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香文化香道百问之三

发布时间:2017-9-21 9:32:00   点击数:
21.汉魏时期描写香品的代表作有哪些?

这一时期香文化繁盛的标志是文人多以美好的香气作为写作的素材,如:西汉气势壮美的大赋常写到香草香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以华美的辞藻描绘出遍地奇芳、令人神往的众香世界,如《子虚赋》言“云梦泽”之胜景:“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射干,芎藭菖蒲,江离蘼芜……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大意是:“云梦泽东有种芳草:蕙草、杜衡、兰草、白芷、杜若、射干……北有森林巨树,黄楩、楠木、樟木、桂树、花椒、木兰……”

汉武帝与香的故事也是魏晋之后文学作品的常用题材——武帝对宠妃李夫人早亡深为悲恸,以皇后之礼葬之,命人绘其像挂于甘泉宫。白居易的乐府诗《李夫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魂之不来君心苦,魂之来兮君亦悲。”、“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等。这些亦真亦幻的故事,使各类异香在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同时,似乎也更贴近了生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不仅香文化的传播是如此,人类早期众多的文化传播中都会含有这一历史的印记。

22.隋唐时期描写香品的代表作有哪些?

绝大多数的唐代文人都有咏香诗作(或有诗句涉及到香),许多人的咏香作品相当之多,如王维、杜甫、李商隐、刘禹锡、李贺、温庭筠等等。

杜甫有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王维有诗:“日色纔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所写就是唐代的朝堂熏香的场景,殿上香烟缭绕,百官朝拜,衣衫染香。杜甫的“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白居易的“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皆以“香”喻“花”,亦见唐代文人对香的熟悉(“百和香”指用“百草之花”配成的一种熏香,是以“各种香药”配成,传说汉武帝曾“焚百和之香”迎西王母。)。

另有李煜的“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王维的“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和“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杜甫的“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和“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李白的“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和“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白居易的“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和“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刘禹锡的“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和“博山炉中香自灭,镜奁尘暗同心结”;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和“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温庭筠的“香兔抱微烟,重鳞叠轻扇”和“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还有如李贺的“练香熏宋鹊,寻箭踏卢龙”和“断烬遗香袅翠烟,烛骑蹄鸣上天去”;杜牧的“桂席尘瑶佩,琼炉烬水沉”;陆龟蒙的“须是古坛秋霁后,静焚香炷礼寒星”;罗隐的“沈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23.宋元时期描写香品的代表作有哪些?

香文化经几千年的全面发展,至宋已是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加之当代香事繁盛,使研究者具有实证的机会和条件,多部香学专著在这一时期问世了。如丁谓《天香传》、沈立《(沈氏)香谱》、洪刍《(洪氏)香谱》、叶廷珪《名香谱》、颜博文《(颜氏)香史》、陈敬《陈氏香谱》等等,其作者不乏当代名士、高官或著名学者。如《天香传》作者丁谓,是太宗时进士,真宗宠臣,官至宰相,诗文亦为人称颂。《颜氏香史》作者颜博文也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官至著作佐郎。《名香谱》、《南番香录》作者叶廷珪曾任兵部侍郎等。

还有苏轼、范成大等许多文人,虽无香学专书,但也对香和香药颇有研究,如苏轼在《苏文公本集》中有大量香药的记录、研究性文章。宋元后诗文常见“心字香”,多指形如篆字“心”的印香。杨慎《词品》:“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杨万里:“遂以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王沂孙《龙涎香》:“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蒋捷:“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筝调,心字香烧。”

辛弃疾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即生动描写了杭州城元宵夜香风四溢的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4.明清时期描写香品的代表作有哪些?

