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大半夜的来谈谈死亡

发布时间:2017-3-1 17:37:18   点击数:

周三晚上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很多人在烧纸,才意识到当天是传说中的鬼节,学名中元节。单身狗的一大优势是有大把的时间去思考,所以当天晚上自然就思考了一下死亡。这篇文字本应该在当晚写,可是实在太累,第二天还要上班,自己也比较懒,于是就拖到了周末的午夜才开电脑,好像也没有拖很久。

从小到大,自认为接触的死亡不算少。从未见过爷爷和姥姥的我,每年去上坟扫墓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直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姥爷去世,才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死亡。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是要把遗体存放三天等人来奔丧吊唁,在火化前最后一天,老妈说再去看姥爷一眼吧。那个时候并不像现在这样把遗体存放在有透明玻璃的冷柜中,上面只盖了一层布,老妈把布掀开,我看着姥爷的那张脸,想伸手上去摸一摸,可是最终还是没敢,看了一眼之后就转身离开了。

小学三年级的我对姥爷的去世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悲伤,虽说姥爷在我家住过一阵子,但时间并不长,姥爷对我也很好,但是现在回想一下,跟姥爷的共同回忆真的不多。哭泣流的泪水更多的是因为看见老妈他们那些大人哭得那么伤心我才跟着哭的。

都说小孩子要少去火葬场这种场所,可是在这方面我爸妈还真是发扬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之后还有很多远方亲戚朋友的葬礼,他们都带着我。说实话,让一个小学生去瞻仰一个又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的遗容,当时的内心还是很恐惧的。尤其是有的老人家脸上的老年斑,在去世后颜色似乎变得更深了,跟毫无血色的面颊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敢看还忍不住的想去看。

若是在城里的葬礼还好。参加次数多了也就没那么恐惧了。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去农村参加一个远方亲戚的葬礼,我们是晚上去的,遗体停放在一个平房里面,行礼完毕,大人们都院子里站着,平房里只有遗体,外加一个纸箱,我就站在靠近门口的地方。然后突然听见停放遗体的屋子里面发出声响,回头一看地上的纸箱还在动。那一刻差点把我吓尿裤子,哇哇大叫。后来大人们说箱子里有一只活鸡,叫领魂鸡,大概就是给灵魂带路的意思吧。还是孩子的我当时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是:诈尸。我至今都无法计算出自己当时的心理阴影面积。

再后来上高中离开家之后,也就不怎么参加葬礼了。只有两次,大学的时候大舅去世,另外就是刚回国后没多久奶奶的葬礼。

人们总说什么走得很安详,在遗体告别的时候会说看着跟或者的时候没两样。可是我每次都觉得一点都不一样,没有血色,却并不是苍白的,反而是有些暗沉发黑的。皮肤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把自己的全部重量都压在颧骨和牙齿上。让人觉得灵魂真的是存在的。平时灵魂在体内和骨骼共同支撑着我们的肉体,像是给体内充了一点点空气一样,让人看起来圆润柔软有弹性。当死后灵魂离开了肉体,我们的皮肤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全部趴在骨头上,面部自然会有些变形,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看不出来呢?为什么我却能够那么明显的感受到?

应该有很多人在小时候都问过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死?前些天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个家长意味深长的回答:大概是为了提醒我们好好活着吧。

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的终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亡。但或许是因为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真理,导致我们经常忘记自己终将会死去。

我们似乎总是忘记一个人只能活这一辈子的事实,我们也总是有一种人生很漫长的错觉,甚至我们差不多已经都忘了每一个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真理。

所以我们大把大把的虚度光阴,工作论文不到deadline的那一天总是很难开始,对那些想去的地方,想见的人,总是一拖再拖,告诉自己还有的是时间。在尘世中追逐着别人口中的成功,读书,考试,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心口不一焦虑压抑虚伪又无趣的中年人,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敢怠慢,更别说跨过去或者压根不去走世人口中必须要走的那步。

自己跳不出窠臼,也不允许别人跳,自己重复过的悲剧逼着后来者不断的重复,而且还要告诉对方,这就是生活。逼着不适合的人做不适合的事,不断的酿造悲剧。总是打着为别人好的大旗,互相伤害。

奶奶是得了肺癌去世的,虽然之前住了一个多月的院,我也自认为自己做了足够充分的心理准备。可是在她走的那一刻,看着父亲和叔叔在给奶奶穿衣服的情景,我还是觉得全身发麻动弹不得,看着床上她瘦弱的身躯,我仿佛看到了多年之后的自己,我在想如果躺在那里的是我,我会不会抱着无尽的遗憾和后悔,含恨而去?

