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内容 >> 玄门朝真须知
一、道教的创立及发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但远古时期的一些修道之士,都是隐循深山密林之中进行修炼.多则也不过三、五人在一起相伴,并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教”。到了东汉顺帝时期,张道陵敬奉老子为道祖,尊道德经》为圣经,创立了“五斗米”教。盛传于世,形成颇具规模的道教。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到了金元之际,陕西咸阳人王重阳.在山东昆嵛山“结芦为庵”创立了“全真教”。其弟子邱处机刨全真龙门派;谭处端创全真“南无派”;郝大通刨全真“华山派”:王处一创全真“嵛山派”;刘处玄创全真“随山派”;马丹阳创全真“遇山派”:孙不二创全真“清静派”.以上七真人称“北七真”。现在国内主要有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全真派主张”全神炼气”,“出家修真”,正一派则偏重于符篥、斋醮。二、道教的信仰有什么特点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和追求目标。道教信仰“道”,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一切的开始。宇宙,天地的变化,万物生长的盛衰,人的生老病死,都由“道”化生主宰。“道”是道教最高的教理,“道”以“德”显,由“道”“德”引申发挥出来的“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则是道教的最高教义,“道”具有虚无、自然、纯粹、朴素、恬淡、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十大特征,而这些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也就是说“道”体现于人谓之“德”,至此“上德”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上德”就是说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内在的,含蓄的、是无迹象可睹的、无端倪“道”相似,“道”具有什么特征,“上德”就具有什么特征,二者一脉相承。所以“之和“上德”的基本特征是“无”,用图表示“O”,这一“无”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一切的开始,无限圆满、至善至美,是至高无上的本体。道教主张追求的理想有入世和出世两种:第一是在世俗生活中,道教希求和平、无争、平等、自由、人人安居乐业、竟其年,与此并行的另一种是出世法,修道出家的志士以无为化导自身,除去一切私心杂念,不使事态挠心,使心恒处于常清常静,久久行持得道成仙,可外生死,免轮回。其它宗教认为人生充满痛苦,不可留念,因而主张把幸福寄于天国与来世。但道教却与此相反,认为人生在世是一件乐事,而死才是最可怕最痛苦的。因而道教是乐生、重生。大多数宗教还认为,人寿命的长短皆由天定,但道教认为,寿命的长短不取决于天,而取决于自己,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常规的自然事物现象,都可以得到改变。道教以种种修炼方法证实“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观点。三、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它诞生以后,一直起着巨大的社会作用。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清楚看出道教包括道家)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我们熟悉的张良、陈平、曹参、扶佐刘邦建立起汉王朝,推行“黄老无为之治”出现文景盛世,给汉武帝开拓疆域奠定下雄厚的人力物力。诸葛亮在三国纷乱中,能把蜀国治理得民安国富,并与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相处的十分洽。唐朝明相魏征是以道士作宰相,“贞观之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把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传向世界、同时也吸取了国外来的文明.使唐朝在中国历吏上、历代王朝中政治、经济、文化、医学为鼎盛之世。道教在社会改良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功绩卓著。如:东汉时期的《太平经》主张改革社会:弊病缓和社会矛盾。元朝邱处机邱长春真人劝成吉思汗欲得天下必止杀,敬天爱民乃治’国之本’,欲修身必清心寡欲。明朝刘伯温等一些历史名道都对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贡献。道教对古代的医药保健有所建树。道教主张长生,入欲长生必先做到健康长寿。所以道教极注重养生健身,继承发展医药学。