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三幸课堂之节日七月十五盂兰盆节qu

发布时间:2017-6-10 18:30:31   点击数:

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湖湘一带以七月十四(也有些地区为十三)为中元节。

  中国古代崇拜“三官”,就是天地水这三官,有三官殿可以拜祭。上元节是正月十五,祭天官,天官赐福;中元节是七月十五,祭地官,下元节是十月十五,祭水官,水官解厄。七月十五祭地官,民间称之为“鬼节”,它起源于佛门的盂兰盆节。盂兰本意“倒悬”。盆为“救器”。盂兰盆是“Ullabana”的音译略词,本意是“倒悬之苦”。“盂兰盆会”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又称“施孤”,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

  盂兰盆节缘于佛经故事《目莲救母》:“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目莲是指当年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大目犍莲。他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孝子,有“神通第一”的美称(即有了特异功能),能够用“天眼”看世界。他发现自己过世的母亲一直在地狱里吃苦,却无力救赎。便在释迦牟尼佛跟前悲泣和求法,佛便告诉他,须集天下佛弟子的慈悲和智慧功德的和合之力,感召他母亲回心向善才行。这等于是说,特异功能改变不了因果业力。一个人不从净化心识上下功夫,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只有净化心识才能转化业力和改良因果。在佛典《佛说盂兰盆经》里,佛还对目莲说,你仅救度这一世的父母是不够的,要生起菩提心,还应救度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利益一切苦难众生。所以,该佛经宣扬的是一种孝道,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佛弟子要报父母恩的意思。目连尊者为了拯救陷入饿鬼道的母亲,按照佛教的教义,在7月15日(阴历),供奉各种食品为供品,以这个法式救出了母亲。

  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在南北朝时,当时的皇帝梁武帝笃信佛法,由他倡议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盂兰盆斋,供养僧众,请其超度生生世世的父母、亲人。于是就有了盂兰盆节,这一天又被称之为“佛欢喜日”。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它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七月十五称中元节,中元节是鬼节,人们认为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从古到今,每逢七月,一般寺庙大都会启建盂兰盆报恩孝亲法会,而信徒则为供僧、祭祖而大行布施功德,所以佛光山一直提倡七月是乃僧信孝亲报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功德月”“报恩月”“孝道月”“福田月”“僧伽月”。经过长期的倡导,现在社会大众已能普遍认同,并且接受七月为“孝道月”的观念,甚至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会长吴伯雄先生更提倡七月为“慈悲月”。

(通过右上方或分享到朋友圈)

欢迎点击右上角工具栏分享到朋友圈,我们每日为您分享一篇精心挑选的文章,从传统文化、国学智慧、企业管理、员工及子女教育、健康养生、财经时政等各个方面,和您一起分享学习,追求更加圆满、幸福的人生!

如何







































白癜风的症状
如何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77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