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听说墨西哥元素很火

发布时间:2018-6-21 11:45:09   点击数:

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东西,如果别人说很坏,那琦酱一定要去看看TA到底有多坏。同样地,众人一致称赞的,琦酱也想知道为什么好、好在哪。(嗯,琦酱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宝宝」)

《寻梦环游记》便是一例。

大多数童鞋看完后表示,虽然都是套路,但还是哭得稀里哗啦。琦酱表示不以为意。要客观地评论,就要不带感情色彩,所以二刷时哭掉了一包纸的我,很客观地开始码字。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读者阅读作品前是有「期待视野」的,如果阅读后的实际体验超越了「期待视野」,那么作品就是成功的。在电影里,琦酱看到了这种超越。

形象的超越。凶神恶煞的家人最终成为支持小男孩音乐梦想的坚强后盾,吊儿郎当的小混混竟是最有音乐才华也最放不下家人的痴情好男人,万人迷歌神竟是残忍杀害伙伴的欺世盗名之徒……

如果说有一点套路呢,大概是好人先抑后扬,坏人反之。这个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的《疯狂动物城》:女兔子是所有警员中最出色的,狐狸小坏但有情有义,猎豹是一个爱吃糖果的小公举,温顺的绵羊是坏蛋大BOSS。呐,我们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嘛。

主题的超越,伴随着三次祝福语而层层递进。小男孩米格误入亡灵界,想要回去必须得到亲人的祝福。第一次祝福是相认之初,彼此还不够了解,曾曾祖母说的「我把祝福送给你让你回家,把我的照片放在灵台上,别再碰音乐」。米格正当对音乐痴迷,怎能忍?大家不欢而散。第二次还是曾曾奶奶,将「不碰音乐」改成了「永远不要忘了我们一家人是多爱你」,不再限制米格的音乐梦想,米格也逐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两方都妥协。第三次是化解误会后曾曾祖父母共同的祝福,最后是「没有任何条件」。是啊,亲情不就是无条件的爱么?

有个不成熟的结尾改写:米格回到人间时,coco太奶奶已经去世,相应地,生前死后都受误解的曾曾祖父终极死亡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电影院里估计是抱头痛哭的画面。╮(╯▽╰)╭

转念一想,动画片嘛,为什么要这么残忍呢,再说含泪的笑也发人深省呀。

墨西哥的亡灵节,中国不也有中元节嘛,西方是万圣节。相同点是节日这天亡亲回归。琦酱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一天不能在家里跑来跑去,尤其是食物、餐具已摆好的餐桌,更是不能碰到丝毫,因为马麻说老祖宗在吃饭聚会,碰到桌椅会打扰他们,是大不敬。

不同之处是西方人对鬼神的态度是欢快明朗的,所以电影里才有亡亲在墓园里欢聚的场景;而东方人则显得严肃凝重。

有一本也是关于鬼怪的拉美小说,阅读体验却是阴郁的。

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这可不光是琦酱推荐的,大名鼎鼎的马尔克斯也是鲁尔福的死忠粉啊。你以为《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就看得晕头转向了?琦酱读研时选修后现代文学课,《佩》也是读得要死要活的。(文艺学的小伙伴,让我看到你们的爪子)

《佩》写“我”(胡安·普雷西亚多)受母亲(多罗莱斯)所托,到科马拉寻父(佩德罗·巴拉莫)。在这个死亡之村,与“我”对话的都是鬼魂,通过他们呈现出佩德罗的形象——一个凶狠残忍的杀人犯、霸占妇女和村民土地的地头蛇、企图用金钱换取革命军权力的投机者以及一生只爱苏萨娜的痴情人。

“佩德罗”本意是“石头”,小说最后主人公“重重地跌到在地,身子像一块石头一样慢慢地僵硬了”。“巴拉莫”的意思是“荒原”,既象征了满是鬼魂的空无人烟的科马拉村庄,也暗示了所有人物无依无靠、心如死灰的状态。

小说的死亡书写很有意思。既有单个他者回忆,又有多个他者口述,还有自述,特别的是,都是鬼魂在说话。读罢这部作品恍然大悟:胡安本人其实也是鬼魂,整个小说都是一个鬼魂的回忆。

交叉叙述给读者阅读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读者:作者大人,请用一句话告诉我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宝宝心累)

作者:后现代小说的特点就是拼贴和并置呀。

读者卒。

对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来说,生与死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可以沟通。死后得不到宽恕的灵魂进不了天堂,就会在人世间游荡,成为冤魂。《寻梦环游记》《佩德罗·巴拉莫》的创作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生死观。

好了,此处应该出现一个高大上的结尾了。然而,并没有。

书和电影都很好,至于为什么好,自己去看呀。

赞赏

长按







































济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的最好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103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