如唐朝道士孙思邈继承、整理了唐朝以前医药学并加以发展,对祖国的医药学作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被后人称为“药王”道教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本来就源于道教的“练丹术”。道教热爱生她养她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道教对人体科学的研究必将成为指引现代科学的指路明灯,她将为中华民族的富强,祖国的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四、求道养德标准遵守国法,行忠孝,行清静,行推让,行诸善,慈心于物,济人之急,救人之危。祛恶扬善,受辱不怒,施思不求报,正已化人,以苦为乐,造福人类。不得欺凌孤贫,妄取人材,不得毁谤道法,轻慢经教。不得骂詈高声,评人长短。不得盲青行浊,毁善自誉。不得凶豪自任,自做威利,厌弃老病。不得贪嗔痴狠,两舌邪佞。五、入观朝真应注意什么善男信女到宫观烧香朝真,一定要谨慎从事,要念念存诚,出言吐语纯洁静雅,不可戏耍玩闹,言行不可有轻祖之意。进入殿堂莫要大声喧哗,若有人正在叩祖师时,不要站在叩拜者的前边。进入殿堂朝真拜祖,戴帽者应取下帽子,拄拐杖者,在朝拜时,应放下手中的拐杖。所带的提包不宴放在神桌上面。殿堂任何物品不要随意乱摸乱动,更不要一时好奇,敲打钟、鼓、磬、鱼等法器。各种法器不仅各有打法,且法器为敬圣持神之纶音,不可随意敲击,否则神责而召灾难,进入宫观参拜道祖,为的是消灾祈祥,但愿善信得福,千万莫要小失而获遗咎
六、如何做功德古曰:“以遗书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以积财与子孙,子孙未必能富,莫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何为积阴德?帮助修行者成真、修建庙宇、塑神金身、舍药、铺路造桥、替人解难、能方便人时且方便于人……有德不记德,做了善事不求回报.综上为积阴德。七、如何献神供品道教平日供香、茶、灯、花、水、果,供有一樘供、三樘供、五樘供、七樘供,最丰盛的为九樘供。五碗、或盘、或碟为一樘。供品一般有茶(茶叶、茶水)、果(干果、水果)、面制品、米制品、菜(青菜、干菜),具体供法是:把摆好的供品,双手端到供桌前.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一礼,然后放在供桌上。供品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茶、果、饭(米制品)、菜(青菜、干菜)、馒头(面制品)。还可以酌水献花以表诚心。八、如何敬香?信徒入宫观于殿堂内朝拜时.先在香炉中虔敬上三柱香。不上断香,不上没燃着的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上下摆灭,不可用秽气吹灭。三柱香点燃后,来到垫前双手举香与额相平,躬身一礼再到香炉前左手上香。香与香之间距离不可过寸。上香次序为先中。后左,然后再右上香.上香后复回跪垫叩。九、道教礼叩
七、道教礼叩姿势有二:(一)三礼三叩道教礼叩所谓“八十一化”即;足踏八卦,怀中抱一,手按十字。行礼时,双手上不过眉,下不过膝。其具体拜法是!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二是离跪垫约五寸,二足跟距离约二寸,足尖相距约八寸,形成外.八字状。双手于腹前相交,左手大拇指掐右手无名指根节.右手大拇指掐右手中指稍节,左手其余四指抱右手,躬身一礼,行礼时手与鼻相平不可高于鼻。然后掌心向内,掌背向外画弧,内滑落于胸口上,右手画弧线向下右左环绕,同时躬身。右手心向下按在垫上,左手离开胸口弧线向下左、右方向环绕,按在右手背上与右手重叠形成十字,双膝同时跪在垫上,左右手小臂同时着垫上,二肘尖与二个膝盖同在一条直线上,头叩在双手背上,头叩下后身如伏蟾一样。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紧接收回,双手复握如前,起身站定,此为一礼一叩。动做自始至终要慢、圆、连,无有间断停留。如此三礼三叩毕.是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转值殿道长.躬身一礼.此时三拜三叩完毕。(二)三礼九叩三礼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礼。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等道教节日,庄观道众做祈祥、祝寿接驾道场时,方文、监院拈香行此三礼九叩大礼。其做法与三礼三叩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三礼三叩是一礼一叩。就是跪下后磕一个头起身。三礼九叩是一礼三叩,即跪下后磕个头,(磕头时轻,戈三下,不可大起大落)。如此伏拜三次即三礼九叩。三礼九叩后向后退半步,复一礼,原地转向值殿道长躬身一礼,此时三礼九叩完毕。十、对住庙的道人如何称呼?对住庙的道人一般尊称道长,师父。十一、道教为何诵早晚功课,常诵的经典有哪些《玄门日诵早晚功课》是道教徒早晚必诵的两部经典,是修道者的基本法则。功课者,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修道之士要认真习诵,理解经意,深悟玄理,脚踏实地按经旨行持。道教讲结三缘,《早课》诵清静等经,即分轻清之意,可结仙缘o《晚课》诵救苦、升天、拔罪等经,可结鬼缘。同时还可结人缘o道教常诵的经典还有《太上三官北斗真经》。《高上玉皇本集经》.《真武经》,《寿生经》、《玉枢经》等经典。在经堂诵经要静心正韵,众人和音朗诵。若单诵独念,以修功为主者,初诵入耳进心,口诵心听,渐入心诵耳听,次入心诵心听,而至无.诵无听。身心具静、天地具无、一片光明
