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起源 >> 中元節
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千萬年來中華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源遠流長,海納百川,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於諸法,此乃自性使然。中元祭祖就是圓滿孝敬之道的體現,這一原係民間的祭祀節日,逐漸演變成集合傳統民俗、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三為一體、三教一源的齋懺、祭祖、超薦儀式,通稱中元節。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謝罪自身,拔度九祖,普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儒、釋、道思想,融合得天衣無縫,成為了本是同根生,自性之流露,開花又結果的美好景象。
中元節的來歷和意義漢民族傳統的中元祭祖。
《禮記.祭統》曰:「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古人把祭祀作為諸禮俗中的首重。《禮記.祭法》記錄:「夏后氏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指出早在夏朝對祖先的祭祀已經存在,古有四時祭祖:春礿、夏禘、秋嘗、冬烝,過時不祭,則失為人子之道也。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時節含義,七月原是小秋,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請祖先品嘗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規》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不僅是侍奉雙親於生前,身後更是持孝道不變,時時處處先祖宗、先父母,後子孫,知恩、報恩。
秦漢有奉常一職,屬九卿之一,其職官名稱即源於奉命讓祖先嘗新之意。南朝《荊楚歲時記》裡記載的七月十五日祭祖,淵源於古代的媵祭,即以新穀祭祖先。漢代的媵祭在立秋日,《後漢書.劉玄傳》卷九十一:「欲以立秋日,貙膢時共劫更始。」可見用新穀祭祖由來已久,但秋嘗祭祖日期,在魏晉時期才逐漸固定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民間也有七月半的說法,意為從七月初一到十五持續獻供、祭祖、超薦。有些地區,如雲南諾鄧村至今仍保留著七月半的祭祖習俗,成為一年中除春節之外,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意義最大的傳統習俗。更有七月夜裡路邊點星星之火,河中放燈,並提供鞋子等習俗,普度鬼魂,為其引路,給餓鬼施食的要緊之事,民俗謂之施孤。
南北朝時期,顏之推所撰《顏氏家訓》享譽千秋,開後世家訓之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的珍貴遺產。歷代學者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範,更納入《四庫全書》子部。這部家訓之祖中記載:「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這段教誡顏氏子孫的家訓,更是真實、有力的體現出當時儒家習俗和佛教盂蘭盆會已經完美融合,深入民心。
道教中元節的演變過程。
中元節淵源於道教三官和三元日,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稱三官。世俗有說,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道經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辰日即為三元日,故以農曆的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北魏時期,將三官和三元相結合,出現三元節。大約隋唐後,才出現單獨於中元日舉行大獻儀式的中元節。唐代三元節,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明代以來,每逢三元節,人們都要到廟宇祭拜三官,懺悔罪過,祈福免災。時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葷食素,稱為三官素。《道藏》記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依《三元品戒經》三元謝罪之法,中元節就成為懺悔、謝罪自身,拔度九祖,惡對罪根,拔億萬祖先長夜之魂的道教重要節日。
甲三、佛教盂蘭盆會傳入中國,發展於中國,融入中國。
盂蘭盆會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盂蘭二字翻譯為解倒懸,是極苦的意思。這是一種比喻,是人死後墮落於三惡道中,如餓鬼道中的眾生,似被倒懸著一樣,極為痛苦。用盆器盛著各種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先亡倒懸之痛苦。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傳說是在梁武帝時代,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甲四、三教一源的中元節。
