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内容 >> 村落文化亟待纂修的民俗遗存
村落文化——亟待纂修的民俗遗存
作者:王建设
倾力打造一个传播知识、分享见识的平台,欢迎各界朋友 广布于村落的民俗器物是过往生活的表征和留存,应该予以珍视和普查、登记、搜集、保管、保存。民俗文物的具体内容,又可以说是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荷包挂垫,无物不有,无所不在。如生产工具、作坊器具、民居农具、服饰炊具、节令用具、娱乐玩具、民间美术、器乐道具等等。举凡民间物质文化,均在其列。
譬如,在中国农村,典型的四合院不单单是几间房子,它是村落文化的立体结晶,记载了村民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生活方式。第一,隔绝内外,一家人的活动,都在墙院内,显示出与外界的独立性,第二,伦理秩序,从四合院的布局上,体现出传统的“礼”和“孝”的概念。第三,风水禁忌,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雅居生活,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今天,四合院离我们已经渐逝渐远,而它的文化内涵却永掘不尽,与其思维逻辑、结构方法相联系的文化精神和生命状态,尚未能从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就此消失。
二、触目惊心的村落生存状况
中国最大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仍然基本处在农耕文明时期。村落是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栖息地,迄今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国人还是土地的耕作主人,继续在村落农耕课桑,繁衍生息,享用着世代相传的传统文明。
由农耕文明繁衍的村落文化,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特性,因而在村落里这两类遗产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属一个文化与审美的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过去,我们曾经片面地把一些传统村落归入物质文化遗产范畴,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忽略了村落灵魂性的精神文化内涵,徒具躯壳,形存实亡。传统村落的保护必须是整体的文化保护。
村落的建筑无论历史多久,都不同于古建;古建属于过去时,乡土建筑是现在时。所有建筑内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须不断地修缮乃至更新。所以村落不会是某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它的历史不是滞固和平面的,而是活态和立体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基地的村落,首先是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是农村社区,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文保单位”,它面临着改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在另两类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显然都没有这样的问题。
村落的精神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民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也是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数以百万计各族各地根性的传统村落的存在,中华文化的灿烂就会黯然失色得多。
可是,近年一些对村落调查和统计的数字令人震惊——年时中国自然村总数尚为万个,可到了年就骤减为万个,10年内减少了90万个!显示着村落快速消亡的势头锐猛。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以来,很多村落的原貌正在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巨大变化。不仅许多古人遗留下来的古迹正在消失殆尽,村落中许多的古老传说、曾经鲜活的民众文化和民间艺术、传统的民俗事项,随着一批一批老人的去世,也将随之失传,一些古老的村落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更是将逐渐被湮没,被遗忘。如果不及时对村落的文化、民俗进行抢救性的整编,再过几年几十年,中国的本土文化将面临消亡,民俗文化将面临断层,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是建设了一个仅仅有着经济意义上的空壳。尤其是不能给村民留下一笔文化遗产,将是件永久的憾事。
巨量村落的消失,其原因不外乎三:首先是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二乃政府行为的城镇化,撤村并点力度强势,所向披靡,大量“蚕食”了周边的村庄,它直接导致村落消失,是近10年村落急速消亡最主要缘由。三归咎于城市优越的新生活方式,成为愈来愈多年轻一代农民倾心的选择。许多在城市长期务工的年轻农民,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解势所必然。
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也随之灰飞烟灭。这是国家当前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
三、村志编修乃民俗的最佳展演
