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怀念逝者,重新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和

发布时间:2018-6-11 13:21:36   点击数:

所有的民间节日和习俗,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有的已经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的或许刚刚兴起,例如双十一。

他们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我们的记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例如,端午节我们吃粽子,中秋节我们吃月饼。春节我们俗称过年,贴春联,拜年等等。

这些节日有的可以用来怀念过去,但大多还是起到生活的调味剂的作用。

毕竟,节日,让我们活着的生活不至于太乏味,也增加了一些仪式感。

当中,也有给去世的人过的节日,缅怀先人。

比如清明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就在今天,农历的七月半,也是一个给去世的人过的节——中元节。

我从小就听家人说,那是阴间的过年。

我对这个节日有特别的感情。

或许是我从小就喜欢这种神神秘秘的事物吧,也或许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原因,在这一天,我们地方有特别的节日庆典,热热闹闹的。

更或许是因为每年到七月半的时候,家里都会准备很多东西。零食,水果,蔬菜,还有肉。更多的是一叠一叠的纸钱。

阴间的过年和我们的过年大同小异,一切都要像是家里去世的人都回家了一样,一点都不能马虎。

关于中元节,是有一整套的礼仪程序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同样的经历,还是说,大家对这个节日反而选择避而不谈,敬而远之。

可是大家知道吗?

这个节日,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四大祭祖节日,又与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寒衣节(十月一)并称为四大鬼节。

现在大家所经历的中元节,听得更多的是,“今天晚上不能晾衣服、不要晚上拍照、不要捡路边的钱、不要喊名字、不要随意勾肩搭背……”

要不然,会招鬼的。

殊不知,正是这些所谓的中元节20条禁忌,让我们错误地认为中元节是宣传所谓“封建迷信”的日子。

从而渐渐被人们忽视。

可是,中元节真正传达的是敬畏精神,宣扬的是一种感恩文化,更有孝道的教育意义。而敬畏和感恩恰恰是今天的人们所缺失的。

今天早上,小源就在办公司里听到一个同事说,“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什么我家楼下那么多老人在烧纸。”

可想而知,中元节已经渐渐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里了。(小源心想,是不是国家有法定放假的节日,在我们这一代人里,才认为是节日呢?)

回到中元节,我觉得如果以“封建迷信”为由,抵制传统文化,这是愚蠢至极的做法。我们应该去理解节日背后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走进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对得起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我们再看看近年来,我们的国人是不是非常热衷于庆祝国外的“万圣节”,同样是鬼节,为什么“万圣节”可以盛行,“中元节”却被说迷信。

我们这一代人,到底怎么了?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中元节,我找了很多资料,最后从中元节所要宣扬的敬畏、感恩和孝道入手。

感恩先祖,敬畏自然

七月十五是月圆之夜。

远古时期,人们崇拜月亮,视月亮为时间、生命之神,每逢月圆之夜都要载歌载舞举行庆典,也就是“跳月”,因此中元节的起源与月亮崇拜有关。

中元节还与上古时期迎四时之气、四时祭祀先祖的礼俗有关。

七月十五在古时候被称为“秋尝”,意思是七月初秋,谷物成熟了,用新收获的粮食来祭祀先祖,给先祖“尝新”,同时也祭祀土地和庄稼。

所以中元节祭祀先祖,既是感恩先祖,向先祖汇报丰收,同时也传达了对粮食、土地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周国平说:“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

人类只是向自然借了一块地方,被赐予了一段时间,以生命这种形式出现、存在,并享受生命的甘美。也正是在这块地方、这段时间里,有动物、植物和雷电山川与人类作伴。

所以,对自然要敬畏,对同行的伙伴要谦让、客气。不但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人类还要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很多人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神,但是却相信自然拥有神秘的力量,是一个有情有灵的生命体,敬畏是会得到回报的。

