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内容 >> 坊时中元节里话孝道
美芙坊
导读对于中元节,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到底中元节是什么节呢?其实中元节就是我们俗称的鬼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说说民间的鬼节
“鬼节”,顾名思义,就是“鬼过的节日”。“鬼节”肯定是封建迷信,世界上哪有什么“鬼”!
但是,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文字却不少。孔夫子有句名言:“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态度是“敬”而“远”之。后来,虽然东汉人王充主张“无鬼论”,但却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信仰。到了清代人蒲松龄的笔下,虽然有不少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还是“重情意、懂礼仪”的年轻漂亮的女鬼。所以,人们在读了《聊斋志异》后,不但不觉得“鬼”非常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荒诞的结果呢?究其原因,“鬼”和“鬼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与我国的传统美德“孝心”相伴随并衍生出来的。
中元节中的孝道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就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年纪大一点儿人都还记得,每年春节祭祖,楹联的横批往往是:“木本水源”或“慎宗追远”,目的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祖先。出于这种理念,就产生了“鬼过的节日”即“鬼节”。我国有“四大鬼节”,这就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四)及十月初一。“鬼节”也有中西之分。西方的“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泰国鬼节等等,但最著名的还是“万圣节”。
中国人的“鬼节”简单而实用。这一天,人们用“烧纸钱”的方式来祭奠死去的先人,借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亲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那淳朴、实用的意义。即便是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那“活在世上”的后人对于“永远离去”的亲人,其绵绵的哀思和深深的怀念,是永远铭刻在心的。
七月十五的“鬼节”,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不管是在网络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其目的都是一样,就是希望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这是人类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这是希望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亲友,不要愧对那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中元节传说——赐福、赦罪、解厄
道教传说中有个名叫陈子祷的人,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后,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等三大任务。“三官”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由于中国的道教是一个很宽容、随时让人自新的宗教。所以“中元节”不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节日,还是中国式的“忏悔节”、“赎罪节”。一年当中有罪过的人,都可以在“中元节”那天通过各种“仪礼”来检讨自己,并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地官”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所以,民间在“中元节”这天,其进行的所有祭祀活动,目的就是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希望“地官”赦罪他们的所有罪行。
中元节传说——目连救母
佛教中,盂兰盆节来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此外,在我国民间,每年的七月十五晚上,按照追先悼远的俗信,家家户户都要放“水灯”(又叫河灯或荷花灯)。“水灯”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灯笼内点上蜡烛,飘浮在河水之上,借以普度孤魂。
旧社会时,也有请法师举行超度地狱鬼魂的“放焰口”仪式等习俗,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美芙坊·感恩有你?十八年·一路同行
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