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内容 >> 正月十五为何闹ldquo元宵rdq
今天,我们迎来春节之后的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不仅是春回大地的日子,
更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那么,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
这个节日为何要吃“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呢?根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夹糖馅,与今天的元宵相似,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正月十五吃汤(yuan)圆(xiao)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食品,北方人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专家表示,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这些名字与“团圆”音近,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来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也有冷门小知识哦,
你知道几个?元宵节其实是传统的中国情人节欧阳修的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的就是这天。
在古代,平日里,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只有等到过节的时候结伴出来游玩。
于是,借着正月十五赏花灯,不少未婚男女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心上人,因此元宵节也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也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说的也是这一天——元宵节。
元宵节为何燃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上元天官,神职主管赐福,所以在上元节这一天燃灯放火,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灯代表智慧,驱除黑暗,智慧照亮人生,它也代表燃烧自己,照耀他人。
另外,我们今天说的“火树银花”,正是当时燃灯的实际描绘。当时的花灯叫“灯轮”、“灯树”,是一轮一轮的灯盏,越往上越窄,有点类似缠绕了彩灯的圣诞树,所以叫“火树银花”。
送花灯游百病元宵节另一个习俗又来了:“送花灯”。
谁送谁?娘家送新嫁女儿,或是亲友送不育家庭,表示希望女子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光靠人家送显然诚意不够,还得是自己去祈福,“摸门钉”在已婚妇女中就十分流行。“摸门钉”取“添丁”之意,代表着新年里可以给家里“添丁进口”。
摸完门钉就该“走百病”了。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指元宵节当天,三五闺蜜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和汤圆怎么区别?元宵和汤圆并不是同一个物种:元宵是馅料和糯米粉滚出来的,汤圆是像包水饺那样包出来的。
做元宵,首先需将馅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然后再过水,继续放回笸箩内滚,反复几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做汤圆,有点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
元宵节赏月预测元宵节当天,我国北方大部降水稀少,适宜赏灯,津城天气晴朗、云量稀薄,可能看到“明月伴花灯”的景象。
元宵节当晚,津城天气晴朗,月明星稀,小伙伴们抬头即可观赏圆月。
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专家介绍,今年元宵节依旧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最圆的时刻是2月27日16点17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元宵节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最圆时刻为正月十六(2月27日)16时17分。
据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介绍说,元宵节当天日落一个小时后,一轮圆月已悬挂在东方低空,皎皎清辉洒满天。此时,月亮的地平高度角在二三十度左右,看起来感觉非常大,非常利于观赏和拍照。
元宵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