民間七月祭祖習俗,與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會,皆以孝敬為根基,以供養、懺罪、普度為主題內容。三教一源,祖德流芳,中元普度,如今的中元節已成為儒釋道三為一體的華夏民族傳統節日。二0一0年五月十八日,在中國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被列入民俗項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元祭祖,齋、懺、超薦的宗旨和方法。在整理這篇報告時,更清楚的認識到,道教和儒、佛一樣,原本都是教育。佛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切眾生成佛,儒家的教育目標是成聖賢君子,道教的教育目標是成仙作天聖。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學道者,皈依道、經、師三寶。道寶,太上三尊也;經寶,三洞、四輔真經也;師寶,十方得道眾聖。這與佛教的佛、法、僧三寶不謀而合,都是教法和證法的核心。中元祭祖是儒釋道三種教育的完美結合,因此,若要圓滿此功德,必依據正確的教育宗旨和方法。
三教中元祭祖的基礎都在發心。
《無量壽經》世尊所言「宜自決斷」,就是講發菩提心。勸導一切眾生於生死輪迴有正確的認知,抉擇自己此生是要仗佛力轉迷為悟,還是繼續靠自力輪迴顛倒。道教的三元節和中元節,也都是講究懺悔謝罪自身,拔除自身罪根,度億萬祖先長夜之魂。儒家民俗中的秋嘗祭祖,以新米供養,請祖先品嘗,除體露深厚的孝道根基外,更展現出民族勤勞的美德。後世子孫若不發心勤勞耕作,次年秋嘗時節,只能眼看他人果實豐收,而自己的祖先也因此蒙羞。可見三教中元祭祖的基礎都在發心。
中元祭祖之供齋法,重在心齋。
自古以來,無論是傳統民俗、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會,都離不開供齋,獻供儀式是祭祖的重要環節和內容。儒釋道三教的教學都注重實行,《顏氏家訓》就提出「學貴能行」,淨土法門更著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動念。因此獻供儀式就如同後世子孫遵守佛訓、祖訓、家訓,然後拿出學習成果供養佛陀和先祖。供桌所擺放的物品只是一種象徵,若無潔身自好的品德,心得開明的見地,了脫生死的把握,當生成佛的信願,供齋就形同虛設,就違背了三教均注重實行、實修的教學理念。
中元祭祖的懺悔法就是守住孝、慈的根本戒律。
道教尤其注重因果教育,強調善惡果報,惟人自召,乘除分明,毫釐不爽。而七月十五中元節,地宮赦罪的本懷在於慈悲惠利罪苦之眾,講求改心方能改境。有言:「學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積累功行」,三元節的三元齋即是依據《三元品戒經》之三元謝罪法而來,嚴持其一百八十條戒律,以改過謝罪為懺。
佛教盂蘭盆會,七月十五是解夏日,又是佛歡喜日,亦是眾僧自恣日。僧眾於此日結夏安居已畢,便在大會中任由眾人恣舉自己所犯之罪,並對著其他比丘作懺悔,叫做自恣,又名隨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隨意檢舉自己的罪過。當日一切僧眾,均精持律儀,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時候設齋供僧,功德最為殊勝。佛教和道教於此特殊節日,均以嚴持戒律為懺悔改過。
道家供祀虞氏帝舜(即舜),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於儒家有特別意義,孟子繼孔子之後,於儒學的巨大貢獻之一就是推崇舜的孝道。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環境,然而卻以其真摯的慈孝,使欲殺不可得,即求常在側,其美名亙古流芳。可見地官的品德即是孝、慈,孝感天地,慈無不勝,孝是一切善法的根,慈能化一切劫難。唐代三元節,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也是慈的表現。所以,孝、慈是懺悔改過自身的最根本戒律。
《無量壽經》中,世尊在「宜自決斷,洗除心垢」之後即宣說「言行忠信,表裡相應」,這句話就是懺悔改過的戒律。我本來是佛,我本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孝子,我本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慈氏,現在我迷惑顛倒在外表,但我真心並無改變。所以言行忠信,表裡相應,就是恢復我本來的孝、慈,以此為根本戒律。孝,當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我父母;慈,以一切眾生為佛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老法師點評
老法師:中元祭祖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一樁大事,中國文化之優秀,許多人都掛在口上,優秀在哪裡要落實,落實裡面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祭祀。祭祀的意思是什麼?不忘本,《論語》裡面說「民德歸厚」。現在這個社會為什麼變成這樣子?本忘掉了。父母是本,本之本是祖宗,誰還記得祖宗?誰還想到父母?現代人的概念,起心動念無不是財色名利,他心裡頭有這個東西;孝親尊師,沒這個概念,沒想到。
現在地球上的人,就像湯恩比所說的,走到了三岔路口,一條是生路,一條是死路。死路是這個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滅絕了,為什麼會滅絕?戰爭,未來的戰爭是核武、是生化。核子彈爆發,空中連我們肉眼,甚至於顯微鏡都看不到的細菌,在高溫之下全部都滅亡,那是最徹底的消滅生物,多麼可怕!第二條路,湯恩比說,人類必須覺悟,徹底放下貪婪,還得要世界統合,成為世界國家。什麼人有能力來承擔這個使命?他在晚年非常相信,有堅定的信心,他說這個任務必定是中國人。他舉出歷史的證明,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他的很多觀念,是從中國遠古歷史而來的,得到的結論。