十二、道场道场是道教官观中的高功法师,经师为善男信女祈祷消灾,超度亡灵而设的坛,祭福神灵的宗教活动。道场分祈祥、度亡两大类。(一)祈祥道场祈祥道场是在白天为阳间人所做的祈福延寿、消灾解厄、事业发达、和睦平安、求子祝寿的道场。大则禳解灾疫。祈晴祷雨,祈国泰民安。小则为民安宅镇土,消灾解厄,祝福祝寿。(二)度亡道场度亡道场是在夜晚为亡魂所做的一种道场,道教认为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居阳下阴上为半阴半阳,元阳日日损失,阳尽纯阴人则亡,人死后魂升魄降,若有所滞被锁进丰都地狱,魄化为骷髅,抛于荒郊野外,沦滞于昏暗之中,于是生人为逝的亲人举行超度道场,设醮供斋,使其脱离丰都地狱之苦;同时也寄托着阳眷的悼念与哀思。祈祥和度亡道场有集体个人之分。集体道场是有原定日期,有众多信徒参加所做的道场。个人的道场是应斋主的要求。日期自定,单独为个别斋主所做的道场。十三、道教主要节日及道场正月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诞,祈祥道场。正月十五日上元节,祈祥道场。正月十九日邱祖圣诞,祈祥道场。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圣诞,太清祈祥道场。清明日清明节,度亡道场。四月十四日吕祖圣诞,祈祥道场。夏至日灵宝天尊圣诞,上清祈祥道场。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白天祈祥道场,晚上度亡道九月初九日九皇会,祈祥道场。十月初一日民岁腊,度亡道场。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祈祥道场。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玉清祈祥道场。十一月十一日救苦天尊圣诞,度亡道场。以上日期均为农历。十四、什么是戊日戊日诸神朝真,神不在位,故宫观不诵经、不礼神、不击法器、不做法事。戊日有明戊暗戊之分。明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暗戊其诀为:正羊(末日,二犬戊日,三在辰,四月期间不犯寅,五午六子七鸡酉日位,八月周流又到申,九蛇巳日,十猪亥日,十一兔(卯日,十二牛头丑日重十五、什么是开光神像开光是法师通过用各种法物及点晴(也称点眼)。使神灵临降伏之神像之上,使其具有通神启灵的开光,有庙观神像开光及家庭神像开光。庙观神像开光,首先择吉日雕塑神像,次之择吉日入神(同称上脏)将神身内外备齐后.再择吉日开光、点睛、走火、安座、奉拜等。家庭神像开光,一般都是从王艺品商店,请回雕塑的工艺品神像,然后送到庙观开光。家庭神像开光最好是在祖师圣诞之日,到庙观开光,借此良辰吉日。开光为最佳。开光只限神像或有灵性诸物,并非什么物品都可以开光,一些吉祥物,可以放置神桌前,获得祖师赐以福贵祥和之灵气,以佑护自己多福多贵,事随君愿。十六、什么是许愿、还愿?如何许愿、还愿许愿是求神护佑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得以实观,还。愿是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对神许下的诺言得以对现。许愿、还愿不需择吉日。随时随地都可以许愿、还愿。许愿之前最好能沐浴其身,斋戒净口。在神前敬三柱香,然后神前伏拜虔诚祈祷。默许所求心愿。祈求神灵护佑实现其心愿。许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势。有许做多少善事的、有许涌经、做道场、献神供品、重塑金身、助印流通善书、捐资修庙等。求神护佑实现心愿后。求神护佑之时许下的什么诺言必须兑现.最好是心愿实现后即可还愿,千万莫要欺心欺神。许愿而不还愿。十七、修行人需忍气吞声么忍气吞声这个问题对修行人至关重要,欲求大道必须忍气吞声。忍恶骂之毒如饮甘露。忍有二种:一种是世俗忍,就是能忍饥、渴、寒、热、苦、乐。一种是出世忍,能忍闻、贪、鳆、怒、痴、忍骂言、恶口、恶事等。能忍难忍的——忍,能舍难舍的——舍。忍辱二字的涵意极广,有拒受诸乐而受诸苦之意。无礼的侮辱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修行人若达到与世无争,不为七情六欲所动。遇迫害而无嗔,受福贵而不喜,心静如洁月下清澈可鉴的一池静水,那就达到了世上无一事不能忍的境界。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能忍辱就是与道相通的必经之路。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冤枉、侮辱、委屈、诽谤、打击等都应该全部接受,不做任何反抗。这就是修行人的一种高境界。唯有这样才能成为大“道”上的一员,才能够真正的超凡脱俗。但我们应该注意,如果不是出于智慧的忍辱,不是发目内心的,只是强忍强压,很可能会造成更糟的后果,因此透过智慧的观照应当是十分重要的。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大道自然。不可执着。比如暴风雨的袭击是无法控制的,但在雷声初动之时。设法避免减少伤害是可以办得到的。若到暴雨倾盆,泛滥成灾再去控制,恐为时已晚。又如对方是个暴徒,是条疯狗,逢人就杀。见人就咬,这当然不能容忍。对民众和社会构戎威协的人或事。应当设法制止。对于这种人或事应该通过教化使其改变得以恢复正常,万不可存着“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应基于慈悲的原则使其恢复正常,这对他们自己本身,以及整个社会,都是有很大功德的
