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国鬼节是怎样被废除的

发布时间:2017-2-16 19:19:30   点击数:

如今七月半,民间仍有放河灯思故人的习俗。(资料图)

中元节将近,在过去,人们把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为“鬼节”,民间会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以消灾祈福。但五四运动之后,“科学”的概念被不断强化。盂兰盆会被视为妨碍国家富强的“不良风俗”和“迷信”,被推到“科学”的对立面。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mo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它的旧称“盂兰盆节”,现在很少听说了。盂兰盆节实际上是个佛教节日,来自目连救母的传说。“盂兰”是梵语“解倒悬”的意思,“盆”则是盛载食物的容器,意为用装着各种饮食的盆器,解救先人“倒悬”之苦。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就已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以报答先祖恩德。民间则把“盂兰盆会”与道教的中元祭祀合二为一,成为一场全民性的节庆活动。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每年一到七八月,常有台风、洪水发生,灾难过后,死伤无数;而且夏日暑热,容易滋生瘟疫。所以每年都在这时候祭祀祖先,普度孤魂,街坊邻里也会组织公共的祭祀仪式,以驱除邪魔、祈求太平。五四运动后,“科学”的概念被不断强化。盂兰盆节被视为妨碍国家富强的“不良风俗”和“迷信”,被推到“科学”的对立面。年代末,民国政府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迷信运动,盂兰盆节首当其冲。其实,在此运动之前,社会上对盂兰盆节就一直不乏质疑的声音。盂兰盆会需要募集巨额资金(醮金)。还有些游手好闲之徒,趁着会期扰乱治安、败坏风俗,而且还将盂兰盆会作为敛财的借口,强行勒索。规模巨大、围观者众的演出活动也极易发生意外。盂兰盆会因而被指为浪费金钱,危害社会。除此之外,民国时期,“卫生”的观念刚刚传入中国。盂兰盆会与会者众,自然也与“卫生”的理念相悖。看来,盂兰盆节是不得不废了。但怎么废,却让“有识之士”伤尽了脑筋。1知识分子的态度知识分子迫切想要扭转民众的观念,他们首先质疑盂兰盆会消灾降福的功能,“七月疫疠死亡之故,实非鬼之为祟”,而是盛夏饮食不慎或在室外过夜伤寒所致,不能平时不注意却赖在鬼神身上。何况“值此时局不靖,民生凋敝,何苦以有用之金钱化作无益之举动”。同时,既然办盂兰盆会有慈善之意,那不如将盂兰盆改为赈灾会,或将醮金用于救济灾民、设立日夜义务学校与贫民工厂、修筑道路桥梁、雇工打扫街道、庆祝国庆节、捐助军饷等对社会发展有实际作用的地方,“使能移此光阴金钱,为社会作一种社会事业或创设工厂以提倡实业,补助贫民生计,使社会上多一有智慧之人,少一游民”。可惜的是,虽然有知识分子和政府大力劝诫,盂兰盆节的祭祀活动依然难以禁止,“老年多信佛爱道,而少年反对,甚至因办七月盂兰盆会事几至大冲突”。盂兰盆节在基层社会中根深蒂固,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有时人建议政府采取循序渐进式的改革,“重收冥币税,以为寓禁于征”。2地方政府的手段地方政府对于盂兰盆节的态度,也值得琢磨。在反迷信运动初期,政府虽然也颁布过禁令,但一般都还在可协商的范围之内。从当时政府发布的公告可见一斑:城厢内外,近因起建盂兰盆会及迎赛昭天侯神会,最易滋生事端。淞沪警察徐厅长据沪城各绅董具呈请求严禁后,故于昨日通饬所属各区所一律传谕禁止。如果商界中文明建醮,亦应先期报告,如敢抗违,拿办不贷。从文中可知,“文明建醮”只要先行报备,依然能够正常进行,可以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随着反迷信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当局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开始采取强制性的高压政策进行禁止:(盂兰盆会)在党治之下,亟应破除,惟积习已久,势难骤改。除通令各县市警厅先行一体宣传劝戒禁止外,届时预先布告民众,一律禁止。还表示将对违者采取强制措施“拘署罚办”。3“追悼大会”但另一方面,政府也深知盂兰盆会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各地战事频发,每一场战役都有大量将士牺牲,还有许多无辜丧生的平民。在死亡的威胁下,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恐惧的气氛之中,盂兰盆节的施食与济孤,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寻求安慰的“定心丸”。“为慰死励生,超度亡魂起见”,政府只好用现代话语重新定义在盂兰盆节举行的公祭活动,即“阵亡将士追悼大会”。据统计,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间,《申报》上有报道的“追悼大会”就有十余次。这些官方主办的祭祀活动虽然名为“追悼大会”,但在布置与仪式方面,却与盂兰盆会极为相似。这从“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的现场报道中可以看出:本年南口之役(笔者注:南口之役系年8月中国军队抵抗日军进攻华北、企图夺取山西过程中在南口与张家口一带发生的战役)牺牲尤烈,当局仍于是日举行追悼之礼,极为隆重,军政各界均往与会,记者亦躬逢其盛也。园牌楼之南有盂兰大会匾额之松牌楼一座,沿途飘扬五色旗帜及五色电灯,观众极为拥挤。体育场以内布置仍如往,岁门额题为普渡游魂,右侧为临时办公室处,西侧栅栏为各庙僧侣诵经之所。正向西北有席栅三座,正面设有牌位供品,各界挽联不下二百余副左右,两侧均系僧道番经。正门有超渡二字横额,正面系普渡群生,左侧吊慰英忠,右侧气壮山河。可见,“追悼大会”的铺张程度,相较于盂兰盆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种“改头换面”的“盂兰盆会”也吸引了大批民众前来围观参与。政府的“追悼大会”一如盂兰盆会的翻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民众宣泄情绪的机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盂兰盆会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祭祀活动,而是民间情感宣泄的出口,对还是饱受战争与死亡威胁的人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作用。盂兰盆节的存与废也就因此显得不那么简单了。4终于消失反迷信运动过后,商办官助的盂兰盆会又“死灰复燃”,或者说根本就从未停止过。直到20世纪50年代,民间仍能找到盂兰盆会的踪迹。但50年代末,由于中国大部分的商户都已被改造,盂兰盆会又被作为封建迷信残留而边缘化,盂兰盆节渐渐才开始真正走向消亡。加上文革“破四旧”,许多传统节日都被取缔,盂兰盆节最终从中国大陆民众的生活中退出。而在港澳台,盂兰盆节的风俗则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盂兰盆节这天,香港澳门的人们除了在家祭祖,还会在外烧街衣。时至今日,香港各区在整个七月期间仍常有大型祭祀活动,名曰“盂兰胜会”或“中元建醮”,但参与人数和影响力却再难达到民国时期的盛况。而台湾的机关行号、社区住宅七月份多数亦会择日举办祭祀活动,民间而且还流传着不少“鬼节”禁忌,例如不要贴墙走、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等等,可见这个节日之根深蒂固。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直接在后台留言。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66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