中國在歷史上,負有盛名的是周朝,夏商周,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但是周朝八百年的最後五百年是春秋戰國,亂世,人民苦不堪言,熬過這五百年。這五百年,諸侯不聽周王的話,各自為政,互相征伐,戰爭不斷。今天這個世界,就像是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他老人家過世是一九七五年,他八十五歲,二戰之後他完全看到了。他說二戰之前,地球上主權國家只有四、五十個,二戰之後,他還在世,他所看到的,一百多個了,幾乎增加了一倍,許許多多的殖民地都變成了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愈多,就像春秋戰國的諸侯,他們會競爭,競爭升級就鬥爭,鬥爭升級就戰爭。要避免戰爭,唯一的方法就是大一統,世界變成一個國家,像中國夏商周一樣。他是這麼個想法,這想法也很有道理。
為什麼說只有中國來統合?統合不用戰爭的方法,是用道德感化。他看到歷史上,漢朝、唐朝在最興旺的時候,周邊的小國都自動的歸附,不是用武力的,自動的來朝貢,來歸順,聽中國領導人的教誨。他相信這段歷史,他說中國人有智慧,有統一的智慧,有統一的理念,有統一的方法,有統一的成果,有統一的經驗,這是全世界其他國家民族沒有的。非常可惜,他一生沒有遇到《群書治要》,如果他要遇到《群書治要》,一定就指出來就是這個,就是這個東西。
中元祭祖這個法會,它的精神,提倡孝道。孝是自性的中心點,中國傳統文化就從這裡發出來的,這個是過去我講得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從哪裡發生的?五倫裡頭父子有親。這個親愛是自性的,是從真心發出來的,它不是妄心,這裡頭沒有附帶條件的。換句話說,這個心,父子親愛,在什麼時候?我把它拿到一百天,人生百日,體露真常。小孩出生一百天,還沒有分別,當然沒有執著,每個人去跟他接觸他都歡喜,他用真心對待,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天真,這真正純粹的天真。你看,他對他父母那種真誠的愛,對一切人也是那樣的真誠愛,他沒有分別,他不認識誰是父親、誰是母親。一百天以後,慢慢認識了,認識他就被染污了,他心就不清淨。一百天之內的時候沒受染污,所以非常清淨。
中國老祖宗看到了,這個天真比什麼都可貴,於是想到這天真好,如何能將這個天真,真愛,自性流出來的真愛,這個愛是什麼?是佛的慈悲,是神聖的愛,是上帝的愛,是自性裡頭的第一個德,根本的德,所有一切都是從這個愛心裡頭流出來的,一切善法。所有一切不善,從阿賴耶流出來的,阿賴耶迷了,妄心。老祖宗了解這個狀況,就想到,如何能將這種真愛、真心保持永遠不喪失?他慢慢長大,慢慢受社會的染污,染污就愈來愈嚴重,所以教育從這興起來。
怎麼教?我們今天叫紮根教育,古人叫胎教,要求母親懷孕的時候,就要用真心去愛這個胎兒,起心動念不能有偏邪,為什麼?影響小孩。又特別舉出文王的母親,我們相信像文王母親那種人很多。周家在開國的時候,三位聖賢的婦女教出三個聖王,文王、武王、周公,這中國古代大聖人。孔子對於文、武、周公,特別是周公,讚歎備至。文王的母親懷孕的時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言,口不出傲言,佛家講的身口意。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佛菩薩要求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用真心。真正能做到眼看東西清淨,耳聞音聲清淨,言語柔和,像文王母親太任,不視惡色,不聞淫聲,淫意思廣泛,過分的都叫淫,無論是愛好,還是討厭,不能過分,過分就不好,口不出傲言。
小孩生出來之後要照顧好,為什麼?他會看,他會聽,他已經在模仿、在學習,你不要說他不懂事,那你就想錯了。所以,孩子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純正,沒有邪惡。要看多少天?要看一千天,就是三歲。從出生到三歲,母親關照,一切邪惡,他沒有看見、沒有聽見、沒有接觸到,所接觸到的全是正面的,這個根紮得好。所以他到三歲,他就有能力辨別邪正,正的他接受,不正的他會排斥。古人諺語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這個根紮下去,八十歲都不會改變,這個難得。所以根多厚,為什麼古人有智慧,現在人沒有辦法相比。可是現代人認為古人不懂科學,認為現在人聰明智慧超過古人,錯了!知識超過古人,智慧不如古人。智慧是從心裡流出來的,知識是學來的,是從見聞學來的。今人,現在學校所教的,知識,不是智慧,中國古人教的是教智慧。智慧不是老師教的,老師有方法誘導你,讓你自己開悟。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智慧,開悟了。怎樣開悟?心清淨、心平等就開悟,清淨是定,平等是定,《無量壽經》經題上的清淨平等,持戒得定開智慧,覺就開智慧。
用什麼方法修戒定慧?用讀誦的方法。知識分子喜歡讀書,用讀書這個方法修禪定,叫你天天念這一本書,不能念太多,太多什麼?會打妄想。一本書,念得很熟,不要求解義,意思讓它自己出來,只管去讀。讀的時候讀熟了,不定遇到什麼機緣,豁然大悟,全明白了。這一本書明白了,一切書本全都明白了,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切通了之後,出世間法通了,世間法也通了,這叫真智慧。這是佛門教學的方法,東方聖賢教人的方法。
所以上官這個東西,我建議在中元節的時候印成小冊子,口袋書,可以放在身上,非常重要的一份孝道的教材。她很用心,非常圓滿,把儒釋道講清楚了,最後儒釋道融成一體,成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參加中元節之前,一定把這個看幾遍。她所提到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發心,發什麼心?一個是孝,一個是敬。你要是不能夠了解祭祖的精神意義之所在,這個孝敬心發不起來。這篇東西你念上個十遍、八遍,也許幫助你把孝敬心流出幾分。每一年中元節,我相信一年比一年殊勝,一年比一年提升,這是好事。
節錄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中元祭祖」齋、懺、超薦的意義和方法」 上官居士、慧嚴法師、丁嘉麗 (共一集) /7/19 台灣台南極樂寺(節錄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02--集) 檔名:29--
白癜风医院治疗哪里好北京普通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