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食俗 >> 清明节的起源,你知道多少
清明节将至,正直春光灿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春、登高,赏花、看景,或是祭奠先祖。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踏青节,虽然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其基本主题,但也有许多传说和习俗你可能不知道哦!第一个清明节被扫墓的人 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求贤心切的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可以说,历史上第一个清明节扫墓的人就是晋文公,而第一个被扫的人就是介子推了。发展:融合各类习俗融合寒食节习俗 原始社会,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融合上巳节习俗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清明节假期的变迁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古时候,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于是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寒食、清明四日为假。’”按大历十二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而在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放假一天。清明节扫墓什么花最合适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为表达对春天万物复苏,生命循环的美好期待,常把娇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扫墓。 现在菊花、康乃馨因其素雅的香味和素净的颜色备受大众青睐。在欧洲许多国家,菊花也被当作墓地花。 一般来说,白花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唐菖蒲、排草等朴素、坚韧的植物。黄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黄菊花的使用最为普遍。 当然扫墓也不必拘泥于此,可根据逝者的年龄和生前喜好,选择花卉种类,选择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花也可以的。具体的就因人而异了。 如果是古稀年长者仙逝,可适当增加红色,粉色鲜花的比例,这些温暖的颜色更能体现后辈绵绵的思念之情。需要注意的是,如无特殊情况,最好不要用带有浓郁香气的鲜艳颜色的花,以免给人不尊重死者的印象。 清明节用的鲜花多扎制成花束形式。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点缀以紫色。组成清明节花束的花材可以从以下这几种中来选择:马蹄莲、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 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错,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外国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人们扫墓、祭拜先人的日子,在国外,很多国家也有各种类似的纪念习俗和活动,表达对逝去亲友的哀悼和追思。国外的人们是如何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缅怀先人的呢?俄罗斯纪念死者节 16世纪末俄罗斯东正教会确定了这样一个纪念死者的节日,其日期是在东正教重大节日复活节后的第九天。 纪念死者节在俄语中的名称叫“拉多尼察”,据俄罗斯语言学家考证,该名称源于“降生”和“快乐”两个词。由此看来,这个节日被特意安排在复活节之后,就是让人们不要为失去亲人而悲伤,反而应该为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安息而欣慰。 在纪念死者节这一天,俄罗斯人会在墓前供上绘有彩色图案的鸡蛋,据说这样可以祈求保佑逝者。祭奠结束后,全家人会在墓前简单地聚餐,每个人都要饮上一杯伏特加酒,但饮酒时不能碰杯也不能说话。 俄罗斯人祭奠死者的时间也不仅限于纪念死者节这一天。亲人去世后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周年时都会举行祭奠仪式。此后每逢圣诞节、新年和谢肉节等重大节日前后,一些俄罗斯人也会来到已故亲人的墓地扫墓。波兰的亡人节 每年的11月2日对波兰人来说是一个缅怀逝者的传统节日,被称作亡人节,相当于中国的“清明节”。 波兰亡人节紧接着11月1日的万圣节,是基督教中用来悼念死者的节日。而如今在波兰,对死者祭奠活动则主要集中在11月1日。 这一天,人们都去墓园扫墓,年长者点燃象征死者不朽的烛灯,让孩子敬献,以教育后代不忘祖先。他们还会摆放花束、花篮或者其他装饰,表示纪念故人。 根据波兰的传统解释,亡人节从12世纪开始流传,直到15世纪末才在全国范围内被人们接受。除了扫墓,波兰人还会去做弥撒,为死者祈祷。日本盂兰盆节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早先盛行于中国和印度,后传入日本。盂兰盆节现已成为日本除元旦以外的最大节日。在盂兰盆节前后,学校放暑假,公司企业也都要放假7天到15天。大部分日本人会利用这个时间返乡祭祖。此时,日本家家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 每到盂兰盆节,日本的交通系统会格外繁忙,沿高速公路行驶的汽车行列可长达几十公里,像是中国的“春运”时期。盂兰盆节除了家家户户扫墓、祭奠先祖外,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日本人合家团圆的节日。日本德岛县的阿波舞会就是盂兰盆节的盛大庆典之一。在鼓声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祭奠祖先、祈祷风调雨顺。 日本人过盂兰盆节的气氛静谧、庄重,对谢世的阴魂来说,这是阎罗王一年一度放假的时候,也是他们能回家与家人重逢的日子。 日本有些地区将供品装在盆舟或灯笼里,点上蜡烛,放入河川大海,这叫“精灵流”,相当于中国的放水灯民俗活动。节日期间,也有人在玄关装饰“精灵马”,用牙签或竹子当四肢插在黄瓜和茄子上比拟为牛、马。美国、法国万灵节 在美国,每年的11月2日是万灵节,即祭奠死者灵魂之日。万灵节不同于我们常说的万圣节,在天主教等宗教中,万圣节是11月1日,纪念已经升入天堂的圣徒。而万灵节则为罗马天主教、圣公会等宗教的一个节日。 天主教信徒认为,当人的灵魂与肉体分离之时,灵魂并非一尘不染、毫无罪过。不过,在亲人祈祷的力量下,死者灵魂最终得到升华,并获得永远的快乐。 万灵节也是法国基督徒的节日之一,在每年的11月1日。这天全国放假,人们奔向各个陵园和墓地凭吊亲人或先烈,并献上各种颜色的菊花。位于巴黎公墓不远的巴黎公社纪念碑和10多个反法西斯纪念碑,是凭悼者最多的地方。赞赏
长按程序c#开发韩志国中国重要影响力年度人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ss/1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