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新领域,甚至是革命性的。

  这是文化史和艺术史的发展共性问题。主要的意义、价值是多元化深入和拓宽。如何写出(不一样或不同)的诗歌,诗歌写到一定高度的诗人,出现迷惘和无所适从,甚至孤独,都不是文化本身出现的现实之痛。诗写是文化艺术巨大箩筐里一粒樱桃,必须离开这个筐,这是突围,是小视野走向大格局。不然诗将有无路可走之感,在现有的诗学和诗的漩涡迷失方向,像机器产出的零部件,像海洋里的水滴一样,只有数量而已。对于诗人而言,是虽生犹死的诗写状态。

  诗写往哪走?“道”,为诗歌提供了广阔舞台、领域、空间、方向。有无限维度可以让诗飞的更高更远,从而传承文化。“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无限的发展原动力和创造力得以有地可踏,不会像游魂一样飘荡。现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甚或对立和敌对。谁会置身事外?烦恼、痛苦、孤独、空虚、不安、敏感。诗人怎样寻求灵魂的安宁?宗教弟子去宗教里寻得解脱或开悟,而诗人只能在诗的迷宫里写着昨日之诗。心灵只在诗的国度里是不能得到安顿的。

  而“道”,“易”将使诗人的灵魂可以有无限着陆空间。可以获得宁静,可以展开无限的探索维度。可以安然抱朴。通过(觉悟)重新认识诗歌创作,将产生从大时空回望小道之感,使诗回归文化之源,归根可以形成深远的发展态势和前景。让诗人走向不迷失的远方。

  由此,“诗道”将获得大自由,大诗境,大广阔,大时空。诗人将进入大境界。在这一空间内获得思想的大自由和大释放。写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本,不负自然,不负万物的杰作。为时代留下诗之瑰宝和经典。

  二、“道”无处不在,做为人,天天用“道”来工作、生活面对自然万物——包括诗歌写作,而不知“道”在哪里?

  “道”无处不在,它在我们生活、工作、情感之中。是我们对自然、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类的认知和感悟的途径。做为诗人,诗写的过程中,每一位诗人都在使用“道学”中的虚实、阴阳、有无的互换——借代——转换的逻辑关系、哲学思想、以至道德、信念的坚守。回顾一下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因此我要大声疾呼,我们不能天天吃着大米饭,还否定“稻米”香。

  道家的价值和作用——弘道弘法,以利众生,传播道文化;诗人的价值和作用——弘文弘史,以利文化,成为文化的传承、践行、传播、创新、拓荒者。从这一意义上讲也是万法归一,两者有共同的性质、途径和规律,其方向性和目标性十分接近,有互通之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阴阳”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可分也。

  三、为何出现诗歌创作共同的问题?如何解决?途径有哪些?为何(道)可化之。

  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知也。《道德经》阐释的“阴阳”、“虚实”、“变化”、“人性”、“人文”、“发展”、“规律”、“思想性”、“哲学性”、“文化性”、“理论与实践性”等等论述,可化万物,况一诗歌?悟道之后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四、“诗道”是未来诗歌的发展方向或重要途径之一。

  “道”玄学。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体现道中“阴阳”之说,“虚实”之论,哲学理伦体系完善,其(思想体系)早已被历史印证和传承几千年,当下已被定为(科学体系)范畴。为何说:诗道——是诗歌写作的一种方向,就不言而喻了。

  五、“诗道”不是诗歌创作的唯一之路。而是诗歌创作一条通向大自由,大觉悟,大境界的大道。

  诗歌不是神学,但进入大境高境的诗或诗句确离不开“神性”。诗是灵魂对文字的选择,是文字付与诗的神旨。而“神性”在道中,诗是神要说的话。神不想说,诗不生。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无限使用“道”。这说明:“诗道”无疑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宽广大道。使诗歌领域不断扩大,通过“悟道”达到大自由的诗写状态。

  诗之路,圣之道。

  诗之格,神性也。

  诗之思,空空也。

  诗有灵,生妙法。

  诗无技,入化境。

  一些诗人经常说“道是道”“诗是诗”,难以理解,是否不尊重现实,还是认识出了问题?亦或让诗歌艺术保持独立性?试问这个世界存在完全独立的事与物吗?

  真诗在诗外。这里就不得不言及诗人与宗教的关系。苏东坡、杜甫、白居易等等先贤大德都有(居士)的经历,为何?孔夫子乃一代儒学圣人,在未洞察宇宙万物万事之时,就深通治世之理,思想之论,君子之行。但无法解开宇宙之奥秘。于是向老子问道,而后悟道,为《易经》插上(十翼),成为易学“三圣”之一,光耀古今。

  李白七上九华山悟道,最长一次居住一年半,与诸道长谈诗论道,实则是在诗写遇到瓶颈无法突围的状况下(包括思想、情绪、视野、格局),去寻找诗外的解决途径,开启大智慧之门(验证了诗在诗外的理论)。后悟得自然大道。可见先贤大德们多么有慧根、慧眼、慧心、慧明、慧能?

  我虽未悟得大道,但出于对诗歌的热爱,经多年思考和对“道”的尊崇。在肤浅的认识和学习过程中,有些心得,大胆提出“诗道”哲学思想体系,虽有偷梁之感,但心神宁静,心生欢喜。有机会为中国当代诗歌做点事,乃是人生的大幸。

  万分期待中国诗歌的发展能够呈现更大的繁荣和辉煌,走向更加自由、多维、广阔、包容的大境和大道。为中国文化艺术伟大复兴作出诗人群体应有的贡献;为世界诗歌发展史做出中国诗人群体的贡献力和创造力,这是中国诗人群体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无量寿福

  年8月16日于辽宁凤城抱一诗社

淮樱

《长淮诗典·年选》已经出版。《长淮诗典》走高端路线,选稿不分流派,以质取胜。年选继续征稿,凡是长淮诗典







































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ss/102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