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起源 >> 摆祭品的桌子上要铺楝叶
|xgv00|06f31aaae4b8d8feeb1197
据《唐六典》记载:「中尚署七月十五日进盂兰盆」,可见当时中元节进盂兰盆已成为宫中定例到了宋朝,就有配合盂兰盆而出售的商品据《东京梦华录》(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记载:「(中元)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金犀假带、五彩衣服……及印卖《尊胜目莲经》」又将竹竿砍成三脚,高约三、五尺,上面织成灯窝之状,称为盂兰盆上面挂上衣服冥钱,祭拜后再加以焚烧这种器物,无非是为了中元节祭祖之用
七月十五日同时又是盂兰盆节「盂兰盆节」一词,来自佛经中的目莲救母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译音,原意为「救倒悬」,也就是解救在地狱里受苦的鬼魂据《佛说中元节的来历和禁忌盂兰盆经》(西晋武帝二六五-二九0时由竺法护翻译)记载:
·
|xgv00|1134d186d99fee19761b13bfb
中元节的习俗
·
|xgv00|ab54cb0c73762e340d992c33dc
另一则中元节的传说则与纸钱有关据说东汉(二五—二二○)的蔡伦发明造纸后,生意兴隆,为他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羡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伦学造纸但是蔡莫的恒心不够,工夫还没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乏人问津,两夫妻就对著一屋子的纸张发愁
因为盂兰盆会及中元节的最终目的都在於普度众生,时日一久,两者之间的界限就逐渐模糊,形成了目前这个以孝顺、博爱为宗旨的节日
其中受罪之人,一日万生万死或刀山剑树,或铁犁耕舌,或汁铜灌口,或吞热铁火丸或抱铜中元节习俗 烧柱,身体燋然烂坏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
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便附在蔡莫的耳边,如此这般的教了一遍
大目乾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饭,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佛告目连,十方众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在安居期间,僧尼与俗世的交流减至最低,到了七月十五解制之后中元节民间习俗,才又开始一个新的生活周期因此,七月十五象徵著复活与新生
「四月十五日乃法王禁足之辰,释子护生之日僧尼以此日就禅刹结夏力,又谓之结制盖长养之节在外行恐伤草木虫类,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解夏,又谓之解制」
|xgv00|29718bac22de7614e7fe33f7e
·
·
到了这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死了次日清晨,蔡莫当著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著烧著,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著:「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都呆了,最后终於鼓起勇气打开棺盖慧娘就跳了出来,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中元节的一个习俗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著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故意的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著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纸的」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发觉纸钱有这麼大的用处,於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
目连向如来佛求救后,方得拯救母亲脱离地狱,投胎向王城为狗,再经过目连铺设四十九天道场后,他的母亲才得以升天
道教的中元肇始於五斗米教的三官之说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节也……是日地官校阅,搜说众人,分别善恶诸天圣众,谱诣宫中,简定劫数人中元节是什么节日鬼簿录,饿鬼囚徒,一时俱集,以其日作玄都大斋,敌於玉京及采诸花果,世间所有奇异之物,玩弄服饰,幢幡宝盖,庄严供养之具,清膳饮食,百味芬芳,献诸众圣,及与道士与其日月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高录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一俱饱满,免於众苦得选人中,若非如此,难可拔脱
|xgv00|c68bbe421c887b4b3bccf44367b0826d
