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丨这是一个怀念亲人的节日

发布时间:2018-4-30 14:20:58   点击数:

编辑丨南山

图片丨网络

七月半·鬼节

01

农历七月,一直被称为鬼月,传说中七月初一,鬼门关大开,孤魂野鬼会出来游荡,七月三十鬼门才关闭。

而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是祭祀祖先、寄予对未来美好祝愿的日子。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不过你知道吗,在这之前,这个节日曾遭取缔。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办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祭祀祖先不是迷信活动,而是对已故亲人的情感表达,其意义在于孝道与传承,核心在于“孝”而非“鬼”。

习俗仁孝、博爱、善念、祝福

(1)祭祀——仁孝

中元节理应跳脱“鬼”的角度,去领悟仁孝互爱。人们在中元节时祭拜祖先,供以酒食、馐馔,如待大宾,以物追思缅怀,同时祈求祖先护佑家人平安幸福。这是儒释道精神的融合,其核心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美德,那就是慎重道远的“孝道”和推己及人的“仁义”。

(2)放河灯——善念

放河灯是中元最广为人知的一项活动。放河灯的目的是为亡魂引路。古人认为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放灯是古代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若河灯沉没代表一个游魂已经投胎转世,如果灯飘得很远或者靠岸,就代表亡魂到了彼岸极乐世界。如今放河灯,已经成为文娱项目了。

(3)普渡——博爱

中元普渡是华人十分看重的民俗节日,各地方上的普渡陆续举行长达一个月。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以酒肉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那些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热忱,普渡祭拜,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爱”的延伸。

(4)送花馍——祝福

送花馍在晋北地区最流行。每个花馍的寓意都不同,送给小辈的花馍是面羊,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哺乳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是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是面鱼,意喻连年有余。这些面塑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这种乡俗表达了淳朴善良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一天的祭祀习俗,有很多的不同,小编的记忆里,小时候祭祀祖先时,大家会聚在一起,大人们负责做一桌丰富的晚饭,我们小孩就自己负责做“荒瓜灯”(贵州部分地区的方言,即南瓜灯)。

“荒瓜灯”的做法:找一个大小合适的瓜,瓜蒂处切下一个盖,掏空瓜瓤,在瓜身周围抠出一些图案,然后在底部钻一个可以放蜡烛的小孔,最后用三根或者四根线穿上,吊在木棍上。到了晚上,就可以点燃蜡烛,盖上盖,拎着到处跑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七月半,鬼乱窜,抱起‘荒瓜’到处转”。除了放蜡烛的瓜灯,还有香瓜灯,就是在瓜上插上点着的香。

到了晚上,大家就开始祭祖,在烧纸钱前,大人们会拿一把点着的香给我们,让我们提着“荒瓜灯”开始从烧纸钱的地方往外一路插香,说是为了引路。

如今,烧香祭祖时,有的习俗已经变了,或者消失了,但是唯一不变的,还是对已故亲人的眷念,这不仅是一个祭祀文化,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小编提醒:一定要注意防火!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医院的专家
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ly/9967.html

------分隔线----------------------------