十九、信奉道祖能消灾延生吗宇宙。天地的变化,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万物的化生。都离不开“阴阳”,离不开“道”的制约,灾难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都是“大道”的赏罚。善因的赏就是富贵延寿,恶业的罚就是灾难、病厄。所以,信道者消灾延生的最好的办法——信奉道祖。祛恶为善。消灾延寿在于忏悔、发善愿。应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坦在忏悔心生,愿心发起之时。未发生的果报会随着转变。祈求消灾延生的人,不会一边祈求一边继续做恶。这就是仟悔。而且以尊从道祖之训,供奉道祖。助大修行的人成真。修路、造桥等善事祈求消灾延生。如此做法即有前世冤家债主,有千真护佑,使之心开意解。不在索还旧债。再者,由于发愿的原因。而将没发生事件的因素改变,若继续做恶则与灾难的原因相应,若弃恶向善。便消灭了灾难的因素.从此远离灾难困苦,可高忱无忧矣。所以,供奉祖师自然得到万神护佑,发愿行善,潜心修真.定能改变未来的命运,其中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二十、在家人能修道吗在家人大多事务累身.身不定。心难平,为生计奔波操劳或贪金钱名利,或被物色所迷,使之不能昭悟,纵有求道者,因道心不坚,不能持之以恒。若带有贪欲而求修,终难得真诀真法。若真心求无上之道,道心坚定不退,蛹飞蠕动之类尚可修道,何况人乎?欲修大道者,应先修炼心性。人的耳、眼、鼻、舌、身、意、喜声、色、香、味、触欲。人行为的好坏,全在于心性,心为外境所转。也可造恶业,也可做善事。做善者享人天福报,做恶者必遭灾难病厄。欲脱轮回.业、须认识到金钱名利,恩恩怨怨皆是虚幻,是多变不实的。天下之事如是演戏,能认识到这一点你当下便是自在之人。玄门日诵晚课曰:“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圣智园通地。便是升天得道人。可见求道之人,不必非学古人身居深山。须知古人隐居深山是他们已达到了与世无争,并得以道法,需找一个清静、无人惊扰、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艰苦的修炼。此需有惊人的毅力,置生死于外,以身作试.乃大英雄之为。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进山?那里的山洪、恶兽、猛禽、毒虫、雷电、困苦、孤独,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里清静无痴,即是身处京城闹市与洞窟茅舍都是同样的。祖师云:大隐隐与市尘.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缠,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不自在。《道德经》中对人间的生态、心态分有三类,即:上士、中士、下士。上士闻“道”闻而即信,而且能身体力行。他们对任何事都提的起?放的下。他们见到人的疾苦,世事的危脆,能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界众生于水火之中。,即使跋山涉水。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就是被世人称之为贤者或圣者。中士闻“道”而生疑。他们厌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有无可奈何的态度,变得我行我素,抑愤压郁,而过隐遁生活。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不信道的存在。自己糊涂愚昧,反笑他人愚痴,他们任何事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虚荣心极强。终日苦恼伴随。此生为何生?死后向何方?活着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这种人实在可怜,是可怜的生者。综上而知,无论上、中、下±,只要仟悔,道心不退。都会得到“道”力的护佑。玄门日诵早课《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上士修之升为天宫。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土修之在世经年,带行三界,升入金门”.
长沙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7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