三官的信仰又发展出三元之说,且约在六朝未就已确立六朝古道经中的《玄都大献经》上说:
光和中,……汉中有张修,……修为五斗米道……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
佛经中的目连救母故事在唐代寺院的俗讲变文中,有另一种较不同面貌2014年中元节是哪天由於变文的创作是为了向广大群众宣讲佛法,因此佛经中的故事,在变文里就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渲染
中国的佛教行事承袭印度旧制,在夏季有三个月安居静修之节期据《岁时广记》卷廿九引《荆楚岁时记》的说法:
目连依法施行后,其母果然得以脱离一切饿鬼之苦仁慈的目连就告诉佛祖,将来佛门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佛祖闻言大悦,便传言弟子们,年年七月十五,为七世父母作盂兰盆施佛与僧从此中元节供盂兰的习俗便广为流传
中元节的传说
因为固有的民间信仰提供了适当的土壤,所以佛、道两家的教义得以迅速的生根发芽所谓的中元节,也就是它们结出来的果实
其余在七月举行的祭典还有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及七月十四的秋禊两者的特徵都和两性相会有关禊,中元节上坟禁忌如同祓除,是在水边举行的洗涤身心的仪式但祓禊举行的场所往往也成为男女相会的所在七夕更是明显地以牛郎、织女相会为主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七月举行的活动都以沟通为方式(不管是世代或两性的沟通),目的在求取更美好的新生活
因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之日,因此道士都在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佛教徒称之为盂兰盆节,道教徒则称为中元节事实上,这个节日和周朝在七月举行的几项祭礼也有著内在的联系《礼记》「月令」篇上说:「是女也(七月),农乃登榖,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在收获的季节,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要的一环中元节出生的孩子,所以「荐新」的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甚至在它已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间都还保持著荐新的习俗,并且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
明朝的地方官於中元节祭祀当地厉坛,象徵官府「均惠幽明、仁政无遗」明朝民间有种传说,亡故的祖先於七月十二日夜归家,十七日夜离去,十五日共同前往领受盂兰盆斋所以民间多在十四至十六日以素食祀祖十五日上坟时,还有掏促织为戏的习俗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二:
由於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由於她的恶行,死后被罚坠入阿鼻地狱,日夜受苦罗卜在母亲去世后,十分悲痛,心想唯有出家一途方能报答母亲深恩,便拜如来世尊为师,法2014年中元节是哪天号大目连数年之后,修得神通第一,身超罗汉目连想知道父母死后托生何处,却发觉母亲身堕阿鼻地狱他为了解救母亲,便亲自前往地狱,只见地狱景象:
宋人以素食祭祖,例用新米新酱、穄米饭、瓜果等摆祭品的桌子上要铺楝叶,桌脚要系上麻谷窠儿这是因为中元节时正是收获的季节,「祭麻谷」有告祖先秋成之意,也称「荐新」祭祖时供鸡冠花,称为「洗手花」家中若有新亡者,也於中元节前往坟地祭扫
|xgv00|7fd88d9f5fba57bd29e6d18ee655dc0c
北齐人颜之推(五三一—五九一以后)的《颜氏家训》卷二○中也说:「及七月半,盂兰盆望於汝也」而梁武帝(五○二—五四九)以一国之君在宫中举办盂兰盆兰会,多少也带动了国内信佛的风气,使得盂兰盆兰会成了个固定的节中元节是指哪一天日
到了南北朝时,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就已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所谓营「盆」,应来自於当时佛教徒的误解他们将原意为「救倒悬」的「盂兰盆」误会成「装饰美丽的盆子」,於是竞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环精美的图案,并加上花叶的装饰,极尽工巧
目连变文中目连的俗家名字叫罗卜,寡母青提夫人生性吝啬,又好杀生但是罗卜非常善良,平日行善布施,敬重三宝有一天,他要出门经商,便禀告母亲,将家中钱财分为三分,一分自己带走,一分供养母亲,一分留在家中布施贫乏不料自罗卜离家后,青提夫人日日宰鸡杀鹅一遇僧众上门,便命家僮棒打出去,甚至放狗追咬乞丐
南宋宫中於中元节前往皇陵朝拜,并差内侍放江灯万盏中元节出生的人好是日诸道观设普度醮,僧寺建盂兰盆会宫中则为战死沙场的军士设孤魂之道场大凡庙宇庆祝节日时,必定延请戏班子来作酬神的演出中元节时诸寺庙所请的戏多为目连戏据《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大约刚过七夕,勾栏里的乐工便开始搬演「目连救母」杂剧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戏剧演出
·
有利于白癜风病情的食品有哪些白癜风患者用药要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