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起源 >> 【中元节】中元节从何而来?又有哪些忌讳?
【中元节】中元节从何而来?又有哪些忌讳?
民间对先祖亡灵的崇拜,与佛教盂兰盆节、道教中元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期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起初,“秋尝”的日期其实不肯定,《礼记·月令》中写到在孟秋(农历七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后来逐步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对祭祀亡灵,是个很好的选择。
“7月半”也叫“盂兰盆节”,这个名称体现了该节的佛教因子。“盂兰盆”是梵语音译,意思是解倒悬之难。佛经中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10大弟子之一目连,其母死后堕于饿鬼道中受苦,目连用神通之眼看到后十分伤心,以钵盛饭应用法力送给母亲吃,但是饭一到口边即化为火焰。佛祖告知目连,其母罪孽深重,需于每一年7月中以百味珍肴果品置于盆中,供养十方众僧,这样的功德广大,才能使他的母亲济度。目连依佛祖之意行事,其母终得摆脱。
南北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昌盛发展的时期。“目连救母”这则空门的孝义故事,也有人说是佛经译者根据中国孝道文化的改编,但不管怎样,它很合深受儒家忠孝观念熏陶的中国民众的口味。从这个故事动身,本属于佛教内部的佛腊日(佛历以此为岁末,七月十六日为岁首)兴起了盂兰盆会,供佛及僧,祭祀亡灵,以报父母生养抚养慈祥的恩惠。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兰盆会与“7月半”的尝新祭祖风俗合并,并开始肯定了七月十五日在中国节日系统中地位。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及时记叙了这1节日的新变化:“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文献也记载,推重佛教的梁武帝萧衍,每一年七月十五日入寺送盆供养诸佛。
而“7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道教的说法。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3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所以中元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道士们在这一天讲诵经文,为地官庆贺诞辰,为众鬼超度,同时信众们也设斋为先人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日超生。在统治者推重道教的唐朝,道教的中元节开始昌盛,并且逐步将“中元”固定为节名。
民间对先祖亡灵的崇拜,与佛教盂兰盆节、道教中元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因而,在遭到民间的广泛认同后,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步世俗化,融为了民间对亡灵的俗信中难分难舍的一部分,中元节成了一个关于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华夏民俗节日,全部“鬼月”盛大而丰富的民俗事象系统也因之构成。“7月半”从未取得过“鬼节”的正式称谓,但是以民间的思惟去观照,理解为“鬼节”也何尝不可。
农历七月,是我国民俗传说中的“鬼月”,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本是祭祀先人超度亡魂,地官赦罪之节日。但民间有言: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四鬼乱窜。民间认为是鬼月。夜晚、野外阴气重,中元节前后愈甚,尤其是七月十四的晚上。农历七月“鬼节”民俗忌讳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可能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品,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
3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4榕树放在家门口由于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5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6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7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品
8晚上拍照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1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9吹口哨很容易招来不干净的东西
北京中科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