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内容 >> 中国鬼节寒衣节邂逅西方鬼节万圣节,你怎么
万圣节寒衣节
年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同时恰好碰上中国的“寒衣节”,两个鬼节重合你还敢让你的孩子参加这个鬼节吗?其实鬼节应该慎终追远,悼念祖先恩德孝道,而不是与万圣节一样去扮鬼狂欢,对孩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
一场阴惨惨的热闹:邪恶的南瓜造型、惨白的鬼脸、黑巫师斗篷、死人骷髅、木乃伊、蝙蝠、蜘蛛网,每年到了这个时节,这些诡异、黑暗、血腥、充满恐怖与邪恶,象征死亡与阴间的装饰物和道具就会充斥着欧美国家的大小商品柜台,进而出现在漂亮的独立屋门口,天真的孩子床头,学校的教室墙壁上,甚至一些基督教教会的建筑内。
当鬼节来敲门
“万圣节”这个源于欧洲,盛于美洲的西洋节日,如今,已搭载经济全球化的大船,敲开了亚洲之门。而东方人,在接受这个西洋节日的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开放和宽容。
日本人在庆祝万圣节:
中国人也在庆祝“万圣节”,且能加入自己的元素: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商家,似乎都挺欢迎“万圣节”的,或者,至少不反对。近年来,国内的“万圣节”活动正亦步亦趋地跟上北美的节奏。恐怖血腥的装扮,幽暗灵界的背景丝毫没让中国人停下来分辨一番,因为许多国人已经在脑子里设定系统默认值:“西方文化都是好的”。
“万圣节”可以让孩子们乐一乐,开心一下,学会合作、分享、交往互动”,这是许多家长的想法;
“万圣节”是西方学校组织学生庆祝的活动,高大上的西方教育,总没错吧”,这是许多老师的心理潜台词;
“万圣节”已成西方第二大节日,全民狂欢,商机难得,不可错失,万圣节代表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打出庆祝‘万圣节’的招牌,可以多招揽些生意”,这是许多商家的想法。
其实,以今天资讯之发达,想了解一下“万圣节”的由来和幽冥背景,绝非难事,但很多时候,父母对于孩子今天穿哪双袜子,会发生争执,但对于参加鬼节活动这样大伤福份的事,却异常地草率、麻木。
那么,“万圣节”究竟是何来头呢?
诡异背后的诡异,“万圣节”来源确切来说,中国人谈论的“万圣节”主要是指“万圣节前夜”(万圣夜),这是在10月31日,而真正的“万圣节”是在11月1日。正如在我们的头脑中,圣诞节的印象主要来自于圣诞节前夜(Christmaseve),因为最热烈的庆祝活动都是在正日的前夜举行。
“万圣节”起源的记载大致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古代大不列颠岛(英国领土的主体),生活着古代凯尔特人(Celtic),他们以每年的11月1日为其新年,而10月31日夜晚则举行庆祝活动。他们相信,那天晚上,他们的“伟大的死神”萨曼(Salman)将把当年死去者的鬼魂全部召来,他们要寻找活人借以再生,或者托生为畜类。
古代凯尔特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晚上,杀活人献祭的传统。所以,这一天夜晚,是真正充斥着血腥、死亡、恐怖和鬼怪的噩梦。
公元1世界,罗马传教士们为了压制和消除凯尔特人的鬼节习俗,就将11月1日定为“万圣节”(又称“诸圣节”,AllSaints’Day),用以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而把11月2日,定为“诸灵节”(AllSouls’Day)。
这样,一个人为设立的宗教节日(这本来就毫无圣经依据),给了西洋鬼节一个美妙的名号,并在美国的强力文化输出下,席卷了全球。在这样一个夜晚,无数的人变成了“鬼”,且是心甘情愿的,这一现象的背后岂不正是灵界的争战吗?
群魔乱舞的“万圣节”之夜“万圣节”之夜“丰富”的内涵,绝不只停留在中国人想象中的杰克灯(南瓜灯)上。毕竟,杰克灯只是后来添上的,原本是用的萝卜灯(南瓜起源于南美洲,15世纪发现新大陆后才传入欧洲)。
在西方,“万圣节”之夜的活动是这样:日子到来之前,学校已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Halloween游行,进行“预热”。当晚,夜幕降临,大小孩子们装扮起来,扮成各式恐怖、血腥、邪恶的样式,大孩子们三五成群、小孩子们由父母带领着,亦是三五成群。天黑的时候,这些“鬼怪”就出发了。他们在社区里或商业街上游荡,每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孩子们就会说:“trick-or-treat”(不给糖就捣蛋),而热心好客的主人家早已在当天备好了许多的糖果,这时就慷慨地抓一把给孩子们。
在Downtown,庆祝活动更加疯狂刺激。成人们也竞相扮成各种诡异恐怖造型,“疯一回”。
在美国纽约,从年起,每年的“万圣节”之夜当晚都会进行大游行(HalloweenParade),参加化妆游行的人大约每年有数万之多,而前往观看的人数则更多。浩大的游行队伍里,各种突破想象力的造型和奇幻意向尽情展现,游行路线最后会来到纽约最狂野的同性恋街区,在无数的变装人(cross-dresser)和同性恋者的欢呼嚎叫声中划上句号。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精确地概括“万圣节”之夜的情形,那么实在没有比“群魔乱舞”更确切的了。
“万圣节”之夜,你的孩子们学到了什么?有些家长眼中的“万圣节”之夜活动并没有那么恶心和可怕,那是因为,一则你没有亲历西方的“万圣”之夜,而它在中国,毕竟尚未成气候,二则,为了拉拢更多的人加入这行列,“万圣节”活动亦在调整自己的形像,使之看起来不那么“可怕”。一个明显之处,就是将各种鬼魔形像进行“萌化”处理。这样一来,许多父母就失去了警惕之心。
可是,参加“万圣节”之夜活动,你的孩子们究竟能学到什么呢?
Trick-or-treat,不给糖果就捣蛋,这种低级的恶作剧手法及其背后的黑暗逻辑被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孩子们的这种行为不仅不受到成人的教训归正,还被默许甚至鼓励着;
鬼魔、死亡和阴间好像不是那么可怕了,甚至僵尸也可以是那么的有趣和卡哇伊,一切价值认知和常识都被颠覆了,也被接受了。
各种装饰和装扮造型争奇斗诡,人心尽可能地向诡异、恐怖、恶心的方向去寻找灵感,以获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1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