就宏观而言,村落社会的变迁始终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主体内容,这不仅因为在区位结构中村落占居绝对的多数,还因为村落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以更深的层次上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传统。如果不从村落社会研究入手,就很难真正获得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认知价值的认识。微观上说,一个村编写出一部村落文化典籍,其最好的形式为村志,以村志记载村落发展演变的历程,其中全方位的记载村落民俗文化,作为资治、存史、教化的文献留存于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一件利国、利村、利民的大好事。再从当前实际来看,村志承载着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盛世,意义特殊显而易见。今日提倡编纂村志,实际上等于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了一次深刻的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再过若干年,中国广大人民生活将要整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因此说,目前经济无论怎样发展,不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农村的历史和现状,是偏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的。
但是,多少代以来,生养我们的村落大多名不见经传,身不在典册,它进不了一直是由文人文化中记录的大背景、大历史。在旧时,处在社会下层的民众无法掌握文字,承载和传播村落历史和记忆的,只能主要是靠口头传承或是行为方式,但这种口头传承往往会受人的因素制约。因此,当前编纂村志乃农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最佳载体。
1、村志对本土文化的包容并蓄
不可否认,编修村志是保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村级资料的最佳载体。蔚为大观的村志乃规模最大的地域文化集群,所载事物,上可至起源,下至成志之日,来龙去脉,悉数记载。不少关于历史文化、自然灾害、矿藏、物产、水利、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珍贵资料,皆录于志。优劣兼记,真实客观。
村志的包容性决定了村志地域文化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和魅力所在。民俗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北方寒冷地区和南方温暖地区人们的着装就有区别,城市和乡村的服装也有很大差异。饮食文化的地区性则更明显。以主食为例,北方食粟而南方食稻,是七千年来形成的差别;譬如中国饮食,近数百年来形成了川、粤、苏、鲁四大菜系及若干小菜系。居住方面,北方四合院、江南水乡民居、晋陕窑洞等等,分别展现了不同的地方特色。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乡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有关。
从民俗的角度上说,凡方言皆产生于乡村。尽管我们还不能断定语言的空间差异之造成与自然环境必然有关,但可以肯定,自然环境的因素有助于强化语言的空间差异,有助于方言的长期保留。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是文学艺术。文艺创作采取什么形式,取决于地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如地方戏曲,有豫剧、平剧、沪剧、粤剧、黄梅戏、潮汕戏、川戏等。由于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源于底层生活,因此必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在广大农村,由于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不仅存有大量的古文化遗址,还有无数名人英烈;不仅有道不完的传说典故,更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艺文字画。
从方志功能来说,村志的体例,谓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举凡述、志、记、传、图、表、录等皆可运用,其中就有对村庄历史衍变、物质文化、村俗文化及谱牒文化的重点记载。如果记述到位的话,一志在手,便可对村落文化起到“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轻估。可以预见,村志所记的在今天看来十分常见的日常生活资料,很可能将来就是文化学者和历史学家所梦寐以求的“瑰宝”。试想,假如我国数以百万计的村庄都理清了自己的历史,这将使中国史学发生多么深刻的变化!
目前业已编出的每一部村志,都透析着质朴的乡民豪情,这些往往为专业史学著作所欠缺。村志的入志对象包括全村的民众,农民之间有着非族即亲的血缘关系,有比城市要紧密得多的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几乎人人互相知根知底,叙史真切实在,一般少隐讳和曲笔,修志的目的非常明确,全在教育子孙后代勿忘先辈创业之艰难,务求发扬光大。
2、村志承载村落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各类志书中,村志较之其他文化类书籍更具有鲜明、形象的特点,更富有介入性。“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谓能爱国者,是谰语也”(《辽阳洲志乡土志》卷前)。爱国先爱村,爱村必读志。村志,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贴近、详实、鲜活,尤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从经济到文化,从生产到生活,从风情到民俗,从人文到人物,所记所载,紧贴村民,实实在在,具体形象,无不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村志以其特别生动翔实的材料,为村民提供了热爱家乡的生动教材,能够正确而又适度地调动人的恋乡恋村情结。
