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如何烧包汤氏族人必须懂得

发布时间:2020-6-17 9:02:46   点击数: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中元节,也有称鬼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四大祭祖节日,又与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寒衣节(十月一)并称为四大鬼节。道教有“三元”的说法,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三官”的说法,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元宵节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盂兰盆节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下元节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又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在这一天里,人们备好纸钱,烧给过往的先人。可是,烧包就和邮寄快递一样,假如忘记了收件姓名和填写方式,九泉之下的他们还能收到吗?今天我们来讲讲过去中元节是如何烧包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所谓烧包到底烧的是什么包。

包:也叫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然后用封皮封成包。包分为两种,花包和白包。他们的区别在于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就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白包是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是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其次,怎么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需要指出的是古人书写习惯是从上到下,从右向左,使用繁体字!基本格式如下: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上奉(恭敬地奉送给)第三列:故受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具(阳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运年中元大会叩化(农历XX年跪拜焚化)

备注: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

①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具体见附表);②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③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④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这个不用管。⑤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具体写法见附表)。

第三,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

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其次是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第四是夹包,就是将纸马夹在捆好的两包中间,表示把捆好的包抬上马背;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院子内或大路边)画一个半封闭的圆圈,直径约一米,出口对着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烧燃一把香后沿烧包圈出口到大路方向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一定空间的形状(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来认领自己的钱。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们来领用。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一起烧掉。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河灯也叫“荷花灯”,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人们认为,中元节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也称“烧包”。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这是因为“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在古代,羊代表吉祥之意。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不管是烧袱纸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灯,即使是阴阳相隔,也隔不开彼此的牵挂和思念,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珍惜当下,是中元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儒家祭祀祖先的意义是为了“追养继孝,民德厚望”。绝非是驱逐鬼神之类的迷信!何为孝?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祀之以礼。”追养是对亲恩的追思和缅怀,血姻归宗族的一种仪式。继孝是为了发扬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能逢年过节虔诚的祭祀祖先,那么他的仁义道德是日趋淳厚的,厚德才能载物,家庭有孝道才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从而帮助实现幸福人生。可见,祭祀只是孝道文化的积极体现。

小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qy/116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