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传统节日中元节的风俗与美食

发布时间:2016-11-26 16:51:03   点击数: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是三大鬼节之一。“中元”由“上元”而来,民间把中元节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为离去的朋友们庆祝。

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陆上宽阔明亮,水下神秘黑暗,所以,上元张灯在陆,中元张灯入水。就有了放水灯的缅怀逝者的习俗。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水旱灯),是为了给离去的朋友引路。灯灭,他们也就安全地度过了奈何桥。

中元节当天店铺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逝者;街道正中每百步摆放一张香案,香案上供新鲜蔬果和“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祭鬼歌,这仪式叫“施歌儿”;然后在庙堂内,法师敲引种再施食,将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是“放焰口”。

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二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古人认为,祭祀鬼神最好的方式就是献给其美食。为了缅怀离去的亲人,便会制作各种美食缅怀他们。具体献给鬼神什么吃食,则离不开各地的饮食习惯。自中国南朝梁代时期相沿成形现代中元节吃得习俗。

一、粗茶淡饭中忆苦思甜

中元节这天,全国人民都不吝惜用吃食来敬奉先祖,安抚孤魂,当然也要犒劳自己。但在山东独陵县,家家户户在这一天要吃粗茶淡饭,思忆先祖于艰苦境遇中养育了后代。这样的习俗别具特色,更别具意义。

二、吃“面人”

中元节吃“面人”的习俗最早源于山西。据记载,长子县牧羊人俗传于中元节宰羊祭神,能使羊只增加生产,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其他地区则有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又有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

三、中元节吃鸭,吃“鸭”=“压”惊啊。

广东东莞人流行在中元节吃莲藕煲鸭,取“鸭”谐音“压”,即压制住鬼魂。小编心想,这莲藕不也谐音“怜我”,可谓是“怜我怜我,鬼不扰我”。中元节吃鸭的风俗不仅在广东有,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如广西地区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四、吃糍粑

在福建每到中元节大家会集中到一起,一起打糍粑,在甜甜糯糯的糍粑撒上一些黄豆粉,就是当地人中元节必吃的美食。

五、吃濑粉

濑粉是广东的名小吃,是一种以用稻米打磨之后的粘米粉拌和热水后而制成的长粉条,当地人喜欢用山地熬汤,黑黝黝的汤底便是当地濑粉的最大特色。

六、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做成畚箕形的食品。

七、吃“饺饼”

在浙江省,中元节会吃“饺饼”。将小麦粉和好,用手将面摊在一种平底的锅上,摊成一张30公分直径大小的软质的面皮,然后将事先炒好的各种料,如粉丝、萝卜、猪肉、豆腐等,根据个人的喜好添加,将一定量的料均匀的放在面皮上包好,然后放到平底窝上,擦上食用油煎到外面的皮变成黄色。









































北京白癜风价格是多少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27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