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内容 >> 中元节祭祀不等同于路边烧纸钱这个陋习该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万树凉生霜气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
万点银花散火城。
中元节,也就是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并为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每年临近中元节时,不少市民都会购买香蜡纸钱,找一处合适的空地烧纸钱,来寄托对逝去亲友的思念。
然而,燃烧后的纸灰四处乱飞,不仅污染环境,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
现象
中元节将至路口烟火起
临近中元节,在通州一些路口,往往能看到一堆正在燃烧或是留有余烬的纸堆。这是市民进行的中元节的祭祀仪式。
不少街心公园旁,也生起了幽幽“火焰”。一位带孩子散步的市民向记者反映:“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在这边散步,但这两天,烟雾缭绕,空气都变差了。”
还有一些市民则表示“吓一跳”“会躲着走”等。
问题
增加环卫工人负担存在安全隐患
焚烧纸钱不仅会产生呛人的烟雾,造成空气污染,燃烧过的灰烬也与通州美丽的环境格格不入。
“烧街纸”后,常常祭品、纸灰遍地都是,在破坏环卫工人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强度。
(网络图片)
为了给百姓一个干净整洁的街道,每天清晨,环卫工人就开始忙着打扫。本来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却在这时候给环卫工人的清扫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风一吹,纸灰便随风飘散,往往一段路要反复清扫三四遍才能弄干净。
(网络图片)
此外,夜晚是祭祀的高发时间,跳动的火苗成了不小的安全隐患,在祭祀过程中火很容易借风势引发火灾事故。即使在看似熄灭之后,也仍有可能“死灰复燃”,十分危险!
火灾无情,我们要防患于未“燃”!
建议
用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
除了燃烧纸钱,其实我们还有更绿色环保的祭奠方式,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文明祭祀的方法,既能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又能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吧!
网络祭祀
网络祭祀,就是在网站上为死去的亲友建立一个网络墓园,每逢清明节、中元节,亲友在祭奠网页上点击鼠标为亲友献花、上香、点烛、献贡品等。
目前,有中国祭奠网、中国祭祀网、祭拜网、思念网等众多的网络祭祀平台,只要登录网站,就可向故去的亲友敬献鲜花、写下感言,表达缅怀之情。操作方面,使用灵活,不污染环境。
鲜花祭祀
可用鲜花、电子香烛等替换蜡烛、纸钱。不管是清明节还是中元节,祭祀的目的都是抒发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缅怀先人,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可使用新型祭祀物品开展祭祀。
一方面既遵循民俗通过节日祭奠了先人,另一方面也低碳环保,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杜绝了火患。
通州时讯记者呼吁大家:
为了我们共同的环境和安全,移风易俗,文明祭扫,从我做起!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元节的各地风俗。
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