保持一颗敬畏的心与自然相处,获得的将是两者平等的尊敬和万物的圆融。

三元居中,善恶有数

中元节来源于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三元”相对应的就是三个节日,其中的上元节就是元宵节。

道教又有“三官”的说法: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

相传七月十五这天,地官出巡人间,分辨善恶,并察看人鬼劫数,所以那些饿鬼囚徒也在这一天聚集起来,等待赦罪超度。

目连救母,宣扬孝道

中元节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来源于《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

目连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号称“神通第一”。

他在修行中仍然很想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发现母亲已经变成饿鬼,吃的喝的都没有,境况可怜。

目连于是运用神通,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伤心,就向佛陀求助。

佛陀对目连说,他的母亲在世时,做了不少恶事,犯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后来佛祖告诉目连解救他母亲的方法。

佛陀说:“你的母亲生前罪孽太深重了,不是你一人之力可以化解,必须仰赖十方僧众,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五果共同祭祀,才能解救。”

于是目连举行法会,诵经施食,终於解救母亲的灵魂。从此以后,佛教徒们都会在这天举行功德法会,为孤魂饿鬼超渡亡魂,这便是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盂兰盆节也因而具有孝亲的正面功能。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善恶到头终有报,头顶三尺有神明。

所以我们应该像古人那样敬畏天理,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善去恶。

三教合一,慈悲普度

今天的七月十五虽然通常称之为“中元节”,其实它是融合了儒家的祭祖节日,历史上的道教“中元节”,以及佛教“盂兰盆节”,这样“三教合一”的一个祭祀祖先鬼神的节日。

中元是由上元而来的。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那么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由此中元节有放河灯的习俗。

人为阳,鬼为阴;陆地为阳,水下为阴。所以,上元节张灯是在陆地,而中元节张灯是在水里。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古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代表还没有忘记那些冤魂怨鬼,这表现了古人的慈悲。

道士在这一日的夜里诵经,进行十方普度,让饿鬼囚徒得到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就是“盂兰盆会”。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倒悬。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

中元节人们还会“烧街衣”,在天黑后,带着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目的是让那些无依无靠的孤魂有衣服御寒,有食物填饱肚子。

生命是没有尽头的

这样一梳理,大家对于中元节,是不是又有不一样的认知呢?

这些仪式,在很多人眼里看来都是繁琐和劳神费心的。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们家也还是一直沿袭着传统,一直到今天。说是迷信也好,迂腐也罢。

或者说你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灵魂,还是觉得人死之后毫无知觉都没有关系。这和科学无关,关乎的只是人的情感。

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关于生命的记忆,是无限的。我们的先人,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远离了我们,但是关于他们的记忆,对他们的某些情感仍旧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后辈会记得,会想念,所以这样说来,生命又是没有尽头的。

生命的思考

古人认为,死亡其实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电影《超体》有一幕,在法国巴黎街头飙车的那里,男主被吓得不轻,说,“我们要死了。”

然后,Lucy面无表情很高冷地回了一句:“weneverrellydie。一切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活法儿而已。”

所以,后人对先人,须常怀一份感恩之心。

怀念逝者,重新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和追求,就也不会再谈鬼色变了。

时过境迁,中元节在中国节日体系中已处于边缘,在近现代历史上处境尴尬,然而,关于中元节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感情,千百年来已经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甚或进入每一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提醒今人,思考自己今天活的经历、方式和生命的追求。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小就开始我们的生命教育吧,只有对生命的敬畏,才会真正地把“活着”当成美好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

犹如我看的书越来越多时,我对死亡的思考也越来越平淡,虽然害怕,但是,却很坦然。我曾经对我妹妹说过,“我想把我所有的账号跟秘密都告诉你,如果有一天,我在途中,再也回不来了,至少,我还能留下这些,给家里一些补贴。”

最后,我妹妹回了我一句,“神经病。”

作者简介

我只是一个热爱教育的90后小伙而已

赞赏

长按







































北京医院皮肤科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长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qy/103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