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每日禅语中元节祭祖的意义和方法

发布时间:2016-12-21 17:27:37   点击数:
这世间所有的离别,都会以另一种方式重逢

一、缘起

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千万年来中华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海纳百川,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此乃自性使然。中元祭祖就是圆满孝敬之道的体现,这一原系民间的祭祀节日,逐渐演变成集合传统民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三为一体、三教一源的斋忏、祭祖、超荐仪式,通称中元节。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谢罪自身,拔度九祖,普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儒、释、道思想,融合得天衣无缝,成为了本是同根生,自性之流露,开花又结果的美好景象。现将所整理的佛教相关中元节浅显资料报告于此,以飨有缘。

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时节含义,七月原是小秋,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请祖先品尝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仅是侍奉双亲于生前,身后更是持孝道不变,时时处处先祖宗、先父母,后子孙,知恩、报恩。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撰《颜氏家训》享誉千秋,开后世家训之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的珍贵遗产。

二、佛教盂兰盆会:传入中国,发展于中国,融入中国

民间七月祭祖习俗,与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会,皆以孝敬为根基,以供养、忏罪、普度为主题内容。三教一源,祖德流芳,中元普度,如今的中元节已成为儒释道三为一体的华夏民族传统节日。

三、中元祭祖,斋、忏、超荐的宗旨和方法

中元祭祖是儒释道三种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若要圆满此功德,必依据正确的教育宗旨和方法。

(一)中元祭祖之供斋法,重在心斋

自古以来,无论是传统民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会,都离不开供斋,献供仪式是祭祖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因此献供仪式就如同后世子孙遵守佛训、祖训、家训,然后拿出学习成果供养佛陀和先祖。供桌所摆放的物品只是一种象征,若无洁身自好的品德,心得开明的见地,了脱生死的把握,当生成佛的信愿,供斋就形同虚设,就违背了三教均注重实行、实修的教学理念。

以此功德献供于诸佛菩萨、自恣僧众,和一切龙天护法,先祖长夜之魂,恶道极苦之罪,方能得以解脱。一切众生本为一体,我之罪根即先祖之罪根,先祖之罪根即我之罪根,我之罪根拔除,先祖之罪根即拔除;我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我心即阿弥陀佛,极乐依正庄严即在我心中,我心怀先祖,先祖即在我自心极乐净土中。七宝池莲花盛开,庄严海会圣众,均为我自心拔除罪根,清净平等觉所变现。佛心、先祖心、我心,三心是一,一即真心。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唯此心斋之法,乃证真心之道。

(二)祭祖、念佛心不能归一,在于生死心不切

凡是不能洗除心垢,没有真诚心祭祖,实无功德可言,无功德则无供可献。念佛者多,心能归一者甚少,原因在哪?在于生死心不切。印祖在《文钞》中有警示:“天灾人祸,无有底极,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证。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之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天下间最不愿散去的宴席,非亲情莫属,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我等却因还喘息于世间,而未能思地狱苦,未能生大警觉心,因此念佛心不能归一。

感恩我至亲长辈家亲,以其死示现于我,引我快快念佛,同证永脱生死轮回之大事,看似是我亲友,真实为我莲友。所以印祖言:“能真念佛,即为报恩”,无始劫以来一切家亲眷属、冤亲债主,今于此中元法会一时俱来此处,乃百千万劫难逢的化恩怨、染业为往生净业的绝佳机会。当作报恩想,当作出离三界火宅想,当作西方莲友救我于生死大劫想。老老实实真念阿弥陀佛,定蒙弥陀摄受,拿到往生保票。一子往生极乐,生生世世先祖、生生世世冤亲同证极乐妙果,真实不虚矣。

(三)中元祭祖的忏悔法就是守住孝、慈的根本戒律

佛教盂兰盆会,七月十五是解夏日,又是佛欢喜日,亦是众僧自恣日。僧众于此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着其他比丘作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当日一切僧众,均精持律仪,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时候设斋供僧,功德最为殊胜。佛教和道教于此特殊节日,均以严持戒律为忏悔改过。

四、总结

愿以如上功德,回向超拔先祖亡灵,回向僧团和合、正法久住,回向一切众生尽此一生皆成阿弥陀佛。生死即是离别,什么是重逢,这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人生就是由无数次的离别,与不断的相逢构成的,这世间所有的离别,都会以另一种方式重聚。









































贵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白殿疯病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qy/55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