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节日丨中元节的鬼化史

发布时间:2018-10-22 19:22:30   点击数:

中元节啦,大宝贝儿们,你们那里有没有什么祭奠先人的仪式,或者有趣的习俗呢?有没有准备好晚上和损友们一起说说鬼故事,看看恐怖片?

上海大学的徐华龙老先生是专门研究民俗和神话的。他老人家期期艾艾地开了门“鬼学”,还欲盖弥彰地这么解释:

研究什么东西就是宣扬什么东西,不宣扬的就没有必要去研究,这是形而上学的思维逻辑...

这话说的颇为正气凛然,有股子当年面对红卫兵说“英语这东西我们无产阶级也要占领”的气势。为此我特意去买了他的那本《鬼学》回来,看后哭笑不得:您明明就是喜欢鬼故事吧...

鬼并不是生来就如现在一样,为了满足人们精神刺激而出现的。相反,鬼的起源文艺又庄重,和现在爬电视机啊,爬枯井啊之类的相比,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

《说文》里面有一段这么说:

“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大概意思就是说,巫师用跳舞来和鬼神沟通,表达人类的愿望,传达鬼神的旨意。

那个时候的“神”,通指鬼神。在商代,人们相信万物有灵、鬼魂不死。对于那些超自然的概念,并没有区分得很精细。夏殷时代的祖先们十分相信这些东西,事无大小都要请示一下鬼神。听起来那个年代应该是没有选择困难症的——反正都有鬼神帮着选了。

《尚书·伊训》里说:“恒舞于宫,酣歌于室。”大家闻风起舞,醉酒当歌,好不快活!本来是要取悦鬼神,不知怎么的就变成了娱乐贵族...

殷商中期,傩祭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仪式体系,那时鬼和神才被明确地区分开。傩祭的核心人物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又唱又跳地为国家驱疫鬼。

东汉张道陵融合原始巫教“鬼道”和中原“黄老”之学,始创天师道,其子张衡继任天师后,在丰都设天师治,使丰都成为传习道教的一个中心。所以,首先是因为“事鬼”,后来再随道教的发展,使得“北冥大帝”等道教神仙落户丰都,丰都由此和“鬼”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也是鬼文化成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的开端。

当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所以说,地官赦罪并非中元节的起源,而是民俗与宗教相互影响,慢慢妥协而成的。

相对于本土的道教,善学又善辩的佛教也不甘落后。《盂兰盆经》在东汉便已传入中国,而现在能够追溯的最早版本,是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的版本。《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唐代人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最终形成了著名的目连戏,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受到佛教传播的影响,小乘佛教传播地区,以及日本、台湾等地,至今仍称呼七月半为盂兰盆节。日本人对盂兰盆节非常重视,甚至会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

至此,中元节成为了道、佛、俗混合一体的,充满了中原特色的本土节日。

盛唐时,每年皇家以音乐、仪仗送盆到各官寺,献供种种杂物,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唐太宗大历元年,在宫中内道场祈建孟兰盆会,设高祖以下七圣位。树建巨幡,书帝名号。自太庙迎入内道场,梵乐悠扬,旌幢蔽日。百官于光顶门外迎拜导从。此后历年如此。据《大宋僧史略》说,唐时盂兰盆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卷四说,当时长安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备竞奇妙,常例皆于殿前,广陈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为壮观。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印卖《尊胜咒》、《目连经》,又以竹竿锓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其上,焚之。拘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演《目连救母》的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寺僧又于是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

「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明代时,老百姓开始焚烧祭品以示给先亡的亲人捎过去东西。明代在坟旁焚烧纸锭,并在坟头压一叠纸钱。当时福建地区的中元节祭祀非常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备好冥衣纸钱,写上先人名号,然后焚烧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过世的父母,还要在纸衣、纸钱上面笼上薄纱焚烧,以示区别,谓之“纱箱”。在莆田一带,人们于七月十五这天清晨将供品准备周全,然后全家打扮齐整,出门往空中作揖礼让,意为将祖先的亡灵请入家中。

祭祀完毕,又毕恭毕敬地将亡灵送出家门。到了晚上,大家又准备好斋饭、馄饨、纸钱,请巫师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给无人祭祀的野鬼。由于所费颇高,一些青黄不接的穷人家,为了这个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有时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而杭州等地的人家,中元节要请僧尼诵经,追荐亡灵。晚上则沿着河流,随水置放用篾条和纸糊成、安置在荷叶或木板上的灯,里面点上蜡烛和香,藉以引导溺水的鬼魂,称之为“放河灯”。这些习俗,在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都有所体现:

“又值七月半盂兰会大斋时节。杭州年例,人家做功果,点放河灯。”

清代的中元节也非常热闹,不仅家家焚烧纸钱香烛祭祀、放焰口,人们还会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舞狮子。福建一带则流行一种名为“爬孤棚”的游戏。该游戏源于饥荒之年,富裕人家救济灾民,在祭坛旁边搭建起一座摆放食物的棚子,让饥民自由爬上棚顶争食。后来演变成了一种中元节的民俗游戏。游戏时,竖立起四根十多米高的长杆,杆上到处涂抹油脂,游戏者分为四队,以先爬上杆顶者为胜。台湾地区的一些乡镇,至今依然保留此俗。

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不久“文(防腾讯吞文)革”开始了,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因为人们对它有两个很大的误会:首先,把它看成是鬼节,是宣扬落后、迷信的思想,所以没人敢呼吁恢复;其次,把它当成了追思亡人的节日,那么,已经有了清明节,何必再恢复中元节呢?

其实,中元节是古代的“孝亲节”,它与清明节的内涵并不相同。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所以看了UTP推送的小伙伴们,今年的中元节,不如给爸妈打个电话。说说今年的工作与学习,关心关心家人,感谢一下亲人的操劳与关爱。这才是中元节的应有之意呀!

喵喵喵?

鱼头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喵喵喵?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105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