首先,村志既为一方之全记,举凡一地历史沿革,山川形胜,政治建置、人物传记、武备兵防、经济状况、风俗民情、宗教、异闻,无所不载,应有尽有,缺一不可。村志又是一个村落的百科全书。民俗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分,是村志必须记述的重要内容。忽视民俗文化变化的记述,“百科全书”将徒有虚名。其次,村志的特点之一就是地域性,亦即地方特点。而民俗内容是最能体现地方特点的门类。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民风,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在编写方志过程中,写出了不同的民俗,也就突出了各自的地方特点。第三,改革、开放、发展、竞争、创新,成为我国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方式、交流方式、交往方式、出行方式、礼义、节日习俗等出现新的变化。同时,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客观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的反映。第四,加强民俗文化变化记述,是保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科技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当然不可能是全部发生变化。因为,习俗作为文化现象具有相对稳定性。尽管如此,民俗事象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社会生活变化了,有的民俗文化事象仍旧保留,有的消失,又有许多新的文化事象产生了,许多新的民俗事象补充到旧的传统民俗中。
另一方面,村志是最具民族性的文化,在寻根问祖、追踪访亲中已经起到并正在起到巨大的作用。不妨看一看我国的城市居民以及海内外的华侨,只要上溯几代,他们中的大多数仍可以发现自己的祖先原先也是农民。即使上溯几代以上没找到先民,由于持久的传统和强大的农村氛围双重影响,从其身上也都不难发现农民习俗和思维的胎记。尽管现在有人能恣情享有豪宅和数百万美元的豪华轿车,但传统节日时照样回归故里,掬一把黄土添坟上,烧一柱香火插坟前。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华民族是在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村落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素材。
村志既然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不可低估它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警示、借鉴作用。村志的集合是最全面、最系统的国情、地情调查,编修村志最大的宗旨是全面了解农耕文明的历史,是研究当今人们赖依生存的生态资源面临问题的最好方式。横向的看,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为了攫取和维持所谓的文明,人类付出的代价过于巨大,以致现代世界已十分迫切地感到保护地球、保护生态、保护资源为刻不容缓的当务之要。
村志还有一个实用功能之一便是,广为发掘和传承地方文化。村落一些古建古俗和流传民间的非物质文化资料入志,弥足珍贵。如地处湖北省保康县南部边陲的店垭镇格栏坪村,在编修村志时,被淹没了几百、几千年的古文化被发掘出来。其中发现了楚文化、西汉文化、三国文化和明清文化的重要线索。另外还有祠堂等古建筑遗存,其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名人轶事尚未失传。贺龙率红三军在此闹革命时,书写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仍清晰可辨。
年8月,河北省永年县龙泉村村民赵毓志等人在编纂《龙泉村志》搜集史料时,发现一本已有年历史的光绪庚寅年(年)翰林朝考卷。这一发现,对研究清代的科举制度和欧体楷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村志编纂的重要意义
编纂村志,是以村落的文化记录者和历史叙述者作为丛书的人文定位,通过记录村落的历史文化,也将从一个重要的体位来展演悠久的民俗和文化,从而为创建底蕴深厚的文化名村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村志挖掘记录的是村落原生态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记忆,本土气息浓厚,传统情韵深远,文化蕴味悠长,讲述历史真实可亲,因此也将能成为当地很好的乡土教材。
编纂村志,正是一个从草根重建文化自觉的新尝试。通过村志编撰者的努力,去追索、挖掘、发现和重建关于农民自身的、家族的和村落的共同记忆。使对村落文化的探索成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契机,促进对农村特质和地方文化的掌握,进而加强村落里的凝聚力,使农民成为有历史自觉、文化自信的群体。这样的村志编纂将会成为农村发展机制的重要环节,使我们对现代化发展的追求有反省的可能,对本土生活方式的文化价值有自我肯定的勇气。
王建设
(作者系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方志学会会员、北京芳满园文化有限公司顾问)
志叙千秋,书同万里,铁肩道义,妙手清辉!专业修志公司为您理清史脉,传承光荣与责任!。北京芳满园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种志书编纂的文化公司,由北京市年度十大读书人物卢桂兰女士创办,目前主要从事各种类型志书、个人自传、回忆录、企业歌曲、以及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年,卢桂兰参与了北京市朝阳区第二轮修志工作,卢桂兰独立主笔的《朝阳区三间房乡资料长编》在朝阳区乡镇资料长编中名列前茅,《朝阳方志》报上以《朝阳区三间房乡心血浇铸传世长编》为题给予报道。年,卢桂兰参与了《怀柔年鉴》、《雁栖年鉴》、《雁栖镇志》、《泉水头村志》的编修工作。年3月,卢桂兰独立主笔的近二十万字的《柏崖厂村志》定稿。6月,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北京市“十大读书人物”评选活动中,卢桂兰被评为第三届北京市十大读书人物。7月20日《北京日报》八版头条刊登了记者李夏至采访她的文章《卢桂兰:读书改变人生》,同一天,人民网、凤凰网、和讯网、新民网、东方网、华龙网、天津网、中华人物网等全国几十家主流媒体网站全部转载了李夏至采访她的这篇文章。10月,卢桂兰参与编辑的北京门头沟区《水峪嘴村志》定稿。年12月,卢桂兰的《梅林诗选》出版。年2月,卢桂兰参与编辑的《炭厂村志》初稿完成。3月,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卢桂兰以她的朴实真诚赢得了《北京大师藏资产管理公司公司志》的编纂业务。
如何把这篇好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①点击文章右上角的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名医院治白癜风的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8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