明清时期文人用香风气尤盛。从《红楼梦》前八十回对香的描写来看,曹雪芹不仅有日常用香的习惯,且深谙和香之法。贾宝玉《夏夜即事》或也反映了曹雪芹的生活:“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和香之法则有“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据《本草纲目拾遗》载,康熙年间曾有香家为曹雪芹祖父曹寅制藏香饼,香方得自拉萨,用沉香、檀香等20余味药)。

“明末四公子”之冒襄与爱姬董小宛皆爱香,也曾搜罗香药香方,一起作香,“手制百丸,诚闺中异品”。董去世后,这段生活尤令冒襄万般怀恋,说道:“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未着枕,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熏篮,拨尽寒炉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今人与香气俱散矣,安得返魂一粒,起于幽房扃室中也。”(《影梅庵忆语》)。

明清时期的香学文论也较为丰富,各类书籍都常涉及到香,其中影响最大、最突出的应数周嘉胄的《香乘》。周嘉胄是明末文士,今江苏扬州人。《香乘》是内容丰富的一部香学专著,汇集了与香有关的多种史料,广泛涉及香药、香具、香方、香文、轶事典故等内容,但遗憾的是,缺少不同类别香品的香药炮制要诀及和香规程,还缺少香方的应时变化之理,是为不周之处。周嘉胄还著有《装潢志》,是书画装裱方面的重要著作。

《普济方》、《本草纲目》等医书对香药和香品也多有记载。《本草纲目》几乎收录了所有香药,也有许多香方和香药为主的药方,用来祛秽,防疫、安和神志、改善睡眠及治疗各类疾病。包括“烧烟”、“熏鼻”、“浴”、“枕”、“带”等用法。如:麝香“烧之辟疫”;沉香、檀香“烧烟,辟恶气,治瘟疮”;降真香“带之”、安息香“烧之”可“辟除恶气”;茱萸“蒸热枕之,浴头,治头痛”;端午“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明清咏香诗文数量甚丰,可见于各类文体,还有许多对香的点评,文辞隽永,堪称妙语。被《人间词话》称为宋代后“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也多有咏香佳句,如:“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另有席佩兰诗《寿简斋先生》有名句:“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袖添香”是至今多为人们引用的诗句之一。袁枚亦有《寒夜》一诗写焚香读书,因夜深不睡而被夫人训斥,颇有情趣:“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明清还有许多专写某一香具、香品的诗词,如瞿佑《烧香桌》、《香印》,王绂《谢庆寿寺长老恵线香》,朱之蕃《印香盘》、《香篆》等。

25.古代民间为何烧香?

香虽是形而上的高雅之物,上品之香价逾黄金,但烧香、用香在寻常百姓家也是日常之事,民间通常在节日以祭祀烧香达到祈愿福祉、寻求平安的目的——大概从一年的腊八开始,“腊日祭”,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等主要祭祀仪式开始的时间,这一天人们还要祛疫,祈求健康;腊八之后,腊月二十三日,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更是需要烧香;除夕之夜、正月初五路神生日、正月十五上元节、二月二日春龙节(龙抬头),还有寒食节、清明节、立夏节、天贶节、翻经节、七夕、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地藏节、中秋节、重阳节、祭祖节等等众多节日,都是祈福烧香的日子。除了特殊节日,人们在遇有红白喜事、孩子初生、建房淘井、科举得中、合同立约、义结金兰、天灾人祸、发财丰收等,是一定要举行相应仪式的,烧香则是仪式上必行的程序之一。当然有些人家或商户供尊财神或是其它神位也是要烧香的。

26.民间烧香都有哪些形式?

中国人对烧香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对宗教的敬畏,不敢随意冲撞;另一方面,求拜烧香是为了请神保佑。烧香,在香港台湾地区常称为拜拜,是最常见的敬神方式。点起香烛,向神拜上几拜,更虔诚的,则跪下叩头几响,同时心中默默祝祷。

民间的烧香有许多习俗,其中一个是所谓烧头香。头香就是第一炉香,尤其是新年的第一炉香。老百姓认为头香,效力最大,可以获福最多,所以常常争烧第一炉香。如果是新年(农历正月初一)烧头香,虔诚的香客常常在除夕的午夜就开始早早等候了。除了烧头香,某些地方的民众还有烧十庙香的习俗。就是在初一早晨,提着香篮,连续烧满周围十座庙。其用意与烧头香相近。









































北京哪能治疗白癜风
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92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