我并不是在评判奶奶她老人家的人生,她对她这一辈子的感受只有她自己清楚,别人无权也没资格去代她评判。世人对故去的人唯一能够议论的就是她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贡献了什么,或者是扼杀了什么,毁灭了什么。而让人感到无奈又可笑的是,芸芸众生普通百姓的离去,对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影响,也就自己的至亲会怀念缅怀一下,用不了几年,也会渐渐淡出他们的记忆。

我们那转瞬即逝的一生到底要怎么过?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其实只要忠于内心最深处那个被我们冷落了太久的真实的自己就好了。不违心,别后悔,以及去他妈的人言可畏。

在我还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在《中学生博览》(不知道这杂志如今还存在不)上面读到了一篇文章,讲的是雄鹰活到中年要自己磨掉锋利的鹰爪和嘴甚至羽毛,完成蜕变获得新生的故事。作者通篇的描写并没有让我有太大的触动。可是文章最后的一句话,也不知是为什么,让一个并不懂事的初中生,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热泪盈眶,好像发现了人生巨大真相一样。我至今仍记得最后只有十个字的那句话:成为我自己,成为一只鹰。

所以给自己取了QQ名叫HAWK。这么多年好多人问我的网名是什么意思,出处就在此。(不好意思我话唠了一段废话,不过反正就算你们不愿意看也已经看到这了)

话唠模式一旦开启,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收住的,既然都看到这了我还是再来个结束语吧。

(清嗓)下面我简单说两句(天哪,在谈论死亡这么严肃的话题时我最后依然没有压制住自己的逗比搞怪气质实在是对不起)

转回严肃文艺有文化风格:

弗雷德里巴克曼说过:死亡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其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的最大动机之一。我们其中一些人有足够时间认识死亡,他们得以活得更努力、更执着、更壮烈。有些却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时才意识到它的反义词有多美好。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扰,在它宣布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坐进等候室。

你们是不是在想,弗雷德里巴克曼是谁?他写了本小说,叫《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知道你们都懒得读书(其实我也没读过哈哈哈),不过小说改编成了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我觉得这是一部挺好的电影,B站上有,有兴趣的自己去看。

伍绮诗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伍绮诗是谁?美籍华裔女作家,写了本畅销书《无声告白》,整部小说要表达的主旨就是以上那句话,不过小说不怎么样,懒得看的话就别看了。能记住这句话也可以相当于你读完整个故事了。

当我们找到自己,忠于自己,活的也就不再纠结拧巴了,不过找自己这事并不容易,但是乔帮主告诉我们,不要放弃寻找。其实找自己这事儿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上一层。说得鸡汤一点,做人,要有理想。但是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记得先把底层的四个需求层次打好,毕竟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人是想不到什么实现理想这些事的。

当我们认识到人生短暂,就不会再虚度光阴,珍惜余生,向着理想步履不停。(怎么又进入了鸡汤模式,以后别再说我是愤青了好吗)

清明节、中元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除了让我们缅怀先人,更大的意义是要提醒我们别想着假装忘记自己会死这回事,提醒我们面对死亡,才能向死而生。就好像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一样,就当自己已经输了,反而拼出了一场又一场振奋人心的胜利(竟然紧扣时代主题,此处应该有掌声啊,这要是高考作文这结尾是不是能给个高点的分数)

为了让文章末尾的亮点更明显我决定就到此为止了吧。

以上。(这俩字主要为了显示逼格)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天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68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