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内容 >> 中元节,不可不知的禁忌
中元节又称鬼节、施孤、七月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传说这一天,地府会放出大量鬼魂,如果停留于荒郊野外甚至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
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
中元节由来一道家说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生辰:正月十五上元节地官生辰:七月十五中元节水官生辰:十月十五下元节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
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的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祷吉祥道场,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二佛教说佛教称该节为盂兰盆节,据说盂兰盆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举行“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而超荐历代祖先的佛事。
1---魏晋南北朝
盂兰盆会十分盛行
2---唐朝
宫廷内仍盛行盂兰盆会。《唐六典》规定中尚署七月十五日进盂兰盆。出于政治需要,武则天极力倡导佛教。
3---明清时期
南方较为盛行盂兰盆节风俗。
4---20世纪20~40年代
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抗战胜利后,还增加祈请佛力普度“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5---20世纪50年代
中元节依然热闹。但之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门商、官被改造,中元节习俗逐渐销声匿迹。
6---20世纪60年代中期
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均被取缔。改革开放之后,传统节日逐渐回归,但是中元节却被冷落。
7---年5月8日
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节民俗1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2放天灯放天灯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越远越好,也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日本传统放天灯其二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进入极乐世界,中元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3祈丰收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4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5烧街衣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6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7祭祀土地和庄稼七月十五,民间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中元节禁忌据说,中元节应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物,尽量避免出门。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2夜游人千万不要独自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偷吃祭品这些是属于**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4晚上晒衣服当**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5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记住你的名字。6靠墙**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7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8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9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来与你分享食物。今日沈